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析“走基层”走出民生新闻新发展

最后更新时间:2023-1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854 浏览:83150
论文导读:信息基础上的行动能力,提高媒体与公众之间交流和对话的质量,告诉公众如何应对社会理由,帮助公众积极地寻求解决理由的途径。”在公共新闻中,新闻传播者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应以组织者的身份介入到公众事务中,发起公民讨论,组织各种活动,寻求解决理由的策略,使得公共理由最终得到解决。孙旭培教授把“公共新闻”的特点用四
目前,我国多数民生新闻节目都存在着同质化现象严重、新闻报道娱乐化而深度不足的理由,民生新闻在各级电视台追求高收视率的竞争下进入了瓶颈期。而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活动为民生新闻的发展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其崭新的定位与理念指引着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发展,为民生新闻的转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
民生新闻是深化新闻改革的产物。在“三贴近”的指导原则下,新闻事业朝着体察民情、关注民生的方向发展。民生新闻的出现符合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也顺应人民的需求。民生新闻有值得推广的经验,但实践至今,也暴露出自身的一些弊端和不足之处,但其最终是要向公共新闻发展。可以说,民生新闻是公共新闻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
美国杰伊·罗森教授认为,新闻媒介应该担负起更为积极的角色,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基础上的行动能力,组织和推动公共讨论和复兴公共生活。在公共新闻中,记者的职责不单单是报道新闻,让公众去观看这些新闻事件或理由,其更为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基础上的行动能力,提高媒体与公众之间交流和对话的质量,告诉公众如何应对社会理由,帮助公众积极地寻求解决理由的途径。”在公共新闻中,新闻传播者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应以组织者的身份介入到公众事务中,发起公民讨论,组织各种活动,寻求解决理由的策略,使得公共理由最终得到解决。孙旭培教授把“公共新闻”的特点用四句话予以概括——培育和营造公民社会,监督和构建公共领域,报道和指导公共事务,交流和引导公共意见。①
如今民生新闻栏目出现的理由越来越多,民生新闻栏目的选题大部分都很“琐碎”,80%民生新闻选题的题材都限定在“家长里短、左邻右舍、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这16个字里,却非社会的公共层面。而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意识的觉醒,对于知情权和话语权的要求越来越凸显。公众除了关注自己的生活状态以外,同时也希望参与到社会的公共事物中去,于是产生了更高层次的需求,而民生新闻显然无法满足公众的这些需求。公共新闻的理念对于处在瓶颈期中的民生新闻提供了引导和借鉴。解决民生新闻的理由和弊端的路径就是从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转型,从而提升民生新闻的品质和价值。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走基层”走出民生新闻的新发展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领域的转型符合时代的大潮和我国社会的发展。新闻传播学界的专家学者都将民生新闻看作是公共新闻的前奏和铺垫,呼唤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的转型与提升。但是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之间毕竟有所区别,从民生新闻转型为公共新闻一定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
“走基层”——走出民生新闻的新发展
首先,“走基层”让新闻媒体承担起社会责任。
当前,民生新闻只有摆脱一味追视率的束缚,承担起新闻媒体所必须担负的社会责任,才能促使民生新闻顺利地转型到公共新闻的领域中。承担社会责任是民生新闻持续发展的动力,“走基层”正是抓住了这个突破点,从新闻媒体应担负起的社会责任出发,把新闻选题的题材从私人领域放眼到公共领域,在“民生”意识的基础上强化公共精神,使新闻媒体的自我价值得以提升,同时也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2012年春季,云南省发生了大面积的农作物干旱现象,央视新闻频道记者以“走基层”的方式做了系列报道。记者走进干旱地区,用镜头记录了从居民的生活饮水到灌溉农作物用水等细节,对当地民众的生活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采访。记者通过“走基层”活动,对于当地的旱情报道更为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为政府和公众之间搭建起一个交流信息、化解矛盾、维护公众权益,既上情下达又下情上晓的桥梁,打破了电视民生新闻孤立报道某个新闻事件,不去深入系统地挖掘,单纯地为“报道”而报道,缺乏关照社会民众生活和新闻事件整体的局面。这样的公共新闻理念为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领域的发展找到了出口。通过这种理念的指引,媒体能够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成为解决公共理由的积极角色。从报道方式的角度来看,媒体也会加强其能动性,更加主动地介入社会生活。②
其次,“走基层”让公众发挥主观能动性。
“走基层”系列报道从公众关心的议题出发,关注公共事件中民众对于理由的解决与策略,其内容体现了公共性。在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中,节目组和受众互动的方式多采用电话或者短信平台,但是这些方式往往流于形式,缺乏社会干预力。而“走基层”报道则更加注重受众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记者深入到实际生活中,把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感通过电视屏幕展现出来,让受众参与到新闻报道的议程中来。
比如在央视新闻频道2012年2月播出的《走基层·蹲点日记》系列报道中,播出了《“来了”》《博弈:和小贩那些事儿》《怎么了?》《:“为民管城”》 四则长新闻系列报道。这是央视记者深入到湖南省长沙市朝阳区的中队一个多月时间制作的。在《“来了”》中,记者跟随中队进行了一次夜间的执法收摊,镜头忠实记录了执法的全过程,观众跟随记者一起亲身经历了执法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冲突,体会到执法队员内心的斗争。在新闻中,队队长胡丹参与到新闻的报道议程里来,记者没有刻意地安排议程,只是让他平时的工作场景在新闻中得以还原,但观众看完后的感受却完全不同。而在《博弈:和小贩那些事儿》这则新闻中,在长沙街头摆水果摊的小贩杨大姐主动请记者来到自己狭窄窘迫的租住房里,向记者讲述自己为了供儿子读大学,迫于生计不得不靠摆水果摊维持生活的情况。杨大姐的主动参与,让记者带着镜头走进这些小摊贩的生活中,让观众更为直观地了解到小摊贩们背后的无奈和辛酸。在《:“为民管城”》中,记者主动寻求解决和小摊贩之间矛盾的策略,综合社会各方力量提出解决之道。这个系列报道播出之后,原本就是社会热点的与小摊贩之间的矛盾迅速成为一个公共话题,引发公众广泛、持续地参与讨论。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公众的意见得到激发与尊重,公众不仅拥有了话语权,也培养了公众的思想力和行动力。
公共新闻的核心理念就是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公民的参与性,这一点也是民论文导读:单位:山西传媒学院)本文责编:邵满春注释:①侯迎忠:《电视民生新闻构建公共话语平台分析》,《当代传播》,2009(1)。②毕一鸣:《论民生新闻的舆论导向》,《当代传播》,2009(5)。③刘琛:《传播学视域中的电视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新闻界》,2007(6)。上一页12
生新闻最值得学习之处。“走基层”系列报道站在公众的立场上,保持了精英视点与平民视点之间的平衡。公共新闻的记者不仅要向公众展示事件,描述冲突,还要向公众解释事件背后深层次的理由和有哪些部分值得去关注,而且尽其所能地为公众提供倡议,帮助他们参与到社会公共事物中去。
结语
“走基层”系列报道为电视民生新闻展开了一幅新的画卷,将民生新闻引领到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它体现出公共新闻理念中所要求的——在微小的事件中折射出深刻的公共性,以理性的精神和持续的注意力,引导公众关注事件背后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引发公众广泛讨论,发挥公众的深思力和批判力,从而推动事件的根本性解决。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开了民生新闻报道所存在的肤浅化理由。
从民生新闻走向公共新闻是大势所趋,“走基层”系列报道关注的领域不再局限于平民阶层的家长里短,转向了更广阔的公众生活领域。在“民生意识”的基础上强化“公共精神”,抛弃收视率为王的消费主义思想,可使新闻媒体自身的价值得以提升,也可让公众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参与性,发挥新闻媒体对公众权力问责的勇气。从这个角度上说,“走基层”系列报道是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领域迈进的具有创造性的革新。
(作者单位:山西传媒学院)
本文责编:邵满春
注释:
①侯迎忠:《电视民生新闻构建公共话语平台分析》,《当代传播》,2009(1)。
②毕一鸣:《论民生新闻的舆论导向》,《当代传播》,2009(5)。
③刘 琛:《传播学视域中的电视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新闻界》,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