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论《狮子与宝石》中民族文化认同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581 浏览:22073
论文导读:
摘 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沃尔·索因卡生活在欧洲文化向非洲文化急骤渗透的年代,处于非欧文化碰撞中的他创作了一系列能反映其文化价值观的优秀戏剧作品。在《狮子与宝石》一剧中,索因卡既表达了其对欧洲外来文化的嘲讽,也表露了其对非洲本土文化的推崇。最后,非洲本土文化战胜了西方外来文化,完成了其对非洲本土民族文化的认同。
关键词:《狮子与宝石》 欧洲外来文化 非洲本土文化 民族文化认同
1007-0125(2014)08-0066-03
沃尔·索因卡(Wole Soyinka,1934- )的文学造诣源于他的非洲情结。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首位非洲黑人,其创作的戏剧作品无不折射出他对待非洲本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的态度和立场。索因卡最受欢迎的剧作之一——《狮子与宝石》(1959年),反映的就是非洲本土传统的思想和观念同欧洲外来的思想和观念之间的斗争。
该剧讲述的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非洲生活。村里最漂亮、最聪明的希迪姑娘像一块宝石为众人青睐,其中最主要的两个角逐者分别是一个青年小学教师拉昆来和一个年过花甲、妻妾满室的酋长巴罗卡。青年教师拉昆来是一个可笑的角色,他不切实际、夸夸其谈,沉醉于西方的物质文明。在他眼里,“月亮也是西方的圆。”他指责娶亲要付财礼钱的这一陈规,理由却只是由于他囊中羞涩。而老酋长巴罗卡则反对文明、进步、铁路等一切来自西方的外来东西,因为这些都危害着他的利益,同时他又精明世故,老奸巨猾,但凡是有利可图的“文明设施”,他都引进利用。全剧以希迪姑娘涂脂抹粉,在鼓乐声中自己送上门去嫁给老酋长巴罗卡而结束。在这个剧本中,索因卡对待非洲本土文化的态度与之前的《沼泽地居民》(1958年)相比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认为传统的本土文化应该被大加褒扬,而之前不少非洲知识分子试图用来拯救非洲现实的欧洲文化则成了他嘲笑和讽刺的对象。

一、拉昆来——被嘲讽的欧洲外来文化的代表

在《狮子与宝石》中,拉昆来作为一个“穿着旧英国式的上衣,衣服旧而不破,干净却不硬挺”的西方现代文明的代表而出场。他接受过西方教育,对于欧洲外来文明不折不扣地崇拜着。其实,崇拜西方现代文明本来并没有什么错,因为在很多方面它毕竟领先于非洲文明,可以帮助非洲摆脱贫穷与落后从而走向繁荣和富强。但是拉昆来所汲取的并非只是西方现代文明的精华,他盲目崇拜着西方的一切,无视非洲悠久的历史与文化,瞧不起本民族的人们,甚至认为“西方的月亮也比非洲圆。”
他自认为接受过西方主流文化就应该以一种优越的姿态来对待非洲本土的传统文化,他试图来转变他眼中那落后的非洲现实。可事实上,他的所作所为却是为了个人私欲而服务。“一种粗鄙的风俗,野蛮的、过时的,受到人们抵制、谴责与诅咒的,应被革除的、陈腐与堕落的,难以言喻的、使人丢脸的赘疣。退化的、出奇的、无谓的。”拉昆来说的这句话是在抨击非洲娶亲需要支付财礼的一大陋习。他反对陈规败俗,希望人们能接受西方主流文化。可是他这么做的主要理由是什么?仅仅只是因为他是个穷教师,他支付不起财礼钱。他反对娶亲要付财礼的陋习,这无疑是进步的,但并非真心,而只是因为他口袋里没钱,他主张废除一夫多妻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处于一种妒忌,因为他自己连一个老婆也讨不上。可是与此同时,他又不失时机的去占女孩子们的便宜,多看几眼胸脯或者乘机摸几下臀部,还总想找机会去亲吻希迪或行吻手礼。他的一系列行为都代表着欧洲外来文化,可是这一系列的行为却都是与非洲当地的生活格格不入,处处为当地人所孤立的。当地的伊鲁津来村的村民们把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他看做一个怪人,他并没有被当地人非常郑重、严肃地接受,更没有得论《狮子与宝石》中的民族文化认同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到当地人的认可和尊敬。他常常成为当地村民嘲笑的话柄,人们只是在一定的时机敷衍他一下而已。“(满怀信心地)在一两年内,我发誓,这个城镇将会发生变化……将会有一条公路通过这地方,将城市的风俗带给我们……拉各斯每天建筑新的工厂……我们必须和别人一样现代化……”他主张兴办学校,启迪民众,反对陈规陋俗,表面看来,他是一个非洲革新的先行者,但他的计划没有一项能付诸实施,他只不过是个如同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一样的不切实际的空谈者。“我们将给所有的妇女购置金属锅,陶泥炊具既不文明又不卫生,废除一夫多妻……为情侣开辟现代的花园,我们将每天出版报纸,上面画的图像……我们只玩棋和闲谈……这里谁知道鸡尾酒会怎样举办……我们必须放弃喝棕榈酒的习惯,学会饮茶,外加牛奶和糖。”这就是一个沉浸于西方现代文明的“非洲进步青年”,但是他的言行只能证明他是多么肤浅而夸夸其谈。很显然,索因卡刻意塑造这样一个人物的目的就是对西方物质文明进行无情地嘲讽。

二、希迪——被推崇的非洲本土文化的化身

在《狮子与宝石》中,姑娘希迪是个典型的乡村。作为索因卡笔下为数不多的女性角色之一,她是美丽漂亮且睿智的,她是伊鲁津来村的一块“宝石”。她不相信爱情,却笃信传统,而且务实,缺少浪漫的爱情观,除此之外,她没有东方姑娘的矜持和羞涩,却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立精神。她可以不与任何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商量自己的终身大事。她对待西方外来文化的态度是既好奇又怀疑,而对传统文化却深信不疑。由于全剧围绕着如何获得这块“宝石”而展开,因此希迪的性格塑造成为重中之重。
首先,希迪姑娘笃信非洲传统的一面直接反应在她和拉昆来关于财礼的对话中。“但首先得偿付我的财礼。”“他们将会说我不是处女……不要财礼就嫁给了你。”“交付财礼。”“那就偿付财礼。”在早晨这一幕中,短短几分钟内希迪就跟拉昆来强调了四次偿付财礼,她觉得姑娘家出嫁是必须要有财礼钱的,不然就会被周围的人说道和取笑。这说明希迪姑娘在内心深处是对非洲本土传统文化深信不疑的。同样在与异性的交往中,希迪再次让观众看到了她传统的一面。她拒绝拉昆来的亲热,告诉他“不,不要这样,我告诉你我不喜欢你这种奇怪的不卫生的亲嘴。”拒绝轻吻实则就是对西方外来文化的抵触。对于拉昆来从事教育,希迪的态度也是非常论文导读:昆来手上拿的书都是破烂书,他满脑子的知识也都是浆糊,说的这句话是带着满满的对拉昆来带来的欧洲外来文化的讽刺、打击和嘲笑。她还直言不讳地质疑拉昆来,告诉他“我觉得奇怪,他们竟让你办学。亏你和你那一套话。你也会把你的学生毁掉,他们也会象你一样疯言疯语的。有人来了,快给我水桶,不然又遭他们嘲笑。”老师教导学生本是
怀疑的。“你拿着你那些破烂书拖着两只脚挨门串户走进人家家里又匆匆跑出来,因为迎头而来的不是欢迎而是咒骂。难道他们——甚至那些孩子——叫傻瓜的是希迪,而不是端着臭架子,满脑子浆糊的你?”在希迪眼中,拉昆来手上拿的书都是破烂书,他满脑子的知识也都是浆糊,说的这句话是带着满满的对拉昆来带来的欧洲外来文化的讽刺、打击和嘲笑。她还直言不讳地质疑拉昆来,告诉他“我觉得奇怪,他们竟让你办学。亏你和你那一套话。你也会把你的学生毁掉,他们也会象你一样疯言疯语的。有人来了,快给我水桶,不然又遭他们嘲笑。”老师教导学生本是应该受人肯定与尊敬的,可希迪姑娘却说拉昆来会把学生毁掉,这说明她对于拉昆来带来的欧洲外来文化是持怀疑态度的,她笃信的还是非洲本土的传统文化,而一句“又遭他们嘲笑”中的“又”足以说明拉昆来与非洲当地是格格不入的,他得不到当地人的尊敬甚至可以说没有被当地人们认可,这个事实说明了欧洲外来文化是不被非洲本土文化所接纳的,同时也间接说明了索因卡此阶段对欧洲外来文化的态度。“书虫,过来,你来扮演他。”“全村都放假了,你这个呆子!”读过书受过教育的人本是应该被人尊重的,可希迪姑娘却把拉昆来戏谑地称为书虫和呆子,足以看出她对拉昆的轻视,也充分说明她对欧洲外来文化的不屑一顾。“你最好去作宫廷小丑,不必当老师了。(轻蔑地指一指学校)”希迪姑娘对拉昆来所在的学校也是持着轻蔑的态度,无一不反映了女主人公对欧洲外来文化的讽刺以及对非洲本土传统文化的笃信。论《狮子与宝石》中的民族文化认同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