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呼唤科技传播多维视野和多元声音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154 浏览:34881
论文导读:场对话及听众的反映,值得科学传播工作者深思:当下中国科学传播需要做什么、该怎么做。打破单一维度的、平面的、灌输式的科技传播惯性,让多维度视野的、有不同声音的、启发深思的科技传播成为常态,是当今时代科技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是推动公众理解和参与科学、提高科学素养的需要。科技传播工作者的素质能力提高已成当务之
摘 要 2014年上海书展期间,饶毅和江晓原的一场貌似“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对话,观点看似针锋相对,实则互为补充,给了听众认识和深思科学技术与社会理由以广阔的视野。这场对话及听众的反映,值得科学传播工作者深思:当下中国科学传播需要做什么、该怎么做。打破单一维度的、平面的、灌输式的科技传播惯性,让多维度视野的、有不同声音的、启发深思的科技传播成为常态,是当今时代科技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是推动公众理解和参与科学、提高科学素养的需要。科技传播工作者的素质能力提高已成当务之急。
关键词 科技传播;多维视野;能力挑战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5-0040-01
1一次精彩对话引出深思
2014年上海书展期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在《饶议科学2》一书出版之际,邀请该书作者,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神经物理学家饶毅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科学史学家江晓原进行了一场以“科学文化与中外教育”为主题的对话。
这是两位在中国关心科学和教育理由的公众中都非常知名的人物。著名的海归神经生物学家饶毅,2007年9月全职回国曾引起极大轰动。他不仅坚持一线科研和教学,而且长期关注并参与中国科研体制改革。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就开始经常撰写有关科学文化,科学史和科技政策方面的文章,积极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建言。他以敢说真话著称,许多文章发表后都在中国科学界和科技教育界引起很大反响,成为中国科学界的“科学侠”。江晓原是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专业的博士,曾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工作15年,1999年调入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他对中国的科学文化多有反思和批评,著述产生广泛影响,被与他持不同观点的人们冠以“科学文化人”、“反科学主义”之名。
此次对话的海报一经贴出,即引起公众高度的参与热情。对话当天,现场早早地就已座无虚席,楼梯上、走廊里满是席地而坐的听众。饶毅和江晓原的对话,从著名的 “李约瑟之問”开场,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涉及了“中国有没有原创性的科学传统”、“中国科学发展的期是否已经过去”、“科学技术的属性”、“中外科技教育对比”等话题,各自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引起了听众的热烈反响和深思 (了解对话具体内容,请查阅科学网。)对话过程中,在江晓原在表达“中国和西方在科学上走的是不具备可比性的两条路”以及“科学本身是一种工具”的观点时,听众席里先后有人发出激动的声音,表示不赞同甚或是。然而听完对话,许多听众都感受到,在这场貌似“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的对话中,两位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视野和深思出发,对科学文化和中外科技教育等理由所阐述的思想观点,其实并没有根本的分歧,而且,他们看似针锋相对的观点,总体上是互补的。散场后走出会场的人们仍在热烈议论,为能现场聆听这样一场难得的、可以给自己认识和深思理由以更广阔视野的精彩对话而兴奋。
事实上,这次对话在给所有现场听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也是对当下中国科学传播需要做什么、该怎么做的一次试问,值得科学传播工作者深思。
2科学和社会健康发展需要多维视野和多元声音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到今天,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并日益影响和转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明进程。在21世纪,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发展速度,已成为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最重要体现。加强科技研发力量,加速创新发展,是国家富强的必定要求。因此,饶毅等一批优秀的科学家深感中国科学发展的责任重大,担忧科技创新发展的动力和能力不足以及人才缺失,将影响中华民族的崛起,为此大声疾呼。然而,当代科学的发展和应用,往往牵涉到整个自然与社会系统,新发现和新技术的社会化结果又往往存在着不确定性,应用不当,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类未来的发展和存活。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在科技与经济、商业结合日趋紧密的今天,“科学已经告别了纯真年代,并开始谋求自己的利益”。尤其是一段时期以来,官场畸形政绩观主导下的科技滥用、恶性发展,在许多地方已经造成生态资源枯竭、环境遭到破坏的严重恶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江晓原等一批学者心怀忧患,不断进行科学文化反思,质疑不可持续的科技发展,执意要“把科学拉下神坛”。由此可见,所谓的“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可谓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在推动科技健康发展的进程中缺一不可。专家学者们在观察、深思理由的不同维度发出的不同声音,对今天如何既保证科学研究的事业不断发展进取,又有效地制约技术的合理应用,让科学技术造福而不作恶人类,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见解和呼声,不仅可以提供科技政策决策者参考,也有助于推动公众理解和参与科学。向社会和公众传播这些深思和声音,是科技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科技传播的责任。
3科技传播者的素质、能力和使命感亟待提高
2007年,党的十七大已确定实施“以人为本,科技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也在不断的落实推进中。这为我国的科技传播提供了大有作为的天地,也挑战着科技传媒的能力。
首先,新中国历史发展的相当长一段时期中,整个社会崇尚科学蔚然成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更是家喻户晓。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科学拥有至高无上的神圣光环。歌颂科学技术的威力,介绍相对专门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曾长期是中国科学普及和传播的主导内容。如何打破单一维度的、平面的、灌输式的科技传播惯性,让多维度视野的、有不同声音的、启发深思的科技传播在科技传媒中经常出现,成为常态,是一个不容易的过程。现在我们媒体上关于有争议的科学理由的报道,较多还是比较简单化、平面化的现象介绍,专家学者站在不同维度发表的不同观点,常常会被简单地贴上非黑即白的标签,譬如“科学主义”、“反科学主义”,而缺少完整观点和思想内涵的介绍,不能给受众以启发和引导。缺乏对科学文化传播的驾驭能力。
其次,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知识信息大量被碎片化推送。在浮躁之风的影响下,有些人不求甚解,自己连理由都没有搞明白就随意报道。为搏眼球、争点击,更是不论文导读:次对话的“头条”。如此碎片化、误读化的传播,必定导致误人子弟的结果。再者,我国教育长期文理分科,加上考试指挥棒下但求高分,忽视综合文化素养的积累,导致文科生缺乏科学常识、理科生缺少人文意识,是当下合格的科学文化传播人才短缺的重要因素。虽然这个理由已经引起重视,高考制度也开启了新一轮改革,但今天已工作在媒
惜断章取义、歪曲原意或事实,以求耸人听闻的效果。由此误导受众。例如饶毅、江晓原的对话,包涵着科学知识、科学策略、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丰富的科学文化信息,启发受众深思的是科学的社会作用理由,这对公众理解科学很有裨益。但在网上,我们却看到了类似“饶毅VS江晓原:还要热爱科学吗?”这样的标题。这无疑是对这场对话的断章取义和歪曲理解,摘录的对话片段也是零零碎碎,并非对话者的原本思想和声音。但这个标题在一些网站上却是关于此次对话的“头条”。如此碎片化、误读化的传播,必定导致误人子弟的结果。
再者,我国教育长期文理分科,加上考试指挥棒下但求高分,忽视综合文化素养的积累,导致文科生缺乏科学常识、理科生缺少人文意识,是当下合格的科学文化传播人才短缺的重要因素。虽然这个理由已经引起重视,高考制度也开启了新一轮改革,但今天已工作在媒体的科技传播从业者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更是当务之急。
科学传播工作者必须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工作实践的同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注重思辨能力和科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才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科技传播重任!
参考文献
[1]饶毅,江晓原,对话速记.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中国科学院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