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释新闻报道切忌人性缺失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259 浏览:13557
论文导读:
那是一个苏丹女童,因饥饿匍匐在地,而兀鹰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猎食女孩的画面。就是这幅《饥饿的女孩》上了美国《时代》周刊,并且获得了普利策新闻摄影奖(美国新闻界最高奖)。也就是这张震撼世人的照片,引来诸多批判和质疑。人们纷纷打听小女孩的下落,遗憾的是,摄影记者凯文·卡特也不知道。卡特在一次记者访谈绍说,当时他在现场等了二十分钟,希望那只兀鹰能展开翅膀。如果出现这样的情景,照片会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他的这一番真诚表白却立即遭到一些人道义上的指责,因为在一个女孩随时都会饿死的情况下不先去救人,反而想怎么拍更具视觉效果,这将使人的生命置于何处?在他获颁这一生最高的荣誉两个月之后,卡特身亡。
在我们周围,正有无数这样的画面正在形成、发生,你我是否也仅止于按下人生镜头的快门,然后,漠然地离去?新闻这一全新的学范畴轰然进入全世界的视野,然而将近二十年过去了,我们很遗憾地发现,在目前的新闻采访活动当中,新闻的缺失现象新闻报道切忌人性的缺失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仍然存在。
新闻也称新闻职业道德或新闻道德。德是品质,它衡量人们行为,唤醒良知的共鸣。这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作为学的新门类,它是一种以社会为道德基础,经过新闻实践活动的提炼加工、具有强烈职业特性的规范。一般来说,很多因素都能导致新闻的缺失。然而,我们十分痛心的是,大部分新闻的缺失现象,究其根本理由恰恰在于基础的社会——人性的缺失!
将这一现象表露无遗的首推四川省汶川大地震。在紧张的抢险救援过程当中,所有的营救人员都在和死神抢时间,然而却有少数记者在和营救人员“抢时间”,更有甚者提出先采访后救人的荒唐要求。一位记者极其无耻地对着露出半个身子的幸存者提问:“请问你痛不痛?你现在是什么感受?”直接导致部分救援单位发出“记者不要给救灾添乱”这一令新闻从业人员颜面扫地的呼声。少数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生命的漠视,已经不再是新闻缺失这么简单的理由,而是体现出了人性缺失的极度深寒。这是每一位具有良知的新闻工作者都无法忍受的可耻行为,给记者这一职业带来了无可挽回的负面影响。时任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张锐曾经说过:“社会主义国家的记者,不能成为灾难现场的看客,更不能以灾难为卖点和噱头,来吸引看客眼球。这是大是大非的理由。”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被网友称为“最记者”的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的曹爱文,当生命的尊严与职业的需要发生冲突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当曹爱文放下话筒的那一刻,报道失败了,但一个好记者、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和正义感的记者却成功了。曹爱文说:“见死要救,这是本性天职的东西,不救人才是新闻呢!”时任河南省广电局局长的赵景春说:“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的价值的充分肯定,这本身就是新闻记者应有的逻辑。”沈阳广播电视台记者在一个抢救溺水儿童的采访现场,记者帮助孩子的父亲抱起已经停止心跳的孩子,并大声呼喊孩子的名字。那一刻,在场的人被感动了。孩子的父亲对着其他媒体说“我只接受沈阳广播电视台的采访”。这一刻,记者被感动了。
然而,在实际采访活动当中,对生命的漠视、对被采访对象的精神摧残并不鲜见。在一次车祸现场采访时,笔者曾经亲眼见到过这样一位记者:他跨过逝者的尸体,把话筒伸到了逝者家属的眼前,不停地盘问家属当下的感想,并对死者不到十岁的女儿发问:“你爱爸爸吗?爸爸死了,以后你再也见不到爸爸了,你怎么办?”孩子哭得撕心裂肺,这位记者将摄像机对准孩子的脸全程拍摄,采访结束之后还得意扬扬地对其他记者炫耀——自己拍到了十分震撼的镜头。但他没有想到的是,他自以为成功的采访,对一个未满十岁的孩子来说是多么冷酷和残忍。看起来震撼的报道,其实是一篇失败的、甚至涉嫌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作品。
令人遗憾的是,在实际工作当中,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死者家属的眼泪、孩子无助的眼神……种种有可能对被采访对象造成伤害的镜头屡屡见诸屏幕和报端。这种做法确实在短期内会对收视率、收听率起到影响,然而从长远考虑,这毫无疑问极大地损害了记者这一职业在百姓心中的形象,极为得不偿失。
作为记者,不能仅仅是一位普通的记录者,更应该是善行的引导者、道德的践行者、良知的坚守者。作为新闻记者首先应该做到的是一个有爱心、有同情心的人。如果连人的基本道德都有所缺失,又何谈新闻的圆满无缺呢?
其次,相关法规和行业规范的不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新闻缺失。在媒体高度市场化、新闻行业竞争极为激烈的美国,一般情况下不会发表知名知姓的遇难者遗体的照片,以示对遇难者及其家人的尊重,记者会“对那些可能因为新闻报道而受到负面影响的人们表示同情”。“当面对孩子和没有经验的新闻来源或新闻主体时,要特别小心。当采访和使用受到正在悲伤中的人们的照片时,要特别小心”。正是遵循了这一原则,两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南加州大学校园附近街道上遭到击事件的报道中,所有到场的美国媒体一致承诺不提问,保持距离拍摄家属背影。这一做法很好地体现了媒体的人文关怀和从业人员良好的新闻意识。不能不说,美国媒体健全的制度规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而我国新闻报道只有新闻职业者的法令和规章。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出台新闻法,对新闻媒体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相应的监督都没有详尽的法律规定;《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部行业内部的行为规范,并不具备法律效力,而且其中有关新闻的条款也显得较为粗放,对实际工作很难产生指导作用,中国新闻从业人员事实上是在一种半非法的原始状态下进行相关的采访活动,对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和监督。这样一来,新闻的缺失现象就在所难免。
综上所述,新闻体系的构建仍然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所有新闻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以公众普遍认知的社会为基础,从人做起,提升自身的道德良知水平,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以良好的新闻伦论文导读:理引导社会,最终达到社会和新闻职业的和谐统一。(作者单位:沈阳广播电视台)上一页12
理引导社会,最终达到社会和新闻职业的和谐统一。
(作者单位:沈阳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