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讨新闻照片如何讲个好故事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397 浏览:131691
论文导读:
提要:在持续两天的第56届荷赛获奖摄影师作品交流会中,摄影师们带去了他们获奖或未获奖的作品进行交流。未获奖照片反映出获奖者的成长路径,有借鉴作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单幅获奖作品,也多是从一个完整的图片故事中挑选出来的。
关键词:荷赛获奖者 图片故事 作品交流
经典单幅照片多源于图片故事
拍出好的图片故事,这是一名摄影记者必备的重要专业技能,它是摄影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的标志。
四月下旬,我有幸赴荷兰阿姆斯特丹参加了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颁奖活动,参与了持续两天的获奖摄影师作品交流会。通过观察摄影师们展示的获奖及未获奖作品后。我发现一个共同点: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是图片故事,就连那些单幅的获奖作品,其背后大都有一个故事,是从一个完整的图片故事中挑选出来的。
今年荷赛年度大奖得主瑞典摄影师保罗·汉森是一位优秀的战地记者,自1984年开始从事新闻摄影,足迹遍布阿富汗、伊朗等热点地区,拍摄的专题屡次获奖。从他交流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获奖照片从反映巴以冲突的专题中挑选出来,葬礼只是故事中的一个情节。当时以色列对加沙的空袭开始于2012年的11月14日,这张照片拍摄的是在19日空袭中丧生孩子的葬礼。正因有了前面的拍摄做基础,才使他能够顺利地追踪到这一事件,并在小巷里抓拍下令人悲伤的瞬间。
当前国内报纸出现了一种做“大众随手拍”图片专版的倾向,这类图片专版最大的特点是读者参与性强,确实也为报纸提供了不少时效强、生动有趣的照片。但是这类版面也有其自身短板,即照片以单幅居多,内容强调娱乐和趣味性,与传统专题摄影报道专版的价值取向有很大不同。我认为,一旦传统专题报道的图片专版平台被此类做法取代,会使摄影记者失去拍摄图片故事的动力,对培养摄影记者用影像讲故事的能力是一个重大损失。
《温州日报》和《温州都市报》一直坚持办好专题报道的图片版,给摄影记者机会和阵地。这些年,两家报纸的摄影记者数次获得了浙江省好新闻的一二等奖,去年和今年又分别获得一次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和一次荷赛二等奖。而有些报纸的摄影记者则没有这样“幸运”的阵地。
荷赛得主如何“拍”故事?
要拍摄出好的图片故事,寻求到独特的新闻选题非常关键,有了它,图片故事就已经成功了大半。但寻找到别人没拍摄过的题材,这在现实中的概率非常低。因为几乎每一位记者都十分关注社会重大事件和热点理由,所以更多的情况往往是怎样寻找到更独特的切入方式和策略?怎样把主题挖掘到与众不同的深度?
摄影师的立场影响作品的高度
独特的图片故事反映出作者对作品的想法和立场。同性恋是一个世界关注的题材,中国也有不少摄影师拍摄,但作品普遍停留在将同性恋视为一种奇异社会现象的水平上,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给读者传递同情、怜悯、猎奇等感受。而今年荷赛当代热点类组照的一等奖《越南的同性恋者》则大大不同。这个图片故事是越南80后的女摄影师梅卡·艾兰拍摄的,她将自己放在同性恋者的立场上,用平静、温暖的影像,讲述了十二对(实际拍摄数量远超于此)年龄不同的同性恋者幸福相爱的美丽故事,充满温情。看完,你心里会情不自禁地为他(她)们的爱情祝福。世界上的同性恋者们希望社会看到的也是他(她)们相爱的幸福与温暖,求得社会的理解,而不是将他们视为异类。这组作品的立场和深思比其他同类作品高出一截,得到荷赛评委们的一致赞赏。
拍摄理念带来独特视角
细读荷赛今年和以往的获奖作品,都可以看到其中有一些作品的现场拍摄技术并不高,即便用卡片机或手机也能完成,其成功的秘诀在于——他们都寻求到自己独特的新闻视角,其拍摄理念值得学习。
本届荷赛当代热点类单幅一等奖的获奖作品《垃圾场里的读书者》(右图),画面是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著名的丹罗拉垃圾场,一位拾荒的妇女坐在装有垃圾的袋子上静静地读书,嘴角露出微微笑意。显然那一刻,她已经忘记肮脏的环境以及贫困艰辛的生活,沉静在书中的世界,周身充溢着幸福。这一瞬间被美国摄影师迈卡·阿尔伯特捕捉到。在国内也常看到一些拍摄垃圾场拾荒者的图片,但内容都还是表现拾荒者的艰辛劳作和贫穷,且似乎有一种将其拍得越艰辛越能感动人的倾向。其实,这些摄影师恰恰忽略了一点,垃圾场的肮脏、拾荒的艰辛几乎是人人皆知,人们已经视觉疲劳。迈卡·阿尔伯特的独特视角则令人印象深刻。他的理念是生活再贫困、再艰辛,其中也有美好的东西,不要放弃你的追求和希望。正如何赛评委Anne Wilkes Tucker评论的那样:“这是一张极好的照片,因为它充满着希望,而这在新闻照片中并不多见。”
个性化影像语言“盘活”图片故事
影像语言是展现影像魅力的关键所在。拍摄图片故事要有优秀的个性化影像语言,才能使图片故事“活”起来。《都市快报》傅拥军两次荷赛的获奖作品都采用了这样一种影像语言:固定不变的相机机位,固定不变的角度,固定不变的距离,固定不变的环境场景化的人物。这种规整、统一的影像语言虽然不是傅拥军的新创,但一般只被用在观念摄影或艺术摄影里,而他却大胆地将其移植到新闻摄影上。
《我好想爸爸妈妈》是一个非常中国式的图片故事,表现了中国农村正在空心化的大趋势。外国人若不看作品的标题和说明,单从画面上无法立刻理解这个故事。担任今年荷赛终评评委的复旦大学教授、国内摄影评论家顾铮曾透露,《我好想爸爸妈妈》在终评中,有评委提出要看作品的说明。我想正是评委被影像深深吸引,而一时又无法理解故事含义,才要求调看作品说明。
编辑图片的能力不可少
参加比赛时,摄影记者需要自己完成图片编辑。摄影记者需要研究图片故事的编排。通常组照中,图片要按照某种顺序排列,以表达事件、情感和思想的发展,使故事具备完整性。
我拍摄的《牢笼》获本届荷赛自然类组照二等奖,其影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使用广角或中焦镜头,拍动物的身影,画面留出较大空间,凸显孤独与寂寞;二是用长焦镜头,拍摄动物面部的大特写,强调以动物哀婉绝望的表情打动读者。在完成拍摄进入编辑环节的时候,最初设想了两个方案:一个是将第一类或第二类的影像单独编成两个故事;另一个是将两类影像混合组成一个故事。第一个方论文导读:频功能。比如有几位摄影师在展示获奖和未获奖的作品时,一个故事中既有视频,又有照片,其形式往往先出现一段视频,然后一个定格静态影像,循环往复至一个故事讲完,其形式类似“流媒体”。采用此种形式的几部作品使人感觉故事情节更完整,一气呵成。这样,摄影记者拍摄的故事既可以在网络播出,同时又可在纸质媒体刊载,符合新闻照片
案的特点在于影像排列规整,易见作者刻意为之的追求。第二个方案故事情节有起伏变化。经过反复地观看比较,最终我选择了第二种编排方案,并加入了两张表现动物在狭小空间艰难存活的画面(共计12张作品),更加丰富了故事的情节。
在图片故事顺序的排列中,第一张和最后一张一定要安排好。因为第一张照片给读者留下第一印象,它常常起着开宗明义的作用,而最后一张照片则往往升华主题。《牢笼》的第一张照片强调动物被在笼子中的处境,点出主题。最后一张是白颊长臂猿眺望远处,身影小弱而笼子大且坚固,寓意动物无法挣脱枷锁。同样,在交流会上,我看到各国的摄影师们都对组照的排列顺序进行精心编辑。
在交流会上,我注意到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图片摄影师不仅仅只拍摄图片,同时还使用相机的视频功能。比如有几位摄影师在展示获奖和未获奖的作品时,一个故事中既有视频,又有照片,其形式往往先出现一段视频,然后一个定格静态影像,循环往复至一个故事讲完,其形式类似“流媒体”。采用此种形式的几部作品使人感觉故事情节更完整,一气呵成。这样,摄影记者拍摄的故事既可以在网络播出,同时又可在纸质媒体刊载,符合新闻照片如何讲个好故事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全媒体的时代要求,而且这种策略大多用于拍摄故事及专题。所以在全媒体时代,我们怎能削弱摄影记者用影像讲故事的能力呢?
编辑 翟铮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