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谈《科学》中模型建立意义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704 浏览:44563
论文导读:
《科学》教学时要从科学现象中揭示现象本质,建立模型对于知识储备较少、思维比较浅显的初中生来说,是一种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如果学会建立模型,并能够利用学过的模型解决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自然现象,那么科学素养就会得到提高.

一、模型策略和模型的种类

《科学》第四册第一章第一节就是模型、符号的建立和作用,这其中告诉我们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复杂的事物.
模型策略:在自然科学研究中,人们通过一定的科学策略,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来反映和代替客观对象,并通过研究这个模型来解释客观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策略.
模型的类型:初中学到的类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像,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图《科学》中模型建立的意义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

二、模型建立的作用

1.使不能直接观察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

在初中教材中很多科学事物都是肉眼无法观察的,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阻.如果恰当地给予一个模型,那么学生就可以直观地对其观察、分析,使其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可以减轻了学生的思维负担,也让学生知道建模是能够帮助分析、理解的科学策略.最直接的例子就是眼球的知识,学生每天都看到不同人的眼球,生活中不陌生,如果让学生了解眼球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学生很难想象眼球内到底是什么样的结构,即使解剖了动物的眼球,也不可能知道哪些是重要的结构(可能受到其他结构的影响).这样我们给予一个模型,在老师的讲解过后,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折光系统和视觉的形成原理.同样还有磁感线、磁场、血液循环、摩擦力、地球等知识都是可以借助模型来帮助学习的.

2.揭示微观现象本质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经常把结果和结论混为一谈,这就是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如果教师在课程讲解中,利用书本上或自己建立模型,那么学生就会抛去表象抓住科学本质了.在讲到液化现象的时候,教师往往会告诉学生:降温和压缩体积是两种使气体液化的策略.学生会牢牢的记住,但时间长了可能会遗忘.如果教师在讲解过程中,穿插了物质的状态模型(如图1所示的水的状态模型).
学生了解同种物质不同状态的分子间的间隙不同,压缩体积(降低温度其实质也是体积减小,即分子间的间隙减小)可以转变分子间的间隙,也就可以让学生知道液化的本质.同样的例子还有温度计的原理、密度的概念等.

3.将探究过程连续化

4.在复习过程中概括化

模型的建立,对知识点进行了有效的分类和归纳整合,升华了知识点的含义,对学生的复习、知识的巩固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下面就是本班同学在复习的过程中制作的思维导图(图2),能够很好地梳理原有的知识,同时也使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连接点清晰,使点成面,对知识极大可能概括.

5.生活中迁移化

有一次学生来问笔者:姜的食用部分是植物的什么器官?是根还是茎?
笔者告诉他:长在地下的不一定都是茎,长在地下的也不一定都是根;形态像根的,不能说一定是根,形态不像茎的,也不一定不是茎.它们的本质区别有三点:

一、凡是茎,都有节;

二、凡是茎,都长叶;

三、茎上能开花.

对于这个过程的示意也是一个模型.学生利用这三个特点写了一篇小论文.学生根据这个模型,很快搜索材料,明白了姜的食用部分是它的茎.

6.图文互换练习的应用

《科学》中有很多练习都是图与文的交换训练.刚开始面对文字表述学生很难找到其中的联系,更别说建立等式或结论;同样也存在图表模型,让我们将模型转变成文字概括,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分析其内在联系的本质,就很难利用模型解决练习中遇到的理由.只有平时在课堂内外都能很好地利用模型进行教学,并将其中策略交予学生,长期下来就可以让学生在思维上迁移,认知水平得到一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最终也是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建立模型一种学习科学过程中是很重要的策略和能力.对学生进行模型策略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探索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的活动中,利用模型学会观察和实验的策略、归纳与演绎的策略等.学生就会在模型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去深思、探索,顺着科学的思路和策略去感知、去深思,在无形中,就领略到科学知识的本质.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xxskjlwfw/lw36555.html上一论文:简谈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引入数学方法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