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谈式活动辅助高一物理教学初探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173 浏览:45818
论文导读:原文出自:中报教育网论文中心 www.zbjy.cn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九高级中学)
摘 要:高一物理有不少重点和难点知识,许多老师会选择重复操练或多讲解几次作为巩固。但往往效率低下,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逐渐走下坡路。在常规做法中学生的许多智能也无法有效的被挖掘和培养。本课题主要是研究如何开展一些活动探究来突破高一物理的难点。我们借助活动探究来弥补传统物理课堂的不足,激发学生多种智能的发展!
关键字:活动探究;多元智能;高一物理难点;物理情境

一、提出理由

在高一物理中,会有许多难点知识出现,许多老师会选择题海战术或者重复灌输的做法,但效率低下,久而久之,学生的厌学情绪严重。在新一轮课改的背景下,许多课堂的教学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许多课程仍然局限在教室内开展,物理课也是如此。更多时候,学生无法亲身体验物理情景或生活实例,“纸上得来终觉浅”。 如果错过了最佳体验时机,效果就会差很多。虽然,有时也有实验或者课件视频,但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或只是平面的观察。学习的生成性不高,也很难有拓展性可言。这就迫切需要一种“开放式”平台存在,让学生走出教室,拓展知识,认知社会!
再者,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尽相同,某些学生擅长言语,即语言智能;有些擅长逻辑,既数理智能;而有些则擅长视觉、空间关系或自我反省智能或自然观查智能等其他智能。我们目前的课堂无法充分发挥所有学生的智能。这就导致课堂的活式活动辅助高一物理教学的初探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跃分子集中在几位同学上,长期下去打击了有其他智能特长的同学,有失教学的公平性。这也迫切需要开设课外活动来弥补这一漏洞,激发更多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借助学校活动探究的平台,开发一种新型的物理活动模式。从而,学生可以走出教室,亲身体验课堂中的一些物理情景,体会生活实例。同时,也为了帮助不同智能特长的学生找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而产生更多的物理学习热情。

1.该活动开发的基本步骤:

(1)提出课题(2)确定探究活动的目标(3)活动开发的情景分析、资源评估及前期准备工作(4)活动探究的开发实施(5)学生学业成绩评价(6)活动探究的实施评价和调整

2.活动的组织模式

学校每周二、四下午最后一节课作为高一、高二年级的全部活动探究的设置时间。每门校本课程根据开班的总人数平均向每个班投放,如开班人数为100人,一个年级目前是14个班,则每个班平均分到的人数为7人,学生自愿报名,最后根据报名人数作一定的微调。每个班所有人都必须参加校本课程,原来的教室和班级将全部打乱。每个班的教室作为新的校本课程的活动场所,其他场所可以是实验室、图书馆、电脑房、操场、报告厅甚至是校外。
活动的探究也在这样的机制下开展的,活动的探究可以选择一个场地作为基地,通常是实验室或者操场。更多的活动场所是随课题的开展而变化的。
初步的流程安排是:
(1)成立小组:针对物理学习过程中出现难点的可以通过活动探究而设立若干小组。
(2)分工合作:
(3)开展的途径和支持:①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②网络查询、书籍考证
③实地考查和访问
(4)评价:①自评(组内)
②互评(组内)
③其他小组评价
④教师评价

二、实践研究

(一)探究内容的分类

1.对高一物理概念进行活动探究,为明确概念,对概念加以辨析。

案例一:对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探究
伽利略在研究中分析了下落快慢与物体的轻重无关。而是由空气阻力影响引起的。实际情况到底如何呢?一小组设计这样一个方案.
不同石块从5层楼高空下落,测其下落的时间。
实施过程:
a组:一个同学在5楼窗口同时放下2个轻重不同的石块,一个重约10克,一个重约20克。楼下的同学用秒表计时,一个同学负责记录。多做几次,石块从横竖不同角度下落,发现结果均差不多。
b组:对上述条件进行转变,一石块上绑上塑料泡沫板,总质量仍不超过20克,另一个石块保持不变,重约20克进行比较,两者的差别明显。
石块平均时间/s高度
约10克

2.135楼窗口

约20克

2.075楼窗口

绑上塑料泡沫板共重约20克

3.455楼窗口

由此分析下落快慢的确与空气阻力有关。
为了使这个探究更具挑战性和趣味性,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共同商议下对此探究进行了拓展。
拓展:把一鸡蛋用自备材料的处理下,从高空下落(5层楼),要求:
①包装+蛋不超多100克。②保证蛋落地后不碎,若破了即失败。③以时间最长为佳,总质量最少为佳。
组内进行了制作:
方案1 :直接用旧报纸包裹,报纸旧后比较柔软,包裹性好,下落时阻力较大,但要保证鸡蛋不破,包了多层报纸。
方案2:用线包住蛋,外面用纸盒包裹,并把蛋用绳子进行架在纸盒。
方案3:用塑料空气膜包裹,外面再用旧报纸包裹。
结果方案2试验时,蛋破了,成绩最佳的是3号方案。从验证到拓展的过程中看,都有这样一个流程:即设计方案、寻找材料和设备、动手制作并探究、记录并总结、最后反思。
分析与总结:由于概念类型的探究本身难以有较大的发挥余地,所以这个案例设计的有点简单,但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能亲身去感受影响下落快慢的因素,这已是难能可贵的。如果没有给学生这种活动平台,学生根本不会去探究这个过程。如果没有活动探究的实施,有些概念被学生掌握也只是个表象。探究活动比死记硬背肯定要有用的多,也要快乐的多。很多时候,在轻轻松松中就学好了物理,就突破了一些物理的难点知识。高空落蛋是这种类型的探究的拓展,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从探究中收获成功的快乐,甚至能跳出书本这个框框,用到了更多的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种充满挑战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对物理产生持续的学习动力。

2.对物理规律进行活动探究,从实际模拟中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案例

二、抛体运动的规律探究

斜抛运动从物理规律中可以通过分解得到:水平方向上是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上是竖直上抛运动。一个学生对斜抛进行推导后得到:
竖直向上的分速度:vy=vosinθ
竖直向上的分运论文导读:原文出自:中报教育网论文中心 www.zbjy.cn
动的时间:t= vosinθ/g
竖直向下的分运动的时间:t= vosinθ/g
所以,总时间为:t总=2t=2 vosinθ/g
水平的分速度为:vx= vocosθ
水平的位移:x= vocosθ*t=vocosθ*2vosinθ/g=(2sinθcosθ)vo^2/g=sin(2θ)vo^2/g
所以,当θ=450射程最远。
同时,y=vyt-gt^2/2 y=(x/tanθ)-gx^2/2 (vocosθ) ^2,是一条抛物线的轨迹。
研究思路:当时有小组表示可以通过标的运动来验证,但标本身长度过长,虽然可以观察到这种曲线的轨迹,但研究是比较困难的,后来就选择了水火箭。
小组内部分同学查阅到水火箭的资料:
水火箭:水火箭又称气压式喷水火箭、水推进火箭。是利用废弃的饮料瓶制作成动力舱、箭体、箭头、尾翼、降落伞。灌入一定数量的水,利用打气筒充入空气到达一定的压力后发射。是利用水和空气的质量之比(水的质量是空气的816倍),压力空气把水从火箭尾部的喷嘴向下高速喷出,在反作用下,水火箭快速上升,加速度、惯性滑翔在空中飞行,像导弹一样有一个飞行轨迹,最后达到一定高度,在空中打开降落伞徐徐降落的火箭模型。
发射原理:用橡皮塞紧的瓶子,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把气体打入密闭的容器内,使得容器内空气的气压增大,当超过橡皮塞与瓶口接合的最大程度时,瓶口与橡皮塞自由脱离,箭内水向后喷出,获得反作用力射出.水火箭和火箭最大的不同,在於其推进的媒介由高温空气变成水而已。在发射水火箭前会灌入空气达一定压力,由於高压会自然向低压流去,故在喷嘴被打开时,空气自然向喷嘴流去,但由于水挡在前方,故水会被空气推出火箭,而火箭也藉此获得向前的速度。
制作:一个可乐瓶装上一定的水,塞上橡皮塞,橡皮塞中间穿过一个气门芯。在瓶底再套上一个被截掉了底部的可乐瓶,中间黏上3片裁下来的塑料片,做成尾翼。
实施:在往气门芯不断打气后,气压增加,橡皮塞被弹出,水会喷出来,水的持续喷出成为水火箭的反冲力。结果发现,水火箭朝不同角度飞出去,路线的远近会不同。理论上是45度最远,实际是大约是50度左右,查阅资料后发现是受空气阻力的影响。
探究过程中发现:不同的装水量,也会导致水火箭的射程有差别,但轨迹几乎都是一条抛物线。同学们询问老师和资料考证以后,知道装水量会决定水火箭出射时的初速度。
反思:在此类案例中,要求各成员分工合作,各自发挥特长,从理论推导到最终设备制作完成,都体现了各成员的辛勤劳动。通过该类型的探究,全体学生在制作和探究过程中,不经意间就掌握了规律的特点。物理基础较差的同学也在潜移默化中熟练了规律,这比在不理解的基础上死记硬背、重复推导规律要好很多。这样对基础差的同学就有一种帮带作用;对于基础好而实践能力弱的同学也有一种促动作用,在制作过程中,也锻炼了其动手能力。

3.对习题进行活动探究,可以看清题型的变化和条件,做到立体式的读题。

案例

三、制作匀速圆周运动的演示仪

圆周运动中常见的两类题型:
习题1.如图所示,半径为r的圆柱形转筒,绕其竖直中心轴OO′转动,小物体a靠在圆筒的内壁上,它与圆筒间的动 摩擦因数为μ,要使小物体不下落,圆筒转动的角速度至少为( )
A. B.
C. D.
解:要使物体不下落,则摩擦力需要与重力平衡,也可以看成物体和转筒是粘连的,N=mrω2 (N为水平弹力)
fmax=μN 重力与摩擦力恰好平衡时:mg=μN= mrω2 得到ω=
习题2.在光滑的圆锥漏斗的内壁,有两个质量相等的小球A、B,它们分别紧贴漏斗,在不同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A的速率大于小球B的速率
B.小球A的速率小于小球B的速率
C.小球A对漏斗壁的压力大于小球B对漏斗壁的压力
D.小球A的转动周期小于小球B的转动周期
错误分析:很多学生的错误是受第一题的思维定势,误认为:ωA=ωB=ω筒
正解;两者受力情况一样,但与容器的角速度不等。
研究思路:
1.先选用较为粗糙的两个物体,在匀速圆周的容器内进行演示,如图所示,物体与容器式活动辅助高一物理教学的初探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可以一起相对静止的转,甚至可以到竖直面C上转。
分析:这个和第一题是同一个道理。在足够粗糙的情况下,物体沿切面的摩擦力会带动物体运动。运动过程中,如摩托车的“飞檐走壁”表演,速度加快的过程中会逐渐往上走,因为转速增大后,向心力增大,最大静摩擦力也增大,最后最大静摩擦力可以超过重力,然后就是静摩擦力和重力二力平衡,最后,ω物=ω筒
2.选择相对光滑的球,当转速慢时,会滑下来,因为最大静摩擦力不足以平衡重力,最终滑落下来,物体和转筒间有相对运动了,滑落到斜面上仍会有一段相对运动,这就和习题二一样,转筒和物没有完全粘连,然后就可以得出结论。制作和操作步骤:

1.为了既有斜面又有竖直面,小组截取了大可乐瓶的上半部分作为转筒。

2.为了得到匀速的效果,在瓶口装上小电动机,并用橡皮泥黏上去来调节可乐瓶的重心。

3.用一个滑动变阻器来转变电流,从而制约转速,如图所示。

4.先用较快的转速,把相对粗糙的塑料小球和相对光滑的小钢球都转上竖直面,模拟习题1,为了看清楚小球,小球应当选择多种不同颜色。
5.当转速慢慢减小并制约适当可以做到:小塑料球还能停留在竖直面,而相对光滑的小钢球则慢慢降下来,回到斜面上,且球和容器间有相对转动。虽然无法看到像题2中这种一个在A转,另一个在B转的情景,但可以看到从A逐渐转动到B的过程。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①ω筒<ω球
②钢球在A和B处的转速时不同的,明显是越到下面转速越快。
结论:可想而知,在光滑的圆锥漏斗的内壁必定存在着至少一处的物体和容器是相对运动,则ωA=ωB=ω筒一定是错误的。所以,需要借助受力分析来分析此题,由于光滑,所以其在A和B 处的受力是一样的。
反思:此类习题的活动探究探究对一论文导读:要因素的。所以,某些特殊情况下,指导教师要给予一定的说明和帮助。(二)小组活动的设计新课程理论要求因材施教,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尽相同,某些学生擅长言语,即语言智能;有些擅长逻辑,既数理智能;而有些则擅长视觉、空间关系或自我反省智能或自然观查智能等其他智能。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以小组为单原文出自:中报教育网论文中心 www.zbjy.cn
些易错题、易混淆型的题特别有作用。我们可以通过现象看本质。物理难点知识被具体化后,学生自然就有底了。我们就能有效突破这些难点知识了。
该类型的探究对高一学生来说是最容易收集到素材的,因为物理题中本身包含着一个物理情境。但就因为如此,也是更具挑战性的。因为,习题中很多情况是理想化的或者忽略一些次要因素的。所以,某些特殊情况下,指导教师要给予一定的说明和帮助。

(二)小组活动的设计

新课程理论要求因材施教,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尽相同,某些学生擅长言语,即语言智能;有些擅长逻辑,既数理智能;而有些则擅长视觉、空间关系或自我反省智能或自然观查智能等其他智能。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以小组为单位最为合适,并在组内进行分工与合作,发挥每人所长,取长补短。
本活动探究的开展实际上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只有事先提出方案,并对方案不断完善和修正,才能为后期的实践打好基础。于是,我们在平时的活动中设计了这样的表格。
活 动 设 计
时间 地点 人员
主题(内容)
预期目标
活动准备与注意事项反思总结
小组发言和记录总结
教师点评反思总结
这样的活动设计可以让大家明确计划和目标,也能记录平时的深思和讨论,从而可以做到不断的完善方案,为后来的探究和实践打下重要的基础。活动中,学生的表现也是我们评价的一个方向。我们在过程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交际能力等多种智能。然而,这些正是我们平常物理教学中最为欠缺的。

(三)评价和推广

在评价中,分为自我评价、组内评价和教师评价三部分。标准不是以单独的某项技能作为依据,而是根据平时课程中表现综合评议。在小组活动中每个环节都可以发现优秀者,每个环节的表现都是都是我们评价的依据。主要涉及的内容有:积极参与、意志毅力、策略态度、团队精神、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创造发现、成果表述等8项。评价也不是打分,而是ABCD四个等级。
对一些好的探究我们给予推广:主要是制成科技小论文,发表在校刊或者张贴在宣传栏中;也可以在全班进行阐述等,探究实践部分可以制成相册和视频。
这些活动都会让参加实践的同学,热情无比上涨。有时候他们会为此骄傲,有了成果又得到表彰,这是无比快乐的事。对老师和课程会非常热爱,在活动中也能加深师生感情。真正做到了“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三、成效与反思

在课题实践中,我以活动探究为平台,努力实践课外活动来突破物理难点知识,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也有些许困惑。
首先,课题实践的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强、思维活跃、学习能力不断提高,成绩上升明显。
在2012—2013学年度高一年级期末测试中,我把参与实验的一个小组的成员物理成绩进行分析。这个小组只参式活动辅助高一物理教学的初探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与第二学期的活动探究,并且是同一位老师任教物理。
从两个学期的成绩对比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成员成绩有了提升。并且高分段和低分段学生的进步幅度都比较明显。
其次,我对高一参与该活动探究的学生进行了教学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在课外活动的探究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认为自己从中受益匪浅,特别是自己在平时课堂上无法施展的才能也有所发掘;同时提高了自己对物理理由的综合分析能力;很多学生表示与老师更亲近了,也更喜欢物理这门学科了,同时觉得物理变得简单了。
另外,在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理由,比如:
首先、要配合平时课堂的教学,而有些课探究难度较大,学生活动的效率就比较低下。教师需要加强探究内容的挖掘,以便找到素材。在探究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对小组加以指导和监管,注意其分工与合作的开展。
其次、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解放了学生、解放了教材,照亮了课堂,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活力。但是课堂更开放了,就可能出现“无序”的状态,这就给教师带来了挑战。
再次、由于学生的深思的时间和准备的器材有限,广泛参与度还不够,教师和学校要给予一定的保障。
总之,这样的活动探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得到优化,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与建构知识的过程,才会更好地实现教师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的指导,过程与策略上的辅导,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引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徐柏兴《发展个性,创造成功——综合教育在萧山九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7
[2]袁振国《教育研究策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注:2012年区级立项课题2012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