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述重视计算教学培养学生计算才能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104 浏览:118820
论文导读:
在上《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这节课时,我在深思如何让传统的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并真正内化为自身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那么如何让传统的计算课堂焕发出年轻的活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才能呢?下面,我结合这节课谈谈自己对计算教学的一些深思。

一、情境中暗寓知识生长点

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以复习相关知识点来引入新课,但是这样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缺乏情境教学的趣味性。“数学来源于生活”,为此,我创设了一个轻松的商场购物的情境让孩子深入下去研究:商场里有6元区、7元区、8元区、9元区、特价区、普通区,符合学生看到的实际超市里的环境布置,其中里面暗藏玄机——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知识生长点是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及整十数乘一位数、一位数乘一位数。所以,无论孩子在特价区、几元区还是在普通区里购物,分别都复习了认知起点中的一个内容,为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比较做好了知识储备,为更好地凸显“进位”做好了铺垫。

二、算理生成和算法升华相得益彰

算理是计算的理论支撑,算法是计算的基本程序和策略。我思索着对传统计算教学中的教师示范——学生习得——强化训练的这种模式进行“手术”,即对轻算理、重算法的教学模式改革,让学生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在熟练操作下也有着强大的洞晓算理作支撑,不是“依葫芦画瓢”,更不是“纸上谈兵”。其实,明白了算理,还要升华成学生实际计算时可用的策略,不然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是蜻蜓点水没有实效的,更不会熟能生巧、触类旁通。所以,我们的计算教学要做得最有实效,那就要算理生成和算法升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推动学生主动探索算理,这是师与生之间开发、交融新思想的过程。
教学片段一:学生自主探究算理,教师启发学生:“48×2的积是多少呢?小朋友们快快动动脑、动动手,用摆小棒或用拨计数器的策略算一算吧!”学生小组活动,汇报交流探索策略。学生交流摆小棒的策略:个位2×8=16,个位满10根捆成1捆,变成1个10。还剩6根,十位2个40是80,摆8捆小棒,和个位进上来的1捆合起来是9捆,结果是96。学生交流拨计数器的策略,十位2个40是80,拨8颗珠,个位2×8=16,个位满10向十位进1,十位上拨上1颗,个位上还剩6颗,结果也是96。摆小棒、拨计数器的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由形象到抽象,由直观演示到算理提炼,自然而有效,让学生经历了满十进1的过程,为竖式计算中个位相乘满10,向十位进1提供了算理支撑。
教学片段二:顺势研究算法。同桌两人先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师巡视指导,并指名说说48×2的计算思路。教师因势利导,整理出先算个位,再算十位的算法。
从算理的自主探索中概括抽象出算法水到渠成,但是这样的算法归纳是初步的,没有深入到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要害——进位,即进位在竖式中如何体现,如何和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算法(即从个位算起)。一位数和个位相乘的结果写在个位上,和十位相乘的结果写在十位上进行合理衔接并深化是接下来研究的重点。

三、算法最优化帮助学生建立模型

教学片段三:学生尝试自备本上列竖式计算,并带着理由自学书中81页的内容:自主探索列竖式后自学,看看书中的竖式和你的有什么不同,好在哪里?个位满10向十位进的1写在哪里?积的个位上为什么是6,十位上为什么是9?你能用语言说说你是怎样算48×2的吗?学生汇报自学成果,教师引导帮助理出最简的算法。
这样,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体现在四个层次上。第一层:主动操作学具寻求算理。第二层:教师用一个理由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唤起了学生对算法的主动的初步的归纳,由算理到算法的过渡“得来全不费功夫”。第三层:学生联系已有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竖式计算策略同化新知识,完善认知结构,主动探索今天进位乘法的最简竖式,并有目的地自学书本,体会如何在竖式中体现进位,概括提升出算法。课堂上,学生牢牢抓住了不进位乘法竖式计算策略的“脚手架”,循级而上,摸索出了进位该如何在竖式上予以体现这样的“目的地”,顺利实现了策略的迁移,学生计算的策略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补充,实现了从“不进位”到“进位”的完美转身,知识的链条牢固地串联在了一起。第四层:教师点拨和学生反思、交流,总结计算法则。这样,算理为算法提供了理论指导,算法使算理具体化,理解算理和建构算法相得益彰。
计算教学既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课题,我们要让这颗“老树”长满“嫩芽”,摒弃一些虚无的形式上的东西,从数学的本质出发,培养学生的计算才能,让计算教学更有效率。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xxdyjylw/lw22346.html上一论文:对于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化妆品化学中的应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