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中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正向效应”背景下存在理由及策略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185 浏览:63392
论文导读: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但是,从各地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来看,也存在一些需要防范的不良倾向和误区。可概括为“五重五轻”。分析这些理由找到相应的策略对推动我国区域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作用。(本文原刊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关键词:文化产业;正向效应;理由;策略文化产业是
摘 要:新世纪以来,我国区域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整体规模和实力快速提升。特别是近年来,各地对发展文化产业越来越重视,纷纷加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调整经济结构、培育新型业态的重要措施来抓,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各地文化产业增幅普遍高于GDP和第三产业增速,在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湖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已超过或接近5%,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但是,从各地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来看,也存在一些需要防范的不良倾向和误区。可概括为“五重五轻”。分析这些理由找到相应的策略对推动我国区域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作用。(本文原刊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
关键词:文化产业;正向效应;理由;策略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理由的决定》,和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都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新世纪以来,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由此带来的正向效应明显。但我们也清楚的看到,当前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文化活力和创造力还不强,离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任务还有不小的差距。在此背景下,及时理清认识上的误区,纠正工作上的偏差是推动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1 我国区域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正向效应凸显
近年来,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注意因地制宜,结合自身优势形成各自特色。东部地区依托技术和人力资源优势,积极推动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中部地区依托独特的地理区位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优势,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开发衍生产品,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西部地区依托秀丽的山川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文化和旅游的结合。总体来看,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并由此带来了三个显著的正向效应:

1.1 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找到了一种新路径

文化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和“无烟工业”,在全球能源紧缺的今天,它可以消耗极少的能源,而取得类似于或者超过于能源高消耗性的传统工业所创造的价值。这种低能耗高产出的特征,是文化产业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这让处在必须不断消耗资源求发展的一些地方看到了摆脱发展困境的突破口,找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路径。

1.2 扩大了消费需求

工业经济主要满足物质需求,文化产业主要满足精神消费需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人们精神消费需求日益高涨。与物质消费需求不同,精神消费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创造出来的。从某种作用上说,有多大的创造力,就有多大的需求。所以,精神消费需求也被称为没有天花板的需求。目前,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文化消费已占家庭消费的30%左右。对其他行业和整个经济都有显著的拉动作用。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文化消费量存在3000亿元到4000亿元的结构性缺口。在强大需求的拉动下,文化产业将成为扩大内需的新亮点。

1.3 文化的经济价值逐渐深入人心

一直以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都很微妙,在前现代市场经济时期,大多数的文明体系中,文化艺术产品的商品属性是被抑制的,文化被认为是一个远离功名利禄的崇高领域。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文化创意成为了经济价值的关键要素,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趋势加速,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文化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走上了快车道。文化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人们发现,很多文化资源既具有文化价值又具有经济价值,追求经济价值反而更易于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二者并不矛盾。文化产业 的“经济价值”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逐渐深入人心。
2 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理由
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三个显著正向效应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产业的巨大魅力和广阔前景,但在各地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种种理由又同时让我们感到忧心忡忡,如履薄冰。这些理由具体可概括为“五重五轻”。

2.1 重提高文化产业占GDP比重,轻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近些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有一个倾向令人忧虑,就是以文化产业创造的产值、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论英雄渐成风气,如各地在制定 “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几乎都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把文化产业占GDP比重的高低看做评价文化产业发展好坏的标准。对于文化产业的文化价值,对于如何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却很少提及。这说明对文化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还缺乏正确的认识,混淆了文化产业与一般产业的区别,只看到了文化产业创造的直接效益,没看到文化产业的间接效益。

2.2 重文化单位组织结构改革,轻文化内容管理制度建设

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近年来,我们下了很大力气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着力培育合格文化市场主体,转企改制激发了国有文化企业的生机与活力,文化单位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这是必要的。但是现在文化界的一个突出理由是缺少名家,缺少精品。没有名家、名品,就谈不上大发展,大繁荣。出现上述局面很重要的理由是文化内容管理有很大缺陷,一是管理手段粗疏,主要方式是随机调控。二是长官意志,按照领导批示、有关部门的指令办事。不尊重文化的规律,不利于激发艺术家的创造力。

2.3 重做大做强国有文化企业,轻扶持中小文化企业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做大做强国有文化企业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这一政策取向适应了特定时期国际媒体企业重组联合的趋势,转变了国有文化企业小散乱差的状况,增强了国有文化企业的竞争力。但也同时导致对扶持中小文化企业重视不够。而实际上中小文化企业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解决就业的主力军。因此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化产业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扶植文化企业的重点应该做出调整。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xywhlw/lw43692.html上一论文:试谈职工精神文化建设的策略与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