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在读与品中体验古文化之美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917 浏览:143455
论文导读:

一、教材分析

《诗经》作为最早的诗歌总集,作为文学的源头,它既是中国文学的童年,又是中国文学的故乡,它滋养着中华大地上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一条绵延在读与品中体验古文化之美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不断地根。作为语文老师,让孩子们喜欢《诗经》应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初中阶段教材编选了《诗经》中的两首诗歌《关雎》和《蒹葭》,这两首诗歌的内容,表达的都是人类最永恒、最美好、最纯真的情感——爱情。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对诗歌进行必要的诵读指导外,对诗歌内容和主题的挖掘应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学生特点

“爱情”是中学生不可回避的话题。虽然毕业班的学生平日里也会背诵一些“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之类的句子,但是,他们对“爱”的理解却是肤浅的、粗疏的、甚至是卑微的。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或许是因为时间紧张,或许是因为“不屑一顾”,或许是因为言语的“羞涩”,对这个理由的处理常常是“蜻蜓点水”式的。这,其实是对美好情感的一种漠视。所以,《关雎》和《蒹葭》应该成为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的好教材。

三、设计意图

面对虽文辞优雅,但古奥、晦涩、注解繁复的《诗经》,大多现代人仅浅尝辄止,只知《诗经》美,但不知其所以美,难以领略其中的真味。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关雎》的美,设计的最初意图是创设唯美的课堂,让孩子通过学习品读《关雎》,进而爱上《诗经》,阅读《诗经》,背诵《诗经》,走进这部经典的典籍,让《诗经》融入到孩子的生命中。
本节课课堂环节设计按照由感性解读文本到理性解读文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设计分三大环节:

1.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读出画面美

在齐读定音后,让大家展开想象,通过我对诗歌内容的诗意的分层描述,把学生带入那优美、纯净的画面,之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声情并茂的去朗读,去体味,并为接下来的以诗解诗、诗文理解做铺垫。

2.第二个环节:诗意的体味,品特有的手法

《诗经》穿越了西周到春秋中期长达五百年的岁月风尘,或浅吟低唱,或钟鼓齐鸣,颂声煌煌。与今天诗歌在生活中的孱弱不同,在那时,它既是礼仪,又伴和着最华美的乐章,既高贵也普及,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些优美的句子,都是从曾经鲜活的生活和生命中走来,是最朴实、最真挚的歌唱。《关雎》就是当时先民“歌以咏怀”的诗歌代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这种美的、浪漫的、诗意的表达形式,设计了以诗解诗和为诗谱曲两个活动。

3.第三个环节:美的认识

学生是教师的合作互动者,教师要变化提出理由的策略,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自主地学习探索。
对于《关雎》诗句的理解,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论坛发帖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自己的体会。采用这个设计的目的是贴近学生学习生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期间,我查阅资料选择了青春作家安意如读《关雎》后的体会作为范例,也是出于这个目的。
期间抓住学生的品读,重点解决“即物起兴”的手法,树立正确爱情观。

四、教后反思

反观自己这堂课的设计和表现,也有很多遗憾的地方:

1.有感情的朗读,效果并不好,究其理由是学生理解上还不到位,。

2.以诗解诗环节,大家并没有理解老师设计的意图,没有顺着余冠英先生的解读往下写,说明老师的要求语不明晰。

3.品析要求的设计对于学生而言有点“远”,脱离了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

4.诗句品析环节中缺少了品词析句的精彩表现。

从中可以看出,善于抓课堂信息是语文老师的基本功,这需要老师在精心备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可见,备教材、备学生绝不是一句空话。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xywhlw/lw14946.html上一论文:谈述构建和谐文化 回归教育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