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讨央视“中国梦”新闻传播理念及特色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944 浏览:18333
论文导读:起共鸣,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新闻的价值,就是报道内容与传播场域中的人们的社会利益、社会关系和社会观念的相关联系。有关联即有价值,关联越多、越密切,价值量就越高!”④从“中国梦”的电视新闻报道来看,央视着力挖掘题材与普通民众的相关性,将镜头对准了一个个平凡而真实的“小人物”,力图从微观视角对宏大的“中国
自2012年11月以来,“中国梦”这一略带浪漫色彩的普通语汇,由于国家领导人的使用与阐发,成为媒体报道的高频词、主题词和关键词。不仅在政界学界引发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也成为普通民众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作为国家电视台,央视对于“中国梦”的电视新闻传播引人瞩目,有许多特色与亮点值得梳理总结。
传播理念的更新
从本质上来说,“中国梦”传播属于政治传播范畴。“政治传播是指存在于政治行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以达到特定目的和取得特定效果为价值取向的、以符号和媒介为途径的使政治信息得以流动的过程。”①换句话说,衡量政治传播成功与否,标准就在于政治权力主体的政治主张、观念、方针政策能否在社会各个层面获得认可与互动。
长期以来,我国的政治传播存在着两个刻板印象,一是媒体将政治传播等同于政治宣传,强调自身的权威性和主导性,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表现为偏重宏大叙述,宏观表达;二是普通民众视政治传播为高台教化,本能地予以回避甚至排斥。
实际上,“媒介要发挥对社会的积极功能和作用,需要依据社会环境的变迁来不断地进行功能的调适;另一方面,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也对媒介的政治传播功能不断提出新的要求”。②当下,由于科技水平快速提高,媒介融合已成为一种现实,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为普通民众参与公共事务搭建了便利的信息平台。受众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不断提高,他们希望更深入地参与到传播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得到相应的反馈。
传播语境的变化促使媒体更新传播观念。这种更新不仅体现为技术手段的升级,更体现为对传播规律的尊重,体现为新闻媒体对于自身公共性的自觉意识,体现为给予受众多元诉求的表达空间。一言以蔽之,就是实现媒体由“课堂”向“论坛”的复归。
在央视“中国梦”新闻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努力。2012年11月29日,同志首次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晚,《新闻联播》就播发了这条消息。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同志系统阐述了“中国梦”的内容,当晚,央视在特别节目《1+1》中进行了评述。如果说这一系列报道是信息从“政治主体”向“政治客体”进行传播的过程的话,那么,央视先后制作播出《中国梦·我的梦》街头社会调查节目和《出彩人生:中国梦·我的梦》大型征集展播活动,就是客体对主体的回应。
就此,在新的传播理念下,央视初步构建了一个信息发布、放大、到达和反馈的较为完整的传播系统,使传播效果得以保证。
平民语态的坚持
在“中国梦”的新闻传播中,媒体担当着一种“者”的角色,不但要宣示“中国梦”的理论价值,还要站在普通民众的角度和立场上去显示“中国梦”的个体现实作用。这恰好是电视这一视听合一的传播媒体的特征及优势所在。
央视副台长孙玉胜曾说:“要降低电视媒体说话的口气,尝试一种新的语态,也就是新的叙述方式……把过去居高临下教训人的电视节目在形式上变得尊重别人、贴近生活、关注百姓。”③这种平民化的表达风格自1993年《东方时空》初创时就开始实验并延续下来,在“中国梦”的相关报道中继续得以体现。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梳理:

1.宏观视域,微观视角

在以往对重大政治主题的报道中,报道者多采用宏观视角,宏大叙事,切入点往往是一个领域、一个行业或一个地区,出现的人物也多为先进代表、典型模范。但对于普通受众来说,这种报道与他们缺乏明确的关联性,难以引起共鸣,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新闻的价值,就是报道内容与传播场域中的人们的社会利益、社会关系和社会观念的相关联系。有关联即有价值,关联越多、越密切,价值量就越高!”④从“中国梦”的电视新闻报道来看,央视着力挖掘题材与普通民众的相关性,将镜头对准了一个个平凡而真实的“小人物”,力图从微观视角对宏大的“中国梦”作出回应。
举例来说,以40期篇幅制作的《中国梦·我的梦》街头调查报道,汇集了来自各个地区、各行各业,不同年龄、性别的普通人,用个性化的方式表达自己央视“中国梦”新闻传播理念及特色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的梦想。于是,在国家电视台的节目中,不仅有国家领导人阐释思想,勾画蓝图,不仅有专家学者纵论古今,指点江山,还有普通百姓诉说梦想,表达愿望。国家的富强梦,民族的复兴梦与普通民众的创业梦、旅游梦、童真梦,同样呈现在电视屏幕上,实现了国家意志与个体诉求的关联与呼应。

2.抽象概念,具象表达

2013年5月16日,《新闻联播》头条播出了《给盲人一双“眼睛”》。从这一条新闻开始,大型征集展播活动《出彩人生:中国梦·我的梦》拉开了序幕,日间在《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播出完整版,晚间在《新闻联播》播出精编版。截至5月底,这个栏目陆续播出了十几期,为观众讲述了十几个平凡而又真实的“圆梦故事”。
从选题来看,这一组“圆梦故事”各具特色,有“水稻大王”袁隆平的“超级稻”梦,有少年球手关天朗的世界高尔夫大师梦,还有创业梦、公益梦、孝心梦等。每一个梦想都是“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的现实注脚。每一个故事都能引起一群人的情感共鸣,通过电视媒体的传播,将个人的“点”放大为社会上的“面”,成功地实现了主流价值的引导作用。

3.平等沟通,真实交流

传播语境的变化带来受众主体意识的提升,单向的“信息到达”难以满足公众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愿望。尽管无法像网络那样实现实时互动,但在电视的“拟态环境”当中营造一种平等沟通、真实交流的话语空间,也有助于提高传播的效率与品质。作为直接与受众“说话”的人,主持人的话语样态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
试举一例,在2013年3月17日的特别节目《1+1》中,主持人欧阳夏丹与评论员白岩松以连线问答的方式,对同志提出的“中国梦”概念进行了解说。他们把同志的阐述拆解为“拿什么来衡量中国梦实现了”、“中国梦到底是谁的梦”、“实现中国梦的路径”三个理由,以问与答的方式进行剖析。两人论文导读:
的态度端庄却不拘谨,语言规整又不失活泼,对话当中时常闪现“精气神儿”、“劲儿从哪儿来”等口语化语言。当谈到为实现梦想还要“有奋斗”时,白岩松用一句“天上不会掉馅饼,只会掉铁饼”的调侃,给严肃的对话增添了些许诙谐。不难看出,两位主持人有意识地构建了一个既严谨又平和、既理性又亲切的话语场,其中高度凝练概括的政治话语转译为朴实生动的民间语言,口语化的言说方式符合普通受众的接受习惯,问与答的形式体现出了平等与尊重,在大众传播的平台上显现出人际传播的魅力,契合了受众的参与欲求,优化了传播效果。
央视“中国梦”主题的电视新闻传播,不仅是履行国家电视台的政治职责,也是一次新传播语境下的实践与探索。在理念和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梳理与讨论,既是对前期工作的总结,也将对今后重大政治主题的电视新闻传播提供些许启迪。
【本文为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教学改革立项项目】
注释:
①王利 周瑞:《传统主流媒体的政治传播价值研究》,《理论研究》,2011年第5期
②冉华 王润珏:《中国社会矛盾凸显期媒介政治传播功能的调适》,《新闻与传播评论》,2007年第Z1期
③孙玉胜:《十年——从转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修订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第1版,第42~45页
④喻国明:《有用、好看、重要:简论新闻价值的价值进阶》,《新闻与写作》,2013年第5期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