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对于编码与***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解构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727 浏览:46554
论文导读:
【摘 要】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以传播学的视角剖析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规律,运用编码与解码理论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同时探索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编码与解码;新媒体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解构
教育过程实质是在教育要求制约下,由教育者与受教者相互制约而形成的联系,维系这个关系正常运转依靠的是传播,传播的形式即有单向传播,亦有相互传播即为互动。但无论单向与双向,都离不开信息加工与重组,即信息加工,信息加工的核心是编码与解码的过程。新媒体环境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传播的视角来看,亦符合编码与解码的传播规律。为此,以编码与解码理论,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反思当下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解构思想政治教育新策略,以适应新的传播语境,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一、新媒体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社会新生力量的代表,是新媒体应用最广泛、最活跃的群体。近年来,博客、微博、社交网站等网络传播工具与平台,已成为大学生抒发情怀、发掘乐趣的“阵地”,与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息息相关。
新媒体的消解、开放、跨时空、多向等特性,使师生的交流向着渠道多样、互动增强、影响直接、时空无限等态势发展,这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良好契机。然而,正是基于这些特性,我们不得不面对诸多困境。如形形色色的消极负面思想经过巧妙包装通过新媒体技术能广为传播,让正处在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成型期的大学生们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选择无所适从,甚至误入歧途。面对网络无屏障的传播系统,提高大学生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身价值的追求。这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不仅重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编码程序,更不能忽视研究大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解码过程。编码与解码是相互联系的两个环节,认识到这些,对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无裨益。

二、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剖析

编码与解码理论最早由斯图亚特·霍尔在《电视话语中的编码与解码》一文中提出,霍尔观点的创新之处在于批判了传统大众传播研究中将传播过程概括为“传者-信息-受者”的线性模式,“认为传播过程是几个相互联系但各不相同的环节——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再生产——之间的接合产生,并一直支撑着这种结构”。编码就是传者将特定的信息用符码表达出来,是信息采集、加工和制作的过程;解码就是受者在接到传者的信息后,将符码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并阐释的过程,即信息的翻译、领会与再阐释。
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环节往往在课堂中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教师担任“信源”,学生担任“受者”,教学内容和媒体分别担任“讯息”和“通道”。从教师和学生担任的角色来看,“教学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包括:传播技能、态度、知识、社会文化背景、反馈。”传播技能既包括教师的教学技能,也包括学生的接受和理解技能,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一次信息的编码和解码;态度既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双方的态度对于传播效果都有巨大的影响;知识是指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知识水平,双方知识水平的差异性使得传播得以进行;社会文化背景是指教师和学生分别处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这就决定了信源和受者对于同一信息的认识和理解很可能有很大差异;反馈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对于教师信息的编码和解码,另一方面是教师针对学生对信息的解码状况对调整内容,从而完成再次的编码和译码。

(一)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过程剖析

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大体存在编码和解码两个阶段,但在具体传播中,其它形式的编码与解码也穿插其中。即在编码和解码阶段之下还存若干不同形式的编码与解码的复杂过程。

1. 编码阶段。编码阶段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符号选择、符号加工、信息产出等环节。

在符号选择环节中,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筛选,既关系到学生的接受程度,也关系到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培养和独立人格的形成,并为后期信息编码做好铺垫。
符号加工环节中,教师对既有选择进行编码,将零散的知识和观点组织成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系统。同时,如此的知识加工也构成了信息交流和传递的动力机制,为编码信息的传递提供了动力基础。
信息的产出环节,教师将经过预选编码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但这只是其中的一方面,同时也发生着新的编码活动,如:教师在课堂上即兴演讲内容、即时产生的新的认识与观点的表达与阐述等都是一种新增的编码。

2. 解码阶段。解码阶段分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获取、信息反馈、信息互动几个环节。

信息获取是受者在解码阶段的第一个环节,是一种选择性过程,认知主体在具体的环境中对认知对象做初步判断,然后选择性地加以理解和接受。如果学生对教师的观点做了接收,只要经过了积极的深思和判断,无论从心理上是否认可,那么解码过程中的第一环节就完成了。由于编码者与解码者有着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因此在编码与解码的过程中很可能出现偏差。
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馈环节实际上是受者对于信息的再次编码。学生在获取信息环节中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对信息中的观点做选择性的接收,接收之后学生对所接收信息认可与否会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表达,表达反馈意见的过程实际上又是一次编码的过程。反馈方式分为课上和课下两种。课上的反馈包括课堂上学生回答或表达自己观点,还包括以课堂作业形式将教育的内容加以反馈。课下反馈的形式有多种,通过媒体平台交流以及传统的家庭作业等都可成为课下反馈的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互动环节是新媒体平台优势彰显的环节。同时,信息互动环节也是多种编码与解码穿插进行的环节。学生对于课堂信息反馈一次,编码与解码的过程就会重新进行一次;教师对于学生的观点和意见评价一次,对学生提出的理由解答一次,编码和解码的信息又会重新进行一次。在互动交流中,信息的编码与解码往往是同时进行的,有时候甚至难以区分编码与解码,这便体现出了互动交流信息平等传播的论文导读:模式,将其朝全新的、开放的轨道上引导。基于此,我们提出新的建构导向,将思政教育引向良性发展。(一)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和新特点新形式主要表现为两点:第一,基于数字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可以实现媒体信息的多元化。在教育过程中,声音、画面、文字等元素可以综合呈现,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易懂的形
优势。另外,学生在课下也可以进行延伸性的学习。如利用新媒体有选择地择听网络课程、查阅电子书籍、搜集网络资料等。在课下延伸性的学习和交流又体现了无数次不同形式的对信息的编码与解码。

(二)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分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同于其它教育内容。首先表现为抽象性,它综合了中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所坚持的各种理论,具备较高层次,对于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的大学生来说,充分的理解和接受并非易举。其次,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多是在公共空间中进行,所以学生对其的解码很可能无法及时表达,取而代之选择沉默。再次,在新媒体技术发展日益迅速的同时,尚未充分利用丰富的新媒体资源。总体上来讲,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会出现以下几种现象:
1. 定向传播。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课堂教育往往具有定向性。传统课堂上,教师作为信息传播者自己讲述,而学生总是被动接受。这种状态令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真实理解和感受,同时也令学生无法理解教师授课的意图和目的。
一些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采用“逆向”教学,即让学生来讲,教师和其他同学来听,最后教师对学生所讲内容做点评和总结。学生对于新媒体设备的兴趣和对于自己成为课堂主导者身份的渴望会促使其对教学内容提前做较为全面的认知,这比毫无准备的被动接受更易产生好的传播效果。
基于此,利用新媒体环境,打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传统的定向传播模式,探索互动传播方式,以期在平等的知识体验和交流中获得好的传播效果。
2. 沉默的螺旋。“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自己观点之际首先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觉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
教师看到的学生反馈信息可能只是少数同学的意见。顺从的外表下不是真实情感和意见,而是屈服。由于每个人都害怕背离主流观点而陷入孤独的漩涡。这使得课堂上的每个信息受体在不断地估计着主流接受的观点到底是什么,这种估计结果影响了学生在公共场合的行为,最突出的表现是他们不愿意公开表达自己对于理由的观点和看法,于是保持沉默。而个人的这种举止反过来促使和强迫更多持有不同意见的学生也保持“沉默”。因此,一方同学的“沉默”造成了另一方观点的“强势“,这种强势有不断扩大,到最后可以占据“观点统治”的地位。如此循环往复,便很容易形成两个观点相对立的集团,一面越来越大声疾呼,一面越来越沉默。这样便形成了一个螺旋式的过程。
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引起每个学生的反思,使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观点,教师只要在教学最后,从各种观点较量的基础上加以引导便可以得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因此,保护少数不同观点的正常表达是当前形势下思政工作中应该注意的理由和努力的方向。

三、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建构

新媒体环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诸多便利条件,突破了传统模式,将其朝全新的、开放的轨道上引导。基于此,我们提出新的建构导向,将思政教育引向良性发展。

(一)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和新特点

新形式主要表现为两点:
第一,基于数字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可以实现媒体信息的多元化。在教育过程中,声音、画面、文字等元素可以综合呈现,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易懂的形式,从而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第二,基于互联网新媒体的网络社交平台交流与基于无线通讯技术的手机通讯交流。它们为学生的意见表达和信息反馈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成为教师和学生平等沟通、敞开心扉的平台。在新交流平台的交流中,信息编码与解码的环境由公共空间变为独立空间,这为信息点对点的传播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新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多样性。现代传播的各种先进手段都可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介被运用其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活动方式多样化。对于空间的独立性和私密性也提供了更多的保护。
2. 及时性。每天的学习和交流状态不断更新,同时这些全新的教育形式可以在第一时间让师生做好沟通和交流。
3. 延伸性。师生不仅在课堂上做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在课下也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进行延伸式的学习和交流。
4. 立体性。依托新媒体技术手段,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打破了固有的时间和空间框架,由传统的一对多交流模式转变为全方位互动式交流模式,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跟时代步伐。

(二)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建构

面对理由,我们有必要重新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推动其向全新层次突破,并更具备创新性发展。
首先,应当正确定位新媒体环境,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教师和学生在应用新媒体的过程中应努力钻研。
其次,应发挥新媒体优势,打造和谐的大学生社交平台。学校应当协助师生建立平台,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充分的互动交流中开展。
最后,应当加强网络监管,新媒体环境中信息爆炸,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判断能力尚不成熟,因此加强网络监管十分必要。
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解码通过课堂内外的讨论环节进行。师生全方位交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解码的重要方式。解码与编码环节相互联系,重新编码后,信息又转入了新一轮的解码过程。编码与解码是多次反复的、可逆的过程。在编码和解码的诸多往返中,最终实现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费斯克著.麦永雄、柏敬泽等译,英国文化研究和电视[A].[美]罗伯特·C·艾伦编.重组话语频道[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04-306.
[2] 郭光华.以传播学之眼光察课堂教学之效果——评刘良初博士《课堂传播效果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2).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