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述警惕看似真实假新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186 浏览:156243
论文导读:
假新闻指违背真实的新闻。①假新闻年年有,并不断以新的面目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有些假新闻,通篇看好像是符合客观事实的,然而仔细分析后就会发现,这种看似真实的新闻给人不真实的感觉,并非因为事实,而是因为新闻中部分新闻要素失实或被遮蔽了。
表现形式
2011年对于“小悦悦事件”的新闻报道铺天盖地,公众对这件事情的深思被媒体报道引向一个极端:认为18个路人冷漠无情,见死不救,有网友甚至对肇事司机和18个路人进行“人肉搜索”,通过网络、电话对他们进行质问、谩骂,造成他们蒙受巨大的道德谴责和心理压力,甚至影响了正常生活。对于这18个路人是否“见死不救”,为何见死不救,少有人问津。
直到2011年10月23日,腾讯网刊登摄影师安海波的图片故事《被“审判”的路人》。安海波采访了18个路人之一陈升,他说:“我真 的没有看到,要是看到,我会救的。当时我刚好警惕看似真实的假新闻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走到门口后面,但是我真的是看不到,天气黑,下大雨,又没有灯。”10月28日,南方周末网上刊登了曾当过的苏州大学教授张成敏的《路人们真的都见死不救吗?——“小悦悦事件”的证据学分析》,这篇文章提醒公众注意视频中的时间、光线、雨、声音,并且提到媒体在公布视频录像时并没有说明摄像头有无滤光和增光效果,也没说明是否调高了对比度、清晰度。文中指出18个路人所谓的“视而不见”并非完全故意,有读者可能认为这是为18个路人的视而不见辩护,但这样的辩护正是被人们忽视的。文章从之前一些报道和网络议论中并未提及的事件发生的周围环境这一要素入手,有理有据,并且也证明这一重要的新闻要素确实对公众的价值判断产生了重大影响。
隐蔽性是现在假新闻常见的特征之一,通常只呈现结果而将部分信息“藏起来”,或含糊,或完全没有交代,受众由于自身经验不足等理由,不易发现。
报纸中经常出现“张先生”、“李小姐”、“据说”、“据相关资料”、“据有关部门”、 “据知情人事透露”等类似话语。对于这些模糊性的话语,观众大多习以为常,很少有观众细心推敲。诚然,记者在报道新闻事件的时候有权对新闻进行取舍,但这是在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原则下进行的,“舍”的是与新闻事实无关的信息,其核心仍然是“事实”,而此类假新闻“舍”的是与新闻事实相关的要素,记者有意或无意地遗漏了,从而影响受众对整个新闻事实的判断。
除此之外,曲解性也是现在假新闻难以被发现的特点之一。首先,记者因为某种传播目的有意对新闻信息进行夸张或删减,张冠李戴、断章取义,有的致力于制作惊悚的标题、夸张的导语,带着个人的主观判断,比如使用“富二代”、“官二代”等标签化语言。其次,图片、视频新闻摆拍也不鲜见,此类摆拍新闻,若非参与拍摄的新闻记者本人告知,其他人是很难发现的,更很少有受众去探寻真伪。
策划性新闻重在“创造”信息,这类新闻与公关、广告行业相关,常见于行业新闻,通常被称为软新闻,主要是为了达到宣传客户或商品的目的,尤其见于一些自负盈亏的媒体之中。
这类看似真实的假新闻伴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迅速转发,对媒体公信力和新闻从业者的形象造成破坏,对公众知情权是直接侵犯,并导致公众对新闻事件的了解片面,使公众被新闻所表达的观点引导,造成自身观点的偏差。当这些假新闻被揭穿后,公众心理也易受到伤害,对媒体的不信任感将逐渐增强。公众看到一条新闻首先不是接受而是怀疑,这是很危险的,一定程度上导致公众与相关组织之间、公众与群体之间、个人之间关系紧张。一些假新闻如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经过全球性传播,甚至会影响本国与相关国家的正常关系。②不过,我们也能看到媒体的自净能力,这种自净能力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逐渐增强,隐蔽性强的假新闻从出现到被揭穿的时间已在逐步缩短。
成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不成熟

新闻传播活动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中进行,不可避开地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甚至常常充当政治博弈的工具。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法治环境不健全、新闻监督机制不完善,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社会逐渐被物化,记者、媒体因经济利益而导致有偿新闻、新闻失实的现象出现。这是如今新闻媒体很尴尬的处境,既要遵守新闻工作原则,又不得不置身于商业运作之中。尤其是一些自负盈亏的媒体,为了金钱等经济利益而故意使新闻有失实之处,是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同时,公众的法治观念相对淡薄,媒介素养不够,对这些隐藏较深的假新闻缺乏判断力,即便知道后也多采取宽容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仅存在于公众之间,也在媒体内部盛行。

(二)新闻事实的复杂与新闻从业人员媒介素养缺乏

有的新闻具有复杂性,由于新闻传播自身的特殊性要求或新闻传播环境条件的约束和限制,容易导致新闻报道不建全面、不准确。有的记者自身的认识能力有限,对一件复杂的新闻事件可能做不到全面、准确地深思。如“小悦悦事件”发生后十多天才有媒体刊登对路人的采访,以及对事件发生时的环境进行考察。
新闻从业者的媒介素养包括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专业素养主要体现在记者、编辑的业务水平和知识水平上,核实、求证的敏感度不高,就容易误用错误的新闻源,而知识水平不足又易导致新闻中出现常识性或逻辑性错误。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本是新闻的最低要求,却很难完全做到。

(三)受众媒介素养不高

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读媒介所必需的知识、技巧和能力。③这些能力包括人们面对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制造能力、思辨性反应能力等。
大部分公众对信息的理解和质疑能力很缺乏,易对新闻事件存在刻板印象,加上窥私、求异、猎奇等心理,为假新闻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对很多假新闻的揭露相对滞后,当被发现之时公众大多已失去对新闻求证的热情,许多故意制新闻的记者正是利用了公众不注意、也没办法弄清真相这一特点。由于这类假新闻隐蔽性强,公众自身能力有限,识别此类假新闻的确存在难度。警惕看似真实的假新闻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xwsylw/lw5517.html上一论文:谈述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节目将在泰国新闻频道播出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