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有关于语文教学与课堂教学重构几点误区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615 浏览:11897
论文导读: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特别注重教材的唯一性和教师的绝对权威性。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征。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基本的教学活动,以老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集中体现了学生是“知识的容器”这一特师讲学生听来作为传授知识的主要通道,以单一的卷面考试或测验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结构,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下,它的缺陷越来越显现出来。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始终以“教材为本位”,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以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为前提,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未能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当然,如果单单从理论的角度来看,以上这些都已被大部分老师所认同,并不断探索和实践着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变革。然而,大多由于缺乏理性的深思,变革后的语文课堂教学又不同程度的走入了另一种误区。

一、语文教学中的几点误区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活动始终被“知识本位”、“教师中心”所左右。虽然我们的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在迫切地想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出发点,对课堂教学进行着一系列探索性的变革,但毕竟课堂总是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时刻挑战着教师的智慧,考试又是以知识为衡量标准,从而使得我们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始终“情有独钟”,主观地舍弃了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核心目标的落实,淡化了过程与策略,改革始终停留在一种“空中楼阁”的状态,学生很难以学习主体的身份真正涉猎进来,课堂中的参与和互动也就成了一种似是而非的“走过场”。
误区

1、视满堂演示为直观教学。

所谓直观教学,指的是一种教学原则,即在教学中利用直观教具,通过各种感知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确切的表象,作为形成概念、理解教材的基础的教学原则。也许是基于这种原则的缘故,很多教师不去考虑授课内容的所需性,只知道在备课时冥思苦想、挖空心思地忙于找实物、画图画、折纸片、制课件,上课时将它们一一演示出来,将一堂好好的语文课变成了纯粹的教具和课件演示课,学生们乐得合不拢嘴,一个劲儿地夸着“好看”,哪还有心思去学习课文呢?末了,还是由老师越咀代包,将该掌握的知识一股脑儿的倒将出来。结果是,讲课者茫然,听课者亦茫然。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传统媒体也好,现代媒体也罢;是直观教具也好,课件演示也罢,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辅助”,而不是教学中的“主柱”。
误区

2、视满堂问答为双边活动。

双边活动的作用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许多教师却将师生的双边活动仅仅理解为课堂教学的提问与答问,否则就成了“注入式教学”。其实有的教学,虽然没有很多问答的热闹场面,但学生却是一副全神贯注的神态,注意力高度集中,随着学习活动的进行不停地做着笔记,学生的学习与思维的积极性、自主性显然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个时候,确实是一个“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双边教学”,实质上也是真正作用上的“双边活动”。如果我们的课堂提问与答问只是单单局限于“对不对”、“是不是”、“你懂了吗”之类的“是非问”,还不如上面的“无声胜有声”式的双边活动来得好些。
误区

3、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等同于学生自主发展。

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是极为重要的。目前,这一点是教师们比较认同的。但与此同时,我们的老师受教材观点、老师观点和教参观点的束缚,始终未能将学生学习的自主发展凸显出来,依然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视为是学生的自主发展,于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导”到了极致。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我们的学生在系统的教学中有效地掌握了知识,但是他们越来越没有了自己的思维。我们要知道,学生在语文学问的追求过程中,自己有了观点才是最重要的,哪怕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但总比学生自己没有观点好。如果我们依然用书本的观点、教师的观点和教参的观点去“导”学,事先就给学生的思维戴上枷锁,就会导致学生的思维贫乏,阻断了他们的学习创新。因为教师的这种极致的“导”,事先就给学生的深思制作了思维的框架,学生只是去印证老师的“指导”和“启发”而已。这样,学生就会缺失“想一想”的空间,也就没有什么可以“想”的了。要知道,观点错误也是可以导向正确、导向创新的。
误区

4、视接受性学习为新课改的天敌。

语文课堂教学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主流,要求“开其意,达其辞”,在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下去启发之,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当然是肯定的。但是,认认真真反思我们的课堂,难道接受性学习就真的成了我们教学的天敌了吗?其实不然,我们在教学中的精要讲解、提示点拨、点睛式小结、感召式演说等,还是需要接受性学习来点缀的。“接受性学习的作用在于:一是接受性学习中的学习内容往往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二是接受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因为这种学习往往是直接吸收前人或他人的经验,不必一切从零开始。三是接受性学习中的‘果子’,是学习的难点疑处,是在‘最近发展区’上着力,因此效率很高。”我比较赞同这种观点。当然,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是否应将接受性学习“驱逐出境”?还是该给它留有“一席之地”?这还得我们第一线的教师在实践摸索中说了算。

二、语文课堂重构的几个要点:

在大规模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和教学的主体,显然已不能固守原有的课程与教学观念,而是要积极回应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挑战,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课改的大潮中获得新生。“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素养”是素质教育要求下语文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那么,我们应如何来重构我们的语文课堂,使之成为每一个学生成长的摇篮呢?笔者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要点I、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平等、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的是教师“教”的这一过程,往往忽视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构建;只注重学生生命这一活的有机体,严重忽略了其生命价值更在于它是一种活力的存在,是一个有尊严的个性存在这一现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论文导读:僵硬的、由单一语言符号堆砌而成的一篇篇课文,转化为具有情感、思维、知识、技能等融为一体的学生所熟悉的活生生的学习内容,学生才能体验到自己所经历过的事件并与文本产生共鸣,产生审美感受,获得学习语文的愉悦享受并受到情感的陶冶,从而把握更深的知识和道理,形成自己的语文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点III、关注学生的
们应该从过去只注重教师“教”的这一过程转向注重学语文教学与课堂教学重构的几点误区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生“学”的过程上来,实实在在的放下老师的架子,抛弃教材的绝对权威性,构建起平等、合作、探究的宽松的学习氛围。在这种宽松的氛围和没有等级之分的空间里,充分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和学习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敢于表现自我,真实地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张扬个性。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就会使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搭建起平等的师生对话的平台,并让师生“带着自己的视野,带着一颗向真理敞开的心”进行对话。在这种对话场中,我们才能将“死”的文本知识变成“活”的人生经验进行交流,学生才能把来自他人的或文本的信息吸收内化,同时将自己已有的知识在对话中被他人观点二次唤醒。这样,学生才会产生新的思想,才能在我们的课堂中产生教与学活动主体自由的生成过程。
要点I I、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搭建学生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桥梁。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的主观感受建构起来的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我们在教学中,要切实关注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充分研究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是学生学习本课的铺垫,如何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有效地与课本知识进行搭建(知识的、能力的、情感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古板僵硬的、由单一语言符号堆砌而成的一篇篇课文,转化为具有情感、思维、知识、技能等融为一体的学生所熟悉的活生生的学习内容,学生才能体验到自己所经历过的事件并与文本产生共鸣,产生审美感受,获得学习语文的愉悦享受并受到情感的陶冶,从而把握更深的知识和道理,形成自己的语文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点I I I、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真实地进行因材施教。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出售”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和体验。但由于学生个体所经历的和已有的经验与知识存在着较大差异,其智能强弱的表现存在着明显的不同(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因此他们在学习方式、情感体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需求等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构建起教师与学生个人、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小组与学生小组等不同类型的互动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肯定和理解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实施因材施教策略,促成不同文化在不同水平上的交往,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产生强烈的求知和获得成功的愉悦享受,从而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
总之,课改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角色的转换,做好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我们的课堂重构的实践与探索,它需要我们实实在在地去行动,而不是抄来一堆理论,搬来一些经验说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