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述移动社交化媒体网络传播教学应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192 浏览:34819
论文导读:
移动社交化媒体是指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移动化的、具有社会交往功能的媒体。在传统教学中,尽管有着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教师仍然以讲台口授、板书为主要教学手段,学生以听讲、笔记为主要学习手段。笔者在网络传播专业的教学中,基于网络传播专业学生的特点,以移动社交化媒体作为重要教学手段,将师生间的单向教学转为师生双向沟通;使各自孤立的听众在教室场景内发生互动;教室局域内在场师生间发生的知识传播,为广域的离场学生所享有。

一、变单向教学为双向沟通

上课玩手机是传统教学屡禁难止的行为。笔者在网络传播专业教学中,反其道行之,将手机作为主要的多媒体教学工作。在第一次上课前,笔者要求学生提供班级微信,然后加入该群。同时声明,所有同学在课程进行时有疑问,可以随时用手机向教师提问。
创新的教学方式,并非一开始受到欢迎。学生们感觉很不适应,不习惯用这种方式提问。笔者遂采取主动方式,将教学辅导材料内容转发微信群供大家讨论。随着讨论的深入,学生们逐渐习惯了使用手机与教师进行沟通,将自己深思的理由即时发给教师。为不影响课堂节奏,笔者选择在两节课的休息时间浏览学生们提出的理由,并在第二节课开始进行集中回答。
如此,学生们的手机不再是神游课外的工具,而成为教师与其沟通的终端。“教—学”的单向传播,通过师生的手机演化为“教—学—教”的双向沟通。教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深思,学生们既兴奋于新鲜的沟通形式,也实实在在感受到自己的深思受到教师重视和快速回应。

二、变孤立听众为场景互动

无论是大教室讲座还是小班授课,学生间交头接耳既干扰他人,也影响教师。但是,学生间交流,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教师的论点引发他们的交流。
笔者在给网络传播专业学生进行教学时,充分评估了学生对互联网理解和运用能力,创造性引进“微博上墙”的策略。“微博上墙”是互联网场景应用,多见于大型会议、论坛、演出,通过建立微博话题,将听众所写的微博集中到该活动微博话题,投影在大屏幕上。这样,所有听众都能在大屏幕上,看到其它听众的所思所想。这样的场景互动,实现了现场听众与听众之间的横向连接,营造了场景互动。
在课堂使用“微博上墙”,孤立的听众通过手机建立了横向连接,通过微博话题引领,学生们进行交流讨论,而这些讨论又能呈现在所有人可视的屏幕上,不仅不形成对课堂的干扰,而且互动体验很强,“沉浸”效果明显。尤其因为学生之间相互熟悉,较之大型论坛相互陌生的听众,他们的人际关系更密切,互动意愿更强烈。但采用这样方式,对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有较大挑战。以往学生们对教学内容的困惑或意见,以私下交头接耳表达。采用“微博上墙”后,学生们的意见在课堂上是公开的,需要教师坦然面对,并迅速有效加以解决。

三、变在场传播为离场传播

在网络传播专业授课时,课堂人数通常在30人左右,毕业班的选修课程,因为学生实习、找工作等理由,到课人数有时低至10人左右。
在高等教学中,教师的课程都有完整课件,经过精心的准备。每门课程有参考教材、作业,课程结束有学生评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质量体系。但高质量的教学仅仅为小班同学服务,其实还是较大的浪费。为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移动社交化媒体的网络传播教学应用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向不在现场的学生们提供教学服务,一些精品课程采用了课堂录像,在网上开设视频公开课等形式,但毕竟录像、上网,成本较高,是“重运营”的产品。
在教学中采用“轻运营”的产品,即YY语音(纳斯达克上市互联网公司)的社交平台,建立虚拟教室进行远程教学,不在场的学生也可以看到教师实时画面,并参与讨论。如此,因故不能到场听讲的学生,可以远程方式进行学习;而没有条件进入课堂的外校学生和社会求学人员,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分享。固定地点的小范围在场传播,成为不受地点限制、大范围的离场传播,大大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可利用率。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xwslw/lw30469.html上一论文:对于编码与***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