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述哈尔滨早期基本乐科发展概况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335 浏览:22176
论文导读:
享有东方小巴黎、天鹅项下的珍珠之美称的哈尔滨不仅是中俄百年交流的名城,更是一座具有悠久音乐文化历史的音乐大都市。曾经的“哈响”乐团、哈尔滨俄侨音乐学校,以及众多知名音乐家乐此不疲的音乐传播等,使哈尔滨拥有了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音乐文化积累。在此氛围中,基本乐科所涉及的视唱练耳和音乐基础理论的音乐知识也得以在一定范围中传授和发展。虽然经历伪满、“”的特殊时期,哈尔滨的音乐教育依然保持其独特的魅力。针对哈尔滨不同历史时期,笔者对其基本乐科历史进程做以简单的概括梳理。

一、辉煌的俄侨时期

1.正规音乐学校

1898年中东铁路的修建,大批俄侨涌入哈尔滨,据统计,1920年前后哈尔滨约有37万人口,其中19万是外国侨民。与此同时,不同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也聚集于此开始他们异国的侨民生活。刘斌在《视唱练耳学科的传入及其在上海音乐学院(1966年前)的发展》中曾经提到,1927年原名“国立音专”的上海国立音专由留美归国的李恩科女士开设视唱练耳课程。而在刘欣欣和刘学清所著的《哈尔滨西洋音乐史》中记载,早在1921年,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按照俄国皇家音乐学院课程已经开设了乐理与视唱练耳等课程,第一届艺术委员会(1921—1927年)音乐理论课教师是卡尔波娃、科斯捷维奇和沃尔乔克,第二届(1927—1933年)是捷列霍夫。虽然大部分学生为俄侨,但是对于音乐基础知识理论课程在中国境内的设立却是开创先河的。1925年哈尔滨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创建,校长戈尔德施京亲自担任了音乐理论课程的教授。《哈尔滨音乐志》中提及1927年巴兰诺娃创办哈尔滨音乐传习所(也是与教会合办的哈尔滨音乐训练班)招生,教授课程中有音乐理论科目,而哈尔滨著名音乐家刘忠就曾在此学习声乐和音乐理论等学科。
20世纪20—30年办的俄侨音乐学校将音乐基本乐科的相关音乐知识带入哈尔滨,为正规、系统基本乐科音乐理论在哈尔滨的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业余音乐培训

哈尔滨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合唱课教师拉伊斯基既承担学校的教学工作,也在业余时间开展音乐活动。他的家既是学生学习声乐的课堂,又是学生学习乐理的教室。与此同时,哈尔滨圣尼古拉大教堂旁边的荷花艺术学校也在民间音乐培训中很有盛名,音乐教师拉扎列娃教授视唱练耳和基本乐理。
业余音乐培训不同于正规音乐学校对学生来源的规定,许多中国人可以依据兴趣选择喜欢的科目进行学习,因此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音乐基础理论的影响,也便于声乐、器乐学习者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

二、特殊的伪满时期

1932年东北沦陷,日本建立了长达13年的伪满政权。伴随着奴化教育的推行,民族的乃至西方的音乐文化受到严重的排挤和打压,绝大多数音乐学校都在伪满政权的严密监视和制约之下。但从《哈尔滨音乐志》中我们依然找到了这期间基本乐科发展的痕迹。1932年有3所俄侨音乐学校教授音乐基础理论科目。1936年伪教育厅对各学校的音乐课授课进行规定,包括呼吸、发声、练习音阶、音程,并要求唱乐谱。民间音乐机构自娱雅乐社(1937—1945年)、古风音乐会(1939—1944年)、哈尔滨口琴社(1935—1937年)建立,由于资金及资料的匮乏,他们所演奏的乐谱大多数是手抄及自己创作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丰富了基本乐科关于记谱方面的知识范围,并在无形中将音高的织体关系融入其中。同时,哈尔滨交响管弦乐协会、哈声乐团及伪哈尔滨放送局对各类音乐作品的演绎和宣传,更加快了识谱、记谱知识的传播。

三、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累积

新中国成立前后哈尔滨音乐艺术的发展是独立发展的重要阶段,大批音乐人才在音乐学科的各个领域竭尽全力,为民族的、整体音乐文化的振兴贡献力量。其中,国民音乐学校在哈尔滨音乐文化历史上更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46年建立的市立哈尔滨大学,其前身是“伪满”时期的“私立王道书院”,日本投降后改名私立“国民学院”,后于东北联军进驻时确立。学校设有音乐系,系主任为老音乐家李鹰航先生,刘炽、肖丁等都在此任教,并开设音乐理论课程。
1948年,由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与哈尔滨音乐训练班合并基础上建立了苏联侨民高等音乐学校,该校分初级、中级、高级三部,学制10年,设有乐理、和声等共同课。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沈阳的“东北鲁艺”迁至哈尔滨,设有音乐部并教授音乐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同年,哈尔滨业余音乐学校成立,开展业余音乐文化活动,制定了教学大纲并编写了基本乐理等教材,王一丁、唐乃智、陈振昆、魏仲珂等在此任教。
1958年哈尔滨艺术学院成立。设有音乐系,学制5年,招收作曲、器乐、声乐学生,其中开设了视唱练耳、乐理课程,教材以音乐学院教材为主,结合学校具体情况由教师编写。这是哈尔滨民族办学音乐教育历史记载中首次明确提到这两门课程的设置,并提到教材的使用情况。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于此任教,毕业于法国里昂音乐学院的唐学咏教授,是中国引进固定唱名法和倡导视唱练耳、重视基本乐理教学的先驱,他将先进的基本乐科教育理念融入教学,确立了哈尔滨基本乐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和体系架构。音乐名家刘施任、汪立三、蒋祖馨也对基本乐科的发展做出不懈努力,如作曲技术与基本理论的结合、音乐听觉的应用发展,等等。
结语
经过早期哈尔滨不同音乐文化历史的累积,音乐基本乐科所涉及的视唱练耳、基本乐理理论已经逐步完善,如今其课程设置已普及到各个高校的入学及本科在读的必修项目。对哈尔滨基本乐科发展的认知与梳理,更多地了解其历史进程,是对哈尔滨早期音乐发展历史的有益补充,也是对其学科地方建设的客观总结。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艺术规划课题项目成果,课题编号:11B037)
参考文献:
[1]吴岩.哈尔滨音乐地图[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2]刘欣欣,刘学清.哈尔滨西洋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于斐中.哈尔滨音乐志[M].哈尔滨市文联,1999.
[4]李传勋.俄侨与黑龙江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王欣昕,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刘绵绵,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鞠向玲)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xxskxxlw/lw26736.html上一论文:试议乐蛙科技:每一次跳跃都是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