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061 浏览:134888
论文导读:
摘 要:积极心理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层面、实践层面有着诸多契合之处。将二者结合起来,已成为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走向。积极心理学理念的融入可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理念维度,拓展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技术,培育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为理想的教育环境。但也应注意,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毕竟是一个“新生”产物,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相关理论策略尽快“本土化”等任务的完成,势在必行。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
1672-9749(2014)03-0127-03
兴起于20世纪末的积极心理学将心理学的实验策略与测量技术和个体的积极品质紧密联系在一起,转变传统以治疗疾病、化解理由为核心的“消极心理学”形态,主张心理学以开发人的积极潜能为旨向,要为广大的普通人过上幸福生活提供技术支持。它的出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学生乐观情绪的培养及个体助人自助独立意识塑造的重要性被极大地提升。

从理论上说,积极心理学以尊重人、尊重价值、着力开发人的积极心理潜能为己任。这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以人文关怀作为总的精神引领,从理念到实践,关心学生的处境、尊重个体的尊严、肯定个人的价值具有天然的契合。积极心理学着力塑造人的积极情感体验,锻造积极品格。这又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讲求通过德育推动学生个性发展,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兼具一致性。
从现实上讲,高校传统思政教育日益暴露的 “弱点”,同样召唤积极心理学理念的介入:首先,教育理念落后。传统教育思维往往将教育的重点落在学生的理由或有“理由”的学生身上,由于过度强调理由,致使学生自身的积极品质常常被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常的教育策略是,让学生端正态度→纠正错误→改正缺点→解决理由。但客观结果却是,高校中的“学生理由”与“理由学生”越来越多。究其理由,学生与外部社会并非处于隔绝的状态,随着时展日新月异,市场经济转型、制度环境革新、观念风俗变迁等因素已深深影响到学生的思想意识。许多学生因为没能养成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致使社会上一些负面因素趁虚而入,进而出现了许多不良心理意识,如行为认识出现偏差、负面情绪积累较多、意志过于薄弱、某些性格品质欠缺等。当代的社会实存已然让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理念显得捉襟见肘,教育不应是修正错误,而应是从发掘学生的积极品质入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这些积极品质进行扩展和培育,从而真正让思政教育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其次,教育实践缺乏吸引力。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课堂教学形式常出现“单向化”特征,教师向学生执着灌输课本内容,有时甚至将教育的“说理”变成“说教”。这种教师是完全施动者,学生是完全受动者的教育方式,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无自由感,认为生命难以放飞、个性难以张扬。加之,思政教育的内容又过分注重其社会性功能,忽视其个体性功能,致使学生在其过程中无法体会到积极情感及精神享受。于是,学生产生抵触心理,难有学习兴趣,也就不足为怪了。其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明了,个体性功能与社会性功能是相互依存的“对子”,在教育中若失去一方,另一方亦无法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应借鉴积极心理学中的人文关怀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提升幸福指数,让学生彰显个性的同时,认识到思政教育是一门能够教会人如何生活的,必须习得的学问。
最后,教育自身孤立,缺少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沟通。毫无疑问,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然而客观地讲,直到今天,它的教育过程还是孤立的,学校、家庭、社会三者间仍未形成理想的有机互动模式。许多师生还存在片面理解,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只是学校的事情,与社会及家庭无关,这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尤其是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或社会教育出现不一致甚至冲突时,学生通常会无所适从,最终只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自然产生怀疑与不信任。实际上,只有让社会、家庭及学校共同承担教育责任,三者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理念合拍建立联动机制,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效应,让教育效果达到最优。
如何摒弃上述缺陷?让积极心理学理念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相结合,显然是一条可行之路。学生“失范”行为的出现,归根结底是自己的心理认知出现了差错。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即是如何让个体的心理认知健康发展以指导正确行为养成的学问。所以,积极心理学的引入,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来说合情、合理。通过积极心理学的运用,教师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反应,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体验,激发学生的积极潜能,并促使其将产生的积极情感付诸实践,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积极效果。

剖析积极心理学理念,可知其主要探讨人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研究如何提供个体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策略、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探索如何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系统,从而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等。[1]就具体操作而言,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即是要基于上述内容的创新:
其一,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理念维度需要“更新”。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让理论教学与学生内在心灵世界沟通,并且在与学生不断深入交流中动态地及时完善教学内容。教师自身为学生树立表率,关注自己的积极面,挖掘出自身的优势和美德,提高自我效能感,以积极的工作态度为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学生树立榜样。此外,教师还要通过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人格。所谓的积极体验,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和从容不迫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积极的心态、情绪面对学生,努力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要论文导读:战、化解危机、战胜困难能力,从而增进其积极情感体验积累,培养积极人格。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上一页12
转变师生间传统的主客体关系,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主题发言中,通过让其充分表现自我、展示自我,使之体验感受成功的快感。甚至可以拓宽课堂教育,让学生走向社会,在参观调查、实践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应对挑战、化解危机、战胜困难能力,从而增进其积极情感体验积累,培养积极人格。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