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地方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259 浏览:133642
论文导读:
摘 要:依据地方本科院校所处地域特征以及服务地方社会人才的需求、大学生学习行为的规律,实践能力形成的特点,提出互动式H型人才培育模式的完整构架,阐述互动式H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实施的基本途径,并对邵阳学院管理科学专业实施互动式H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进行分析,为类似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范式。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培养模式
1673-291X(2014)06-0092-03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理由,早在1983年,文育林对此进行了分析,但时至今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依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刘献君、吴洪富,2009)。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由精英型转向为大众型,许多位于地级市的高校进行资源整合,形成了一大批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据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普通高校中地方性院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 84.2%,全国管理学本科在校生达2 561 564人,成为人数仅次于工学和文学的第三大专业。地方本科高校面对学科专业人数众多的竞争压力,以及面对来自规模巨大、优势资源相对集中的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激烈竞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邵阳学院管理科学特色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探讨与实践,分析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如何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

一、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依据

(一)服务地方的发展需要

地方本科高校的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不仅需要立足地方,更需要辐射周边经济发达地区,因此它要求对人才的培养必须在满足人才共性的基础上具备地域特色和创新特色。即在具备管理学科基本理论和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具有相应的实际应用能力,如组织与协调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预测与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等;表现为明确的职业性、实用性、实践性和较高层次性 [1]。为此,需要在基础扎实的前提下,根据市场需求,加强应用性课程比重,调整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解决学非所用的理由。从知识结构、能力形成、实践经验等方面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在服务地方发展中做出成绩,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在招生市场与就业市场的知名度。

(二)大学生成才的需要

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而了解掌握大学生的需要与学习行为规律,显然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理论基础。大学生学习行为包括入学前的择校(专业)行为和在校的学习行为,其学习行为规律主要体现[2]:一是大学生学习行为具有学习动机倾向于自我、学习方向与大学培养目标存在偏差、学习内容选择偏重实用性知识等特征;二是大学教育服务的质量是影响学生志愿选择行为的主要因素,提高大学教育服务质量,有利于增强高校生源方面的竞争力。因此,要从推动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以提高大学生创新与就业能力为中心开展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活动,制定各种有益于培养学生、推动学生发展的教学培养机制与管理制度,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

(三)知识能力的形成规律的要求

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三个阶段,而认知能力主要来源于一般教学过程、应用能力则主要来自于理论与实习的结合、创新能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实践的激励。

二、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互动式“H”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由于自身条件或发展阶段的不同,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并不一定相同。地方性的本科院校受条件的限制,必须有其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特色、服务地方的需要应该成为地方本科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培养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邵阳学院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资源明显存在不足,需要通过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式,得到当地政府、企业等的帮助,吸引和利用当地的社会资源来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办学条件。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必须考虑地方的实际需要,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实用的人才,为此,在反思原有的“H”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以互动式实践教学平台为支撑的 “互动式H”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完整框架(见下图)。该模式以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平衡发展为两足,以“就业能力”为纽带,“互动式实践教学”为支撑平台,突出应用性教学课程体系,实现“强化实践,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建构经验,有效就业”的人才培养设想。其内核是通过学校与企业的互动、学生与企业家的互动,实现社会需要、学生需要与教学目标、教学研究的有机结合。
“互动式H”型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二)互动式“H”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管理类专业“互动式H”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突出了以下内容的创新与改革。
第一,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是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的,培养的人才类型决定着课程体系的构成。要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接轨、与学生需要结合,必须采用从社会来到社会去的方式,将当前社会需要的知识、能力培训的案例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来,并独立成课,充实与完善现有过于偏重学科体系的课程体系的内容。
第二,人才质量评价体系改革。现有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偏重于课程考试成绩、毕业论文成绩,实习成绩关注不够,特别是学生创业成绩(可以包含科研成绩)没有纳入、也没有意识到要纳入学习成绩的评定中。高校教学的目的,最终都要体现在毕业生的有效就业与未来有效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应该说,对社会的贡献越大,该生的质量就应该越高。而创业成绩直接体现出对社会的贡献,应该纳入到学习成绩的评价体系中。
第三,教学内容改革。在现代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互联网提供的知识与内容,其丰富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课堂已不是唯一的知识信息来源,而且,一般的课程知识都能在网络空间中搜寻得到,包括课程视频,这一特征毫无疑问地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挑战,改革教学内容势在必行。改革教学内容,一是应将描述性的知识采用理由提问方式,督促论文导读:
学生通过网路与教材对比学习去理解,教学主要集中在难点、重点部分;二是将管理理论应用尽量与社会结合案例化,将企业的要求引入课堂。第四,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四位一体”的实践性教学平台。在实践教学中,以实验室为基础,以实践性教学平台为拓展空间,围绕课程实训、专业实习和社会实验三个层面,将课程知识、专业综合、企业仿真、社会实践等内容,设计出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的系列实验,形成从基础到综合、从知识到能力、逐渐提高的实验教学层次体系,实现实践教学的核心教育价值取向倾向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在更高的层次上推动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能力、科研能力、创业能力的提高。特别是通过政府的牵桥和制度保障,将实习基地建设与企业人才培训结合起来,整合了学校、政府、企业三方面的需要,实现企业进学校与教师进企业的互动,缩短高校教育与社会需要的距离;通过学生与企业家零距离接触与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实现学生与企业家的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与学活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施

(一)互动式“H”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1.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打破以知识递进逻辑为指导的传统课程体系,强调能力的培养,构建以能力拓展、经验建构为核心的五大课程模块:通识课程模块,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素质教育课等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宽厚的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学科课程模块,包括管理学科、经济学科等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宽广的科学管理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工程技术课程模块主要体现行业背景,如机械制图、机械设计、电路分析等,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方面的素质;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着重培养学生管理专长;实践课程模块,由认识实习、专业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构成,落实特色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打造实践教学平台

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充分运用ERP、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等实验教学软件,构建起以经济与管理综合模拟实验室为中心,搭建了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增加设计性的实验项目,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与企业、行业协会合作建立的实习与培训基地,做到专业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校内模拟实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相链接,打造出从时间维、逻辑维和专业维的角度构建起立体化的实践性教学体系[3]:其中时间维衡量教学体系从规划、实施到反馈的各阶段工作;逻辑维则主要体现实践教学的实现途径;专业维则表明该体系建设需要运用的专业知识结构。构建出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层次指标[4],通过评价指标的层层分解过程,从而有序地构建起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的结构体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事做人,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重视教学团队的建设。关注名师工程,注重教学相长,通过政策引导、经费扶持、名师培育,建设出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加大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力度,重点培养在全省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选拔培养有明显学术优势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通过教学团队建设,推动优秀人才的培养。
二是多途径培养师资。一是实行“校校、校企、校所”联合培养机制:选派教师到著名的高等院校作访问学者或短期进修,到国内名牌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支持教师到大中型企业及行业协会进行工作实践,顶岗锻炼;鼓励教师积极与科研院所联系接受培训和合作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二是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鼓励专业教师参加企业管理、市场开发,产品营销的或咨询实践,成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聘请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担任教师,优化教师的职能结构。通过以上措施,改善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

4.创新教学管理与运转机制

管理类专业实践性要求很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必须依托行业、企业共同建设。我们要依托行业、企业,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保证实践教学的持续性和针对性;依据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与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定面向社会需求的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立起校校、校企、校府合作的新型联合培养机制,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良性结合。

(二)互动式“H”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效

邵阳学院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资源处于不利地位,但依靠特色与创新,邵阳学院管理科学专业2007年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湖南省重点建设专业。近年来,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出并实施“互动式H”型模式,在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人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专业影响增大,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邵阳学院管理类专业通过切实落实“互动式H”型人才培养模式,认真实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效果显著,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生源来源日渐广泛,面向内地的29个省市招生,生源质量高,且报考分数较高;学生素质高,学生在各种学科竞赛、学术活动等方面均有好的表现;学生就业渠道广泛,初次就业率达到8

5.2%以上,且不少毕业生已成长为企业生产技术与管理骨干成员。

二是教改、科研取得成绩,产学合作有成效。管理科学专业“互动式H”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也推动了专业教师积极投身于教改、科研工作。近年来,本专业教师成功申报国家级、省部级、厅级等课题30多项,本专业教学团队为湖南省优秀教学团队,并有多门课程为省级与校级精品课程;加强校企合作,与多家企业建立人才孵化基地。
三是示范效应增强,社会声誉提高。管理类专业的“互动式H”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不但对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省内相关院校的专业培养有一定示范作用,办学成效得到社会赞许,并与国内外一些高校建立了专业培养合作。
当然,由于地方本科院校论文导读:
办学资源的制约,如教学设备的先进性、师资的总体水平、资金的投入等影响,在实施“互动式H”型模式时还受到很大制约。
参考文献:
[1] 王胜今.转型期中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深思[J].大学教育科学,2010,(2).
[2] 袁曦.基于内省分析法的大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8,(12).
[3] 李四聪,李坚.地方高校管理类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中国市场,2010,(6):1.
[4] 李四聪,李坚.管理类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5).
[责任编辑 陈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