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润物细无声: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235 浏览:97853
论文导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列为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其重要性也日益明显。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应该注重情感教育的渗透,使情感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关键词:历史教学;情感教育;渗透
情感教育在现今的历史教学中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已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历史教学目标之一,并日益显示其重要性。它提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树立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所以,情感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显得相当重要。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对这个理由作一定的研究探讨,是历史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也是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需要。
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如何渗透情感教育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避开生硬的说教和武断的灌输,真正的思想教育应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下面,我就将结合我自身的教学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寄情于史,引领学生的情感体验

要在历史课堂中寄情于史,首先需要教师先去体验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只有教师自己先被这种情感所打动,在教学过程中才有可能去打动学生。因此,作为教师要学会把握自己的情感,依据教学内容去调控自己情感,刚柔相济,要把握好情感的分寸,引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历史课堂上,如果教师精神饱满,乐观向上,教学寄情于史,寓情于教,就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起到感染和激励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历史,以参与者的身份讲授历史,就能饱含,从而准确、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强烈的历史氛围中,使学生为之动容,受到情感的熏陶,产生内心体验,从而产生移情作用。如在介绍古今中外杰出人物时,要用铿锵激昂的声调加以赞颂;在讲述外国侵略者的暴行时,则显出义愤填膺、深恶痛绝。再例如八年级上册教材“中国近代史”部分,讲授战争时,先向学生讲述祖国古代的强大,再对比近代的惨败耻辱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讲近代各个不平等条约时,让学生自己分析这些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感受耻辱;在讲火烧圆明园时,用低沉的语调,讲述侵略者的罪恶,用悲戚的语调去感染每一位学生。每当讲完一节历史课之后,我都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让学生树立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二、以境育情,触发学生的情境感知

俗话说:触景才能生情。鲜明、形象生动的情境,能唤起学生对历史的感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由于历史学科的本身的特性,学生不可能去亲身体验,而在历史教学中以境育情就能弥补这一遗憾了。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围绕一个历史史实创设历史情境。学生通过对投影、影片、故事、歌曲等素材的感知,来了解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激发学生探究特定历史情景下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强烈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情绪受到感染,产生最佳的情感状态。如教学《红军不怕远征难》时,为了突出“不怕”和“难”,设计这个理由:请你说说长征让你感动的人、物、事。如果简单地让学生讲述,学生只能生搬硬套地讲述而不可能有情感的投入。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长征,我在大量的史料、音乐和影片资料中选出所需要的资料,然后通过整合,让学生在《十送红军》的乐声中观看图片、文字等资料。例如:“红军的衣食住行的图片”“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雪皑皑,夜茫茫,高原寒,炊粮断……” “为了活跃部队生活,鼓舞士气,朱德总司令倡议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趣味运动会”“红军巧渡金沙江”等等资料。学生在《十送红军》优美流畅的音乐中,体会红军的衣食住行、苦中作乐、智慧胆略……仿佛进入了当年长征的行列,有身临其境之感,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这样,学生就能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不知不觉之中理解了红军长征的“难”,以及红军面对“难”所表现出的“不怕”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当学生自然产生情感倾向和价值观的取舍的时候,历史教学就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了。

三、挖掘教材,增强学生的情感熏陶

历史教材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也是专家学者按一定社会、阶级、时代的要求编写的。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自然会伴随喜、怒、哀、乐的各种情感体验,而专家学者在编写历史教材时也必定会流露出一些相应的情感,因此教材中也就包含着很多的情感因素。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增强学生的情感熏陶。在历史教材中,情感教育素材比比皆是,信手拈来。例如,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文天祥;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荡平倭寇的抗倭名将戚继光;有甲午战争中以身殉国的邓世昌;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有抗战期间毅然留起了胡须,拒绝为侵略者演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有新中国成立后,放弃外国优越的生活环境,回国建设的华罗庚、钱学森等大批的科学家、学者;有为了保家卫国,在战场上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志愿军战士……这些英雄人物都以民族利益为上,不计个人得失,甚至不惜奉献自己的生命。通过这些生动事例,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培养学生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浩然正气的民族气节。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应在设计自己的教学时充分挖掘这些素材的有效成分,让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润物细无声”般地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熏陶。

四、场景切换,激发学生的情感升华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把特点鲜明、可比性强的场景进行切换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灵感的火花。通过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如“第二次战争中列强的侵华罪行”一课的教学中,讲到火烧圆明园时,作了如下设计。场景一:播放了圆明园被烧毁前青山绿水,风景优美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知这一中西结合、豪华壮观的皇家园林。场景二:播放纪录片《火烧圆明园》中的一个片段,该片段中有大量当事人的回忆,例如英军随军的麦基牧师的回论文导读:默化的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以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怀,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使他们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上一页12
忆:“所有举国仰为神圣庄严之物和其中历代的精美华丽的物品都付之一炬,化为灰烬了。当你目睹此种情况,自不胜悲从中来……世上没有东西可以和他们比拟……”场景三:图片展示今天我们看到的满目疮痍的圆明园遗迹,然后抛出理由:看了火烧圆明园的一幕幕,今天我们目睹圆明园的断壁残垣,你的内心感受是什么?很多学生一时间都陷入了沉默,陷入思考,甚至有学生眼眶含泪,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而接下来,学生润物细无声: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对于内心感受的表达环节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这样学生既学了历史知识,又得到了情感上的升华,使历史知识与思想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李大钊曾说过:“史学对于人生的关系,可以从知识方面和情感方面两部分去说。” 可见对于历史教学来说,传授知识与情感渗透不可分割。而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情感教育的渗透甚至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思想教育来丰富历史课堂。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以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怀,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使他们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