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声音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129 浏览:70019
论文导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的条件。

2.了解自然界及生活中振动发声的实例,能简单解释自然界及生活中一些发声现象。

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知道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了解常温下一些介质中的速度,并能用机械运动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计算。

5.知道声音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

6.知道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理由的能力,能利用回声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声音产生的条件与探究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难点: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及回声现象。

三、课题引入

1.辨别声音:播放一些声音现象,如自然界的声音(流水声、雷声、海浪声等),各种机器发生的声音(如汽笛声、电锯声、闹钟声等),各种动物发生的声音(牛叫、犬吠、蝉鸣等),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理由,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声音为什么有大有小、有高有低”等,目的是从学生的这些理由中确定本课主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诗歌激趣:唐朝诗人胡令能写的诗《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意思是垂钓的小儿不敢应带,因为他懂得,声音可能会吓跑要上钩的小鱼,你知道是什么道理吗?

四、新课推进

(一)声音的产生

1.探索性活动:

(1)教师向学生介绍桌上的器材(音叉、橡皮筋、桌子、钢尺、声带、小鼓、小锣等);
(2)组织学生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并使他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发声策略多,谁的发声策略最有创意。
(3)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a.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用手指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b.深思: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c.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是物体发声,教师参与讨论,适当给予提示或引导,然后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策略表示赞赏和鼓励。d.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喉头,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
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理由,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3.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哪位同学能向大家介绍一种比较奇特的发声策略?学生列举交流有趣的发声策略。
4.课件播放:蝉是怎么发声的?青蛙的发声策略。蚊子和苍蝇发出的“嗡嗡”声是怎么回事?

(二)探究声音的传播

1.提出理由,激发思维:有了上面这些知识,我们现在就来研究一下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2.分析方案,提出假设: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提出设想,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探究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上来,根据学生提出的策略进行假设。假设一:空气不能传播声音,假设二:固体不能传播声音。假设三:液体不能传播声音。
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1)验证声音是否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把一只手机悬吊在接有电动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另一手机拨打玻璃罩里的手机,随着空气逐渐抽出,手机铃声逐渐减弱,最后几乎听不到了,但是屏幕还在发光,如果把空气逐渐放入玻璃罩内,手机铃声又逐渐加强。 (2)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声音是否可以在固体中传播。把两张课桌紧挨着一起,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是否能听到声音?两张桌子离开一个小缝,再试一试,声音有什么变化。(3)验证声音是否可以在液体中传播。用塑料袋将正在发声的闹铃密封起来,浸没在盛有水的塑料盆中,仍能听到声音。

4.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请各学习小组推荐1-2名代表,从三个方面交流实验感受。(1)你的假设是什么?对不对?(2)你是如何验证的?(3)你的结论是什么?同学们在说的时候,可以根绝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可以创造性地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或者想出其他办法,只要能验证自己的假设就可以了。学生代表交流验证过程时,教师给予适当引导,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结论: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5.(课件)课件播放:1土电话;2渔民在水中播放鱼喜欢听的音乐,把鱼诱入网中;3学生听老师的讲课声。学生观看课件后,判断并分别说明什么能够传声。4月球上的宇航员通过无线电交流。

6.几种物质的声速:认识理解,记住: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三)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演示音叉振动后在水中溅起水波的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声波,学生结合生理知识阅读课文,理解人耳接收声波。产生听觉的过程。

(四)回声现象

1.雷雨天,我们总是看见闪电一闪即逝,而后却听到隆隆不绝的雷声,你知道为什么吗?

2.在空旷的房间里讲话,为什么比在野外说话要响亮得多?

小结: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回声。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听到回声。如果相差不到0.1s,回声就会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展示回声现象示意图,帮助同学理解认识回声。根据上面提供的听到回声的条件,请同学们算一算,要听到回声,人离障碍物的最短距离是多少?引导学生利用上一章有关速度、距离的知识计算,结合回声示意图理解声音走的路程是一个来回。
本课小结
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传播的特点。
板书设计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xwsylw/lw46219.html上一论文:简述政务微博的有效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