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精英文化大众化传播路径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328 浏览:32938
论文导读:
由央视综合频道与上海唯众影视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的前两季在央视综合频道深夜跨零点时段拿下了最高0.47%的收视率,创造了这一时段的最高收视纪录。笔者认为成功的一大主因是一种的成功运作模式:精英文化大众化传播。
《开讲啦》运作模式分析:精英文化大众化
在中国,精英文化一直是“经典”和“主流”的传承者,总是承担着社会教化、树立价值典范的社会责任。但是,正是因为这种精神使得其传播的内容、方式和一般的社会大众有很大的距离。进入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技术不断推进及媒介符号大规模复制和生产直接促使的是大众文化繁荣发展。大众文化具有世俗性、娱乐化和狂欢化等特征,对于象征着权威和经典的精英文化具有天然的解构和消解功能,对于普通大众也有着天然的亲和力,极易被接受。大众文化的喧哗繁荣与精英文化偏安一隅的强烈反差由此形成。精英文化需要立足甚至产生一定影响就必须转变其俯视众生的姿态,寻找适合平民的表达方式,即精英文化大众化道路。《开讲啦》是这一道路实践较为成功的代表。具体来看,《开讲啦》以大众化的道路来传播精英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精英文化内容的保留。《开讲啦》邀请“中国青年心中的榜样”作为嘉宾,分享他们对于生活的感悟,讲述自己成功或失败的经历,以给予中国青年现实的启迪和心灵的滋养。《开讲啦》节目内容传达的是一种精英文化。首先,演讲嘉宾选取精英化。《开讲啦》邀请的演讲嘉宾有艺术家、企业家、政治家、科学家等,年龄段从60年代出生到80年代出生跨度较大,职业来自各行各业,但都有一个共同特征——翘楚,这些人是当下知识经济社会中“精英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掌握着当下社会的“话语权”,对社会的发展方向产生一定的影响。其次,节目内容精英化。无论是王石、董明珠分享的企业发展智慧,还是郎朗、王力宏展现艺术的美丽与恢弘,又或是沙祖康、范徐泰丽传达的政治睿智与气节,节目所传达的都是这些精英阶层的思想观念、审美理想及人生追求。节目高扬理性,超越世俗,注重反思和批判,同时,又弘扬人文精神和启蒙教化大众的使命。所以,《开讲啦》宣扬的是一种精英文化。
第二,节目表现形式大众化。在多元化下的电视生态中,精英文化必须俯下身段,真诚地去面对观众。精英视角、平民表达,已经在业界形成了普遍的共识。①《开讲啦》对大众化表现方式作了改善。首先,演播室设置。《开讲啦》舞台化的演讲场没有演讲台,没有提示器,不带演讲稿,嘉宾一人站在舞台面对十位青年代表和300名观众。节目演播室以变换的LED为背景,设计了大幅三维画面,一帧一帧地变换,静态的演讲由此呈现出华丽元素,动感十足。嘉宾在演讲的时候,背景进行相应的变换,使演讲产生了画面感,加深了受众的印象,提升了受众的视听享受,强化了交互效果,受众的个性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②其次,节目表达语态。《开讲啦》倡导“不端着、说人话”。节目中,嘉宾的演讲没有明显的结构化和框架化,因此每个嘉宾的演讲都带有强烈的个人叙事风格。他们分享最多的是自己在人生路上面对困难、面对抉择时的心路历程与感悟,而不是炫耀头顶上的那些光环。加上,一些当下“流行”词汇,诸如“骑马舞”“高富帅”“逆袭”等流行的元素和语言的时常出现,一改精英文化表达的晦涩和生硬。最后,互动环节的加入。现场互动有观众小纸条提问互动和青年代表一对一的交流两种,使得节目由一般的演讲变成了“平等”对话。节目策划人、唯众传媒总裁杨晖说:“根据80后、90后青年较为突出的个性特征,节目中设置了现场观众小纸条匿名向嘉宾提问,并安排10位青年代表对嘉宾的演讲做出自己的评判,现场向嘉宾提出新颖甚至会有些尖锐的理由,拉近嘉宾与观众的距离,使整个节目更接地气。”③比如青年代表姚呈呈向郎朗发问“我一样刻苦,一样努力,是什么造成了你我之间的差距?”另一位代表方芳问李少红“您觉得女生到底应该干得好,还是应该嫁得好?”《开讲啦》给了青年人更多“话语权”,更多的表现机会,将青年人这一群体从网络拉回电视,让他们在赞扬和批判中吸收精英文化。
精英文化大众化的必定性
从当前文化消费社会来看,精英文化已进入了传播、传承的深度困境之中。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精英文化一直以来有狭窄的受众群体和过高的认知基础。而精英文化的传播者一直以文化的布道者自居,生硬、晦涩、枯燥,无视受众需求,一味的单向传播。在大众传播初期,精英文化曾经借助纸媒这一传播平台占据文化传播的中心地位。但是,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在大众可以自主选择内容,甚至自己生产内容的环境下,平民化、娱乐化的大众文化犹如决堤的洪水,汹涌而至,掠夺了大量的受众,使得精英文化日趋边缘化。在这种情况下,精英文化如果避于一隅,将是社会的损失,因为精英文化承担着社会教化、树立价值典范的社会责任,倡导文艺创作的审美理想,呼唤社会的人文精神,值得被提倡和学习。这种理性和进步性是大众文化不可比拟的。于是,精英文化采取大众化传播之道成为它在当代语境中的存活之道。
大众文化是面向社会大众而创造的一种消费文化,因为大众娱乐和消遣的需求而产生,在进行大众文化消费时,受众更多体会到的只是一种快乐的体验,而非冷静的理性深思,因此其具有狂欢性、普遍性、商业性、世俗性等特征。大众文化的内容、形式、传播手段、接受主体、生产和消费都达到前所未有的多元与广泛。由于商业价值的融入使得大众文化利益驱动明显,为了赢得受众的注意,低俗化、娱乐化倾向日益严重。大众文化内涵缺失的目前状况必须吸收精英文化的内核,才可能推动其跨越式发展。
经济的快速发展已使我国越来越多的文化受众进入到中等收入者的阵营,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文化需求也在日趋提高。今天,除了它的文化价值,精英文化同样也是身份的象征和权利的隐喻。所以,这些人有接触它的渴望。另外,随着我国国民教育普及程度的不断加大,人们对于精英文化接受和认可度随之提高,同时受众对于文化的吸收、消化能力也在不断增强,精英文化大众化必将成为一种趋势。这个社会并不能绝对清晰划分精英知论文导读:识分子群体和人民大众,社会本来就是一个可以划分为若干层次,然而又没有具体层次区别的集体,强行划分精英和大众必定导致文化交流脱节,最终导致部分文化消费品不足或相对过剩,因此不应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绝对的二元对立。上一页12
识分子群体和人民大众,社会本来就是一个可以划分为若干层次,然而又没有具体层次区别的集体,强行划分精英和大众必定导致文化交流脱节,最终导致部分文化消费品不足或相对过剩,因此不应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绝对的二元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