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谈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434 浏览:93959
论文导读:重要的时期,从而推动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健康发展。在处理大学生心理危机时,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生命最高价值原则,这也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也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原则。因此,高校首先应该把生命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因为任何结果都不可能比失去生命带来的结果更为严重。因此,心理危机干预的首要原则就是要树立生命高于一切的思想。
【摘 要】 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具有普遍性、复杂性、易察性、易发性等特点。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应采取平衡、认知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制度,实现预警功能;加强重点时段和重点对象的排查;强化监督管理,保障规章制度的实施。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模式;手段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改革、政治改革的剧烈变化,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的各方压力也不断产生,尤其是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人群来说,来自学业方面的压力、情感方面的压力、就业方面的压力更是与日俱增。再加上一些社会不良观点、理念、思潮的冲击,在大学生这个本身就较为脆弱的人群中自然会出现一些大学生因无法承受各方面刺激从而导致其心理崩溃,进而出现贪恋网络、离校出走、自残、暴力倾向等严重理由。虽然这一部分学生在整体学生中属于极小部分群体,但其危害是我们大家有目共睹的,因为在我们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崩溃不论是对于社会、高校还是对于个人家庭来说都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对于本该属于天之骄子的个人来讲更是可能断送其美好的未来。因此,社会对于大学生心理危机理由的关注和干预也就成了现今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理由。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概念与特征

心理学的理论研究起源于西方,因此心理危机及危机干预方面的理论研究也起源于西方,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荷兰等国便开始对危机概念进行探索和研究,最初由林德曼在1944年提出了心理危机不仅是一种心理理由,还是一种必须要去主动应对甚至是治疗的一种心理病态。到1954年,美国人卡普兰则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了林德曼的理论,卡普兰认为人类的内心焦虑、忧愁等负面情绪的日积月累,便会导致思维混乱、行为混乱等一系列理由,从而形成了危机状态。并于1964最终提出了心理危机干预理论。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征主要能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普遍性
普遍性是指在任何一个人的成长中都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大学生这个群体也不例外。心理危机是个人与外界社会的一种失衡状态,是正常生活中所经历的一个必定过程,也表明了个人努力与外界社会保持平衡的一种状态。
2、易发性
现今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已然成为了心理危机易发人群,因为随着社会发展,个人压力的增大,以及在独生子女多这个大环境下的大学生依赖性普遍较强,而这时的大学生又绝大多数处于青春期,因此,他们属于逐步趋向成熟但又未真正成熟,自我意识逐步变强,但认知能力又无法与之相协调的状态。这个时期自然也就成为了一个最为危险的时期,任何一次的心理危机都可能导致悲剧性的后果。
3、易察性
大学生的生活相对较为单一有序,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接触对象也主要是校园中的师生,并且大学生也必须接受学校的各项校规纪律的约束,因此,当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也比较容易被身边的共同生活的同学或者教师察觉。
4、复杂性
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由于其年龄阶段的理由,其成因较为复杂,可以是生理方面的,例如生理成长,生理变化,疾病等等,更多的是来源于心理层面的。由于我国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一些不良的思潮也不断进入到校园,这些不良影响更易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影响,再加上大学生们普遍要面对的找工作、找对象、找组织等理由带来的压力,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成因一般较为复杂,往往是多理由相互纠缠从而导致的心理危机。
5、潜伏性
由于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特殊性,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又通常较少的直接爆发,经常是潜藏于内心之内,日积月累,直到某件特定的应激事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导火索事件的发生,便会导致严重的心理危机理由爆发,从而形成一些悲剧性的后果。例如前段时间的校园伤人甚至致死案件的频发,便说明了这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

二、心理危机干预的两种模式

心理危机干预,简称危机干预。以往,危机干预指在人类遭遇重大创伤事件后对于其进行评估、干预以期减少有害影响,从而达到积极成长与发展的干预。常见的危机干预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种模式:

1、平衡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用于危机干预的早期。在发现当事人已经出现心理危机,心理情绪出现不平衡状态,但其原有的解决办法又不能处理和满足其重新获得个人与外界的平衡的情况下,帮助其利用周围人群及一切可利用的方式策略走出不平衡状态,从而重新获得平衡。

2、认知模式

认知模式其本质是认为心理危机的发生根源是由于对事物的根本错误思维,而并不是事物其本身事实。这种模式主张危机干预者帮助当事人对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进行改善和提升,去除掉其主观部分,增加其理性部分从而达到对于心理危机的制约。这种模式较多适合于那些心理危机已经趋于稳定的当事人。
上世纪末期,危机干预则进一步发展,进行事发前的积极的,预防性的危机干预理念也逐步走入了危机干预理念的理论与实践之中。因此,我们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事先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或者进行早期干预避开其发展成为更为严重的心理危机的角度出发,重视事前关注与教育,采取以事前预防和时候干预相结合的策略来制约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展。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方式和策略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目的就是在于降低心理危机的发生率,从而帮助大学生平稳度过大学这个人生中重要的时期,从而推动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健康发展。在处理大学生心理危机时,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生命最高价值原则,这也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也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原则。因此,高校首先应该把生命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因为任何结果都不可能比失去生命带来的结果更为严重。因此,心理危机干预的首要原则就是要树立生命高于一切的思想。其次,在处理大学生心理危机时也不能忽视其及时性,因为大学生在经历某些重大突发事件,例如地震等自然灾害时,其经历和心理状况往往已经超过其本身的承受力,但又无法找到相应的办法去处理眼前的不平衡,这种状况下就有可能引起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潜在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及时的进行心理干预。再次,发展性原则,心理危机的干预应当从鼓励当事人以及调动当事人的积极性出发,使其在绝望和危机中看到希望和幸福,增强自身心理素质,从而更加坚强和自信。最后,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中也要实现各部门的协调配合,积极主动的开展工作,全面履行职责,以全面提高干预效率。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xxsxljklw/lw44939.html上一论文:探讨让心理健康教育为美术教学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