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谈从游览诗看我国古代旅游文化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568 浏览:57519
论文导读:
摘要 游览诗作为诗歌体裁中的一大类,能够直接或者间接的抒发诗人的情感,并且由于它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自然山水的感想,因此通过游览诗歌,我们能够追忆古代文人志士对各个旅游圣地的看法和思想。本文通过研究中国游览诗的发展脉络,归纳并总结了中国旅游文化同游览诗的发展关系。
关键词:游览诗 审美文化 旅游文化 内涵
引言
游览诗,指的是与旅游和游览、出行相关的诗歌,内容主要讲述旅游者出行后所见所思所感,主体构成是自然或者人文景观,这样的诗歌可以写于旅游的过程中,也可以是旅游之后。由于古代的文人对于游览、送别、欢宴、怀古等活动有着独特的情怀,因此游览诗会与这些活动相结合。游览诗中蕴含着中国古代的旅游文化,可以说,在以文为语的时代,游览诗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游览诗蕴含的旅游审美文化

文人有着为国效力、为民请命的高尚情怀,但是在古代的官僚制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壮志难酬的文人骚客,他们纵情于山水,将自己的满腔情怀寄情于世间万物,他们创造的诗歌是游览诗中的主要部分,但并不是全部,也有很多文人在人生春风得意的时候,徜徉山水之间,写下的诗歌同样也是游览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两种境遇下产生的诗歌,虽然有着不同的心境,但是内容上都对古代的景观产生独特的审美情怀。而这种或喜或悲、或放或收的诗歌,虽然体裁与内容不尽相同,但是在诗词中对于景物的感悟以及自身的经历,都是一种沉淀下来的感悟。而在几千年中,无数的文人志士写下如此之多的游览诗,这样就逐渐形成蕴含旅游审美文化的诗歌群体。
1 “天人合一”、“寄情山水”的旅游美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思想,大多注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想法在建筑中的体现的比较直观,古时候的园林较多追求于“自然野趣”,对于人造之物并不是过于推崇,所谓的最高境界就是古人所说的“天衣无缝”、“巧夺天工”。这一思想虽然在建筑上更为直观,但是在文学尤其是诗歌中也有体现,游览诗相比较其它诗歌,更加亲近自然,自然也就更加注重“天人合一”、“寄情山水”、“崇尚自然”的思想。
关于“天人合一”,老子认为“天”是一种自然状态,没有任何神秘之处,他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规矩以及基础,在他的思想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法天,天法地,地法人,人法自然”这些说法就体现了这一观点,这是最早的“天人合一”的观点。而后庄子对这一观点进行进一步的论述,他认为,自然从最初就是与人是一体的,人应该顺应自然,遵从天道,他主张人要置身大自然,追求天地之间的逍遥正气,“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就是说的这一点,这也是游览诗追求“天人合一”和纵情自然美学思想的根源所在。
在游览诗中,出现了许多“天人合一”、纵情从游览诗看我国古代的旅游文化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自然的诗篇。李白是中国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诗人,也是最有浪漫主义情怀的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写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通过这一句豪迈诗词,足以可见他是如何的纵情山水。李白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游览诗和名句,例如,《蜀道难》中“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灵飘逸;《望天门山》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壮丽景象;《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千古感叹,这些都体现了李白纵情山水的豪迈胸襟。李白的诗歌体现了盛唐时期的文人对于自然景物的向往,在他的诗歌中,显示出对自然山水的深厚情谊,并且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山水之上,让山水景物有了诗人自己的独特思想,从而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而这也是道家和儒家在诗歌和旅游文化上“天人合一”的体现。
2 “乐游”和“苦旅”造成的不同旅游审美效果
前文已经提到,古人旅游通常是有两种情况组成,一种是纯粹的欣赏自然景物,这时候的旅游者心境多是平和欢快的,自身才华得到施展,并且已经达到或者快要达到人生的抱负,这种游览山水被称为“乐游”。而多数情况下,文人在游览山水时的心境多是不平静的。文人有着自己的抱负,有着自己的坚持,而古时候的官僚制度往往让他们的才华难以施展,在这样的情况下,游览山水就会形成一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效果,这样的游览活动被称为“苦旅”。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诗人不同的心境就会形成不同的诗歌风格,但是纵观中国古代诗歌,占大多数的仍旧是“苦旅”,可以说,当时的文人是将游览山水当作抚慰自己内心创伤的活动,但是尽管如此,“乐游”的诗歌仍旧并不少见。这两种游览活动中产生的游览诗情绪是完全不同的,所产生的旅游审美效果也是千差万别。
“乐游”多是旅游者主动接触大自然,对自然心生向往和喜爱,因此看到的景物多是色彩艳丽,惹人喜爱的,在这样的活动中,创造出的旅游文化多是明朗欢快的,这种旅游诗有很多,例如,庄子“此退而闲游江海”;袁中道在《三游洞序》中说:“江声滂湃,听宜远;溪声涵淡,听宜近”;陆游在《金山观日出》中所题到“系船浮玉山,清晨得奇观。日轮擘水出,始觉江面宽。遥波蹙红鳞,翠霭开金盘。光彩射楼塔,丹碧浮云端。”这是一种自然地随性地进行游览,因此诗中的情感多是欢悦明朗,积极向上的。
“苦旅”是与“乐游”完全相反的游览情况,“苦旅”多是由于文人被流放,被逐官,或者心有郁结,壮志未酬的情况下进行的游览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文人多哀伤与自身的境遇或者忧心于朝堂和百姓,难以做到随心所欲地游览山水,所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样的“苦旅”游览诗歌也有许多,例如,《诗经·邶风·柏舟》中的“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这首诗将诗人内心的苦闷、不安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读者可以深切体会到诗人是借助游览天下来排解内心的苦闷,只是这种苦闷却始终郁结心头。从游览诗看我国古代的旅游文化由优秀论文网站{#GetFullDomain}提供,助您写好论文.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xywhlw/lw38116.html上一论文:试论课堂文化冲突背景下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教学的三重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