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论少数民族及少数人种心理健康水平及心理健康服务目前状况比较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931 浏览:150003
论文导读:焦虑、恐怖、抑郁、恐怖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家庭月收入越低,少数民族学生出现的心理理由越严重。将云南地区和北京地区的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相比较,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在躯体化、人际敏感、强迫症、焦虑、抑郁、恐怖、偏执、精神病等多方面理由均比北京地区少数民族贫困学生严重。可见经济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心理健康状
[摘要] 本文对近年来少数民族及少数人种群体的心理健康目前状况、心理健康服务及效果的文献进行总结回顾,并通过比较分析,找出该人群心理健康等状况的特点及规律,以期为少数民族和少数人种的心理健康推动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在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上,少数民族及少数人种群体低于普通人群,且其心理健康水平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状况等多方面的影响。在心理服务目前状况上,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心理健康服务状况呈现良好发展趋势,但仍然存在某些不足。而国外少数人种(亚裔和黑人)相对普通人群更加不愿意接受心理健康服务,对心理服务的满意度也相对较低。
[关键词] 少数民族;少数人种;心理健康
[]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12(b)-0123-04
人类自产生以来,就因自然环境变化、人口增长、社会动荡和国家历史变更等理由而不断地流动和迁移。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国际人口迁移不断高涨,国际移民组织(IOM)报告称:“到2050年全球跨境移民人数将超过4亿人,约占目前世界人口总数的7%。”由此带来的少数民族和少数人种的心理健康理由逐渐显现。本文通过查阅与少数民族/人种心理健康水平及其服务相关的文献,分析归纳该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异同点、心理健康服务目前状况及效果,为提高该少数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1 少数民族及少数人种的心理健康状况

1.1 国内少数民族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

1.1.1 经济发展水平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从不同地域上看,城市少数民族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基本接近全国常模,城镇少数民族其次,最后为农村少数民族[1]。有研究显示,农村学生的SCL-90总分大于城镇学生,其中人际敏感、强迫、焦虑、抑郁分子、精神病性等因子分显著高于城镇学生,即农村学生更易出现人际交往困难、孤僻和抑郁情绪[2-4]。但是也存在极个别的相反情况,如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低于农村少数民族大学生[5]。
从家庭经济条件上看,经济条件好的少数民族人群心理状况优于贫困地区少数民族人群,且心理健康水平与经济条件呈现显著相关性,即经济条件越好,心理健康状况愈佳[6-8]。贫困学生与非贫困学生在躯体化、焦虑、恐怖、抑郁、恐怖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家庭月收入越低,少数民族学生出现的心理理由越严重。将云南地区和北京地区的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相比较,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在躯体化、人际敏感、强迫症、焦虑、抑郁、恐怖、偏执、精神病等多方面理由均比北京地区少数民族贫困学生严重。可见经济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深远。经济条件是决定人群能否生活舒适的一项重要标志,它虽然不能决定人群的幸福度,但是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群的生活水平。如果生活水平低下,大多数人就会感受到对于未知生活的恐惧、焦虑以及对于社会不公平的愤慨,而这些都是导致心理疾病甚至人格扭曲的诱因。
在经济条件这个框架之下,语言、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民俗等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因素也成为了影响人群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如非汉语言少数民族因与外民族的沟通存在语言障碍,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技术速度较慢,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如汉语言少数民族地区。再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少数民族人群心理健康状况优于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人群[9-10]。其理由可能是在沿海地区有经济发展的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经济结构转型也较为容易。但是西部内陆地区由于地理和气候的限制不易摆脱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以农业、畜牧业为主,在经济发展速度上不及东部沿海地区。
少数民族中的某些宗教信仰和特殊民俗也有可能成为心理理由形成的诱因。从有无宗教信仰上看,有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强迫、人际敏感、焦虑、抑郁、敌对等因子得分显著高于无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11]。而具有相似的宗教信仰、语言和民俗习惯的不同民族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相似,如傈僳、景颇、怒族的中小学生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民俗习惯(火把节),他们的各项指标数值与全国常模的差异也相似[12]。又如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氐羌民族聚集区,人们对有普遍的崇拜,子嗣为先的思想使得妇女常年在家且视孕育生命为最高使命[13],这无形中剥夺了女性受教育和外出工作的机会。男性保持着对生殖的敬畏并产生男性优越感而轻视女性,这样的心理在走出部落后得不到满足,容易遭受挫折打击而出现心理理由。
1.1.2 家庭成员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少数民族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呈正相关,即家庭成员文化程度越高,其心理健康状况也越好。一般来说,家庭成员的文化水平高则家庭经济条件也相对较好。正如上文所说,经济条件越好的少数民族人群,家庭成员所面对的存活压力越小,心理健康状况就越好。另外,家长的文化程度越高,对孩子的情感需求越重视,能够顾及孩子的感受,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反之,家庭成员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感情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常年累积形成心理理由。
父母的健康状况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一般而言,父母有疾病的子女的心理健康状态明显差于健康父母的人群,且父母疾病越严重,子女的心理健康状态越差。另有研究发现,母亲的健康状况对少数民族人群有更大影响[13]。当父亲身体健康不良时,人群大多出现明显的躯体化。而当母亲出现健康不良时,人群则表现出更为严重的恐怖、躯体化、强迫、敌对、焦虑和精神病性等症状;同是恐怖、躯体化的症状,母亲健康状况欠佳的人比父亲健康状况欠佳的人更严重,分数更高。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人群在面对压力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理由和心理疾病。无论这些压力来自经济、住房、职业、学业、健康、人际交往还是其他,都会首先引起焦虑、抑郁、强迫和躯体化。这也就可以解释“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农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水平低”这个反例。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有些城市学生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期望高,孩子的升学压力大。相比于城市,农村的少数民族地区仍保持着比较封闭和传统的生活方式,没有过多的升学压力和就业压力。所以,当人群面对更多压力时,心理理由也就越多越明显。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xxsxljklw/lw46445.html上一论文:浅论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心理状况及其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