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讨生态恢复\美学和地域文化相结合河流再生设计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007 浏览:134414
论文导读:
摘要:这是一个关于将已经受污染严重的河流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案例。通过构建人工湿地,用最经济的途径,恢复重建了充满生机的自然生态与城市滨水文化游憩地。同时也有机融合了市民游憩需求功能,并以当地的地域文化为主题设置景观场景,形成生态恢复、美学和地域文化相结合的湿地公园。
关键词:郑州河流 湿地 公园
1.概述
郑州南龙湖湿地公园位于郑州市新郑北部,总占地约70公顷。当地历史悠久、文化昌盛,拥有众多美誉,十七里河穿越场地而过。然而近些年由于人为干扰,导致这条母亲河水质污染严重,沿岸植物生境被破坏。现在由于城市的发展,当地希望把十七里河沿岸打造成为城市的绿色新名片,如何恢复生态的河流并能延续历史文脉,是设计的主要目标。

2.分析理由

整个规划设计沿着提出理由,解决理由的序列展开。

2.1理由与策略

通过调研与分析,有六大理由需要在设计中解决,分别是:
2.

1.1 基地

理由:目前状况道路多为田间土路,交通不便,竖向复杂,部分地方有垂直陡坎。
策略:增加内部道路联系,建立多层次道路系统。调整修复局部竖向。
2.

1.2 水质

理由:水系统功能单一,周边建有厂房,水污染严重,因地势平缓水体相互连接性差,周边缺少补给,缺乏交换与循环,自净困难。
策略:截污纳管,制约水源;转变水岸形态,利用雨水收集系统,水位调节系统、污水处理系统来提高各地区水体的流动性,进而改善水质;建立污水净化湿地。
2.

1.3 水量

理由:目前状况水系上游被水坝拦截,水量较小,河道水量不稳定。
策略:建立分级水坝蓄水,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调节。

2.

1.4 水安全

理由:河道防洪安全性差。 策略:设计防洪安全格局,设计30年一遇防洪生态大堤,形成安全河道,解决河道侵占理由,扩大过水截面。
2.

1.5 植被

理由:沿河植被生态系统单一,生物多样性缺乏。受人为干扰,缺少维护,受水质和植被影响,基地内栖息地动植物种类较少。
策略:保留一较好目前状况乔木,增加植被品种和数量,增加生物多样性。

2.

1.6 休闲功能

理由:人、河关系疏远,沿河游憩系统缺乏。 策略:健全滨河游憩系统,增加亲水空间,健全沿河休闲功能。

2.

1.7 文化

理由:民族文化缺失。 策略:在景观、小品、建筑的构思和设计上突出民族特色,体现人文主题,延续地方历史文化和乡土景观。

2.2城区有什么样的需求?

城区缺少大型公共空间绿地,来满足城市人群日常休闲散步、娱乐游玩的精神需求,和减少污染、改善环境质量、防灾、避难的社会需求。
因此,公园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需满足周边区域居民娱乐休闲、游玩观赏的功能需要,致力于建立都市生态绿肺,让都市人群不出远门就有近距离接触大自然的机会。

3.湿地公园定位(需求+基地优势=发展目标与定位)

经过前期多次的沟通和我们项目小组的深入研究,立足于场地目前状况和未来城市的发展,
我们在十七里河湿地公园的打造上,将以生态为基底,实现功能多样、空间丰富,集休闲娱乐、文化品赏于一体,不仅满足周边中老年人,同时满足青少年和儿童,形成人群的全覆盖。因此十七里河未来的定位就是:南郑州•最美•都市区湿地公园!

4.设计理念——“古韵新唱,蓝绿交响,水岸诗生活”

立足于十七里河湿地公园未来的美好蓝图,我们本次方案重点寻求在规划理念上进行突破!

4.1古韵新唱——以文化为脉:文化传承,演绎表达

在钢筋混凝土的都市中,人们最想念的其实还是天蓝水绿的自然环境。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原文化更是其中精髓。因此我们还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上进行挖掘,我们知道新郑因为黄帝文化而风靡全国,每年三月三的拜祖大典风靡全球;诗经中的《诗经》中《郑风》更是成为文人顶礼膜拜的经典,其中新郑的郑风园全面详尽,我们本次规划理念,就是将黄帝文化和《诗经》郑风完美结合起来,通过湿地公园的打造,将《郑风》中所描绘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人与自然完美融合的场景全面还原,演绎成景观系统,《郑风》作为一种文化还原。一种生活场景的还原,并且和十七里河边的城市进行有机融合,形成诗意的水岸生活画卷。

4.2蓝绿交响——梳理和规划景观体系:因地制宜,组合成章

滨水景观带各分区内容,主要景点和各个专类园都按因借之法选择合宜之地,顺其自然之理而成景观系统,疏水为脉,引气向北,增植绿化,沿着水系两侧串珠式布局兼顾科普性和观赏性的各功能区和景点,使之各得其所,组合成章,形成水蓝林绿的交响曲。

4.3水岸诗(湿)生活——升华和提炼景观意境:起承转合,章法不谬

各个景点与水系有机结合,形成旷奥有致,抑扬顿挫的风景序列,犹如一篇嘉文起承转合、章法不谬,构成美好的临水诗意湿地生活。

5.总体设计

5.1布局结构(概况为“一轴、三区、十景”)

通过依托十七里河的生态廊道,与周边分布于林、溪、湖、岛和湿地的各个主要节点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同时穿插了新郑的悠久历史文化系统,形成“一心两带三区十景”的规划结构。既强调各分区之间的联系,又注重各功能区的独立性与完整性。
一轴:十七里河为生态轴,蜿蜒曲折,有收有放,景点沿河串珠式布局。
三区包括三个功能区。
在规划上,整个项目分为三段:南段蒹葭湿地生态区重点强化“空中飞鸿”最美丝带,通过空中俯视地面岛状水质净化自然生态系统;中段阳光水岸文化休闲区以人文与自然的有效结合,强调生态性、人文性、参与性;北段森林游赏区以树木种植为主,都市森林,形成城市“绿肺”。每个区块都有鲜明的主题特色,给游客不同的景观感受。
十景:根据诗经、郑风等文献记载,还原出十个不同意境的景观节点,包括雎鸠鸣渚、虹桥飞渡、渔歌唱晚、扬水有商、蔓草如芳、原有丈菊、临壁怀古、零露漫步、翠竹浮水、桥松觅隰。

5.2本方案的几个设计特点

5.

2.1第一大特色:红桥绿岛

空中栈桥犹如腾龙般穿梭于景区之间,游客可置于其中俯瞰整个景区,从全新的角度观赏缤纷游园,而红桥本身也成为公园一道靓丽的空中风景线。同时,湿地群岛如鱼般在水中流论文导读:区成为能够自我生长的湿地公园。5.2.3第三大特色:水蓝林绿结合目前状况地形,于绿色基底之上营建岛屿状地形与湿地水泡相间插的起伏结构,丰富生境类型,推动湿地系统的稳定性。另外,根据不同暴雨水平下的水位线合理确定居民活动类型和强度。5.2.4第四大特色:延续场地肌理,镶嵌人文节点方案有效延续了场地肌理,
淌,非接触式的游园方式保障了湿地动植物的自然生长,不宜受到人为干扰;另外,园区内水位高,高处游赏保障游人安全出行,不受洪水侵袭。
5.

2.2第二大特色:以园养园,以园强园

在园区建设酒吧一条街、咖啡馆等分散点缀的配套设施,以租赁的经济收益平衡园区日常维护支出,使园区成为能够自我生长的湿地公园。
5.

2.3第三大特色:水蓝林绿

结合目前状况地形,于绿色基底之上营建岛屿状地形与湿地水泡相间插的起伏结构,丰富生境类型,推动湿地系统的稳定性。另外,根据不同暴雨水平下的水位线合理确定居民活动类型和强度。
5.

2.4第四大特色:延续场地肌理,镶嵌人文节点

方案有效延续了场地肌理,维护了土地自身的历史信息。在场地绿色的基底之上镶嵌一系列代表新郑历史文化的主题节点和建构筑物,叙说当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5.

2.5第五大特色:营建不同道路,构建丰富多样的游憩体验网络

方案通过构建分级的互通式道路系统,来建立有序而又富有变化的道路网络。通过构建一个“漂浮”于绿色基底之上的完整、连续、可达的游憩网络,串联各功能节点。保证在对生态基底影响最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实现城市居民游憩活动的可达性、连续性和多样性。

6.水系统规划专篇

6.1 水系形态规划

水系形态多样有序,包括河、渚、滩、湿地、湾、塘、水花园、溪、涧等。形成各具特色的景观节点。

6.2 水生态规划

通过构建湿地水生植物、湿地水生动物、湿地底栖动物、湿地微生物形成完善生态系统,改善水质。

6.3 雨水收集系统

通过绿地、路面、广场、停车场等不同的介质就近汇集,形成多个小型雨水收集池。同时利用植物、土壤、砾石等生态净化途径,得到满足景观用水以及绿化用水标准的水源。净化后的水体将用于绿化灌溉以及景观水系补水水源,过量水体排入市政管网。

6.4 水循环处理系统

利用不同基质经过不同路径汇集的雨水,以及社区污水利用生态技术循环净化。地表水经过种植区域直接排入河中,社区雨水由雨水管收集,经过污水处理排入河中。关键技术是要建立和发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挥水生植物的作用,运用人工物理和生态措施保证水源水质稳定。应用生态工学原理,进行水底与生态护岸设计和工程建设。
参考文献
[1]俞孔坚,叶正,段铁武,李迪华,论城市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以中山市为例, 城市规划[J], 1998(4):14-17。
[2]西蒙兹(俞孔坚、王志芳、孙鹏 等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宋永昌,戚仁海,由文辉等,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策略,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vol.12(5):16:19。
[4]王军,傅伯杰,陈利顶,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策略,资源科学,1999,Vol.2

1.(2):71~76。

[5]黄肇义,杨东援,国外城市生态理论综述.城市规划,2001, 59-66。
[6]王瑞山,王毅勇,杨桂谦等.我国湿地资源目前状况、理由及策略[J].资源科学,2000,22(1):9~13.
[7]蔡晓明.生态系统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8]余国营.湿地研究紧张与展望[J].21世纪青年科学者论坛,2000,22(3):61~65.
[9]白晓慧,王宝贞,余敏,等.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发展应用,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9,32(6):88~92.
[10]黄石达,王安庆,钱骏等.从成都市活水公园看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工艺[J].四川环境2000,19(2):8~12.
作者简介:向涛(1982-),男,四川自贡人,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工程师,研究方向:滨水景观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