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谈主人公形象折射出不同文化特质对跨文化交流影响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704 浏览:97466
论文导读:
摘 要: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英两国先后产生了两本著作——《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在相同的年代里,经由两位个性迥异的作家写出的作品,主人公的个人魅力,爱情观念却又那么相似。而在不同的背景下,结局却又大相径庭。这种相似和相异,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文化的不同特质。通过分析主人公形象,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外文化,推动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红楼梦》;《傲慢与偏见》;主人公形象;爱情观念;跨文化交流
作者简介:赵运佳,女,汉族,1994年3月8日生于湖北省襄阳市,现就读于湖北文理学院英语本科专业,主要研究英美文学与翻译;于2013年荣获第二十届湖北省翻译大赛一等奖。
[]: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4-0-02
中外文化交流肇始于丝绸之路,繁盛于当今网络时代。在今天全球化背景下,几乎所有事情都离不开文化交流,大到国家的外交商贸,小到凡人的衣食住行,无不反映出东西方文化接触沟通、碰撞融合的特征。随着世界文化交流圈的不断扩大,了解中外文化的不同特质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分析比较《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中主人公的形象,主人公的爱情观念,从文学作品中剖析文化,从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并由此找到不同文化的契合点,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使中外的跨文化交流更加紧密,更加深入。

一、女主人公的形象特质

《红楼梦》开篇便介绍了林黛玉的由来: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浇灌,始得久延岁月。后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1】林黛玉被赋予了神的形象,美貌出众,清新脱俗,聪明伶俐。作者笔下的林黛玉有血有肉,纯真率直,心地善良,待人真诚,又时而多疑,小心眼。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林黛玉有“颦颦”一字和“妃子”一号,这一字一号,同她蹙眉和爱哭两大性格特征紧密相连,这里就与古典传说西施捧心而颦,舜帝二妃娥皇女英泪洒斑竹相结合,更显林黛玉的神化,也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对美好人物形象的神化。通过曹雪芹对林黛玉形象神化的描写,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那个封建的旧社会有一种关于神的信仰。即使在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人民对神的美好憧憬也是毫无减消的。
就如林黛玉那般美丽聪慧,《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无疑又是历史上另一位完美的女性。她勇敢率直,向往自由,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叛逆”。当傲慢的达西第一次向她求婚时,她声色俱厉的回绝了,“自从认识你的时候起……我觉得你十足狂妄自大、自私自利、藐视别人的感情……我认识你还不到一个月,就觉得像你这样一个人,哪怕天下男人都死光了,我也不愿意嫁给你。”【2】此刻的她,自尊自爱,即使在当时男权社会的背景下,她也敢于挑战强权,从而赢得达西对她的赏识与尊重。18~19世纪的英国,是男性主导的社会,女性只能借助婚姻来转变命运,当伊丽莎白拒绝达西的时候,正是她对女权主义的捍卫,对于信仰基督教的英国人,崇尚的观念在那个男权时代也不能湮没。
通过林黛玉与伊丽莎白的形象比较,结合他们的性格与生活背景,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在人物构造上的影响。

二、男主人公的形象特质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傲慢与偏见》中的达西都是出生贵族的公子。贾宝玉衔玉而生,非于常人的高贵,并且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文中是这样写他的:“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1】从形容宝玉的词句看出,古代文人形容面目形象时借用不同意象,使读者对宝玉的形象有了更广泛的想象,人物会更加饱满。而达西先生也并不逊色,文章中是这样描述的:“达西先生身材高大,相貌英俊,风度翩翩,很快就引起了整个舞厅的注目。他进来还不到五分钟,人们就传言,说他每年有一万英镑的收入。”【2】作者形容达西先生只用寥寥几笔,通过外物的衬托,显得这位主人公更加高贵迷人。达西先生的有一特质是在文中不断出现的,那就是他的绅士风度。文章中写道:“他是天下最好的庄主……他的佃户和佣人没有一个不称赞他的……凡是能使妹妹高兴的事,他总是说办就办。他对妹妹真是无所不可。”【2】奥斯汀当时生活的时代正是“绅士化”的兴盛期。所谓绅士风度,也就是慷慨好客,乐于助人,富有社会责任心,举止大方,谈吐高雅等。他就具备这样的绅士风度。他具备的绅士风度与他的傲慢并不冲突,傲慢使他比较注重道德,注重个人修养。这与英国当时兴盛的“绅士化”是分不开的。
从男主人公的形象塑造来看,东方人在形容美丽容貌时往往婉转含蓄,这与中国人传统骨子里的谦逊、含蓄的性格是紧密相关的。相比之下,西方则更直率。而达西先生的绅士风度也能直接反应中西方文化中礼仪、仁爱的文化特质。

三、女主人公的爱情观念比较

弗洛姆曾说:“在任何一种文化里,爱的关系是那种文化里所有对人关系的强烈表示。” 由爱情观看文化特质就更加重要了。封建社会下的林黛玉只能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传统婚恋方式,黛玉即使对宝玉心生爱慕,也不敢吐露真言,只能自怨自艾。可骨子里对自由恋爱的向往和对封建社会的抵触,又使她郁郁寡欢,最后只能选择以自己青春的生命去殉葬自己渴求的爱情,最终与宝玉天人永隔。而从另一个文化层面上来看,林黛玉的爱情观反映了中国文人的伤时,在爱情与世俗中挣扎的林黛玉写了太多伤时的诗词:《秋窗风雨夕》、《葬花词》等。看似写景,实为抒情,将自己求爱不得的悲痛转化为诗词,她的伤时,也是一种掺和着婚恋之忧的身世感叹,表现了她对封建社会的无奈与埋怨。一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勾起过多少人的愁思?
而新兴女性伊丽莎白,显然是受到正在悄然兴起的资产阶级思想观念的影响。她有着“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超然,她的爱情观就是—没有爱情的婚姻绝不会幸福!所以她爱憎分明,爱的理智,恨的也理智。由伊丽莎白的爱情观结合当时的背景,资产阶级下的英国,人们追求自然平等的思想愈发强烈,女性捍卫女权的时代已经开始,新旧思想交替正旺。伊丽莎白的爱情观更是给封建腐朽致命一击。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xywhlw/lw33698.html上一论文:阐释美术在群众文化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