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证实网络新闻真实度难度所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421 浏览:32496
论文导读:
摘 要:随着网络多媒体的发展,网络逐渐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网络新闻的真实度影响着新闻的传播范围和速度,但是在证实网络新闻真实度上却存在诸多困难,本文主要从新闻源主体、新闻本身的某些特性以及网络传播媒体的特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三个方面提出一点改善的倡议。
关键词:证实;网络新闻;真实度;难度
1674-7712 (2013) 16-0000-01

一、网络新闻与传统作用上的新闻概念上的区别

相比较传统新闻,网络新闻具有信息承载量更大、更新速度更快、互动性更强的优势,网络新闻的界定也不仅仅是国内几大门户网站的国内国外政治、娱乐、财经等方面的新闻,从信息的角度讲,除了常见的几个主题外,网络新闻的范畴应该更广,甚至要扩大到有关民众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的信息。网络已经逐渐的转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从网络获取的信息对人的学习生活的决策起到相当大的影响。所以,保证网络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者要重视的。但是在证实网络新闻真实度方面却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二、证实难度的理由

(一)新闻源主体的有意遮蔽

我们这里所说的新闻源主体,是指新闻信息资源的拥有者,即了解、掌握一定新闻事实真情实况的人。这种“人”可以是个体、群体,也可以是一定的组织机构。新闻事件涉及的主要人员角色有参与者、知情者、目击者、新闻发言人。新闻工作者获取的信息都逃不过这几类人的知情范围。评价一个新闻记者能力的标准就是能够与这些人员处好关系,并结合自己的专业素养最终获得足够真实的新闻资料。公民本身具有将真实的新闻信息公诸于众的义务,但是由于利益冲突,往往使得记者很难获取到真实的信息,甚至有些组织机构直接以“”的姿态将其他新闻知情人的表达权直接剥夺,这就需要新闻记者在适当必要的时候采用“暗访”的手段。以虚假的网络招聘信息为例,某些不法份子利用大学生急于就业的心理,上传不实信息对求职者的利益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当我们在问责这些不法份子的良心所在之时,是不是要反观一下新闻把关人的失责?这是典型的新闻源主体有意遮蔽,这就需要各大招聘网站新闻工作者建立起良好的信息核实工作体系,在保证新闻真实度的基础上保证大众的利益。

(二)新闻传播本身的原则限制

实效性是新闻本身的固有属性。为了不成为昨日黄花,只有在事件发生后以最快的速度将之公诸于众才能体现出新闻“新”的特点。事件发生到被媒体刊出传播之间的时间越短越好,而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去保证新闻的真实度对新闻记者来说着实是一种挑战。如果说“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那么“及时”就是新闻的第二生命。在时效性的要求下,记者要快速的根据自己的知识或经验对事件的真实性加以判断,即使记者有较丰富的知识与判断能力,对有些需要近距离接触甚至访谈来证实真实度的新闻来说,很短的确定时间都可能导致记者发出不实报道。
新闻的趣味性和真实性同行存在难度。新闻的功能除了向少部分的专业人士传达一定的专业见闻,更广的对象是普通大众,而普通大众在选择阅读新闻的标准上,新闻的趣味性是影响因素之一。真实性和趣味性往往不是正相关的关系。这就考察记者在确保新闻趣味性的同时能为真实度留有多大空间的能力。这种矛盾关系在娱乐新闻上体现较明显。为了满足有些阅读者对娱乐明星的窥探欲,娱乐记者们往往会对娱乐明星的工作或者私生活妄加猜测,做出不时的报道,伤及明星们的名誉利益的同时也误导大众。而之所以这种新闻源源不绝的理由就在于某些新闻工作者过分追求新闻的趣味性和吸引力,通过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故意报道证实网络新闻真实度的难度所在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失实新闻搏得大众视线。

(三)网络媒体的特性

网络新闻与传统新闻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其传播途径通过网络,与传统媒体的需要纸质载体传播相比,网络传播的成本更低。从网络信息的冗余性也可以得以验证,同一种观点的报道被不同的网站或个体以不同的形式快速转载传播。这些参与转载的网站或者是个体往往是处于自己利益或者喜好进行转载,完全不去理会所转载的内容有多大的真实性。如果一篇新闻稿在形成之初就没有经过证实,再被大量的转载,那么其真实性往往会受到影响。俗话说,谎言被说一千遍也会变真,这说的就是传播数量对传播内容真实性的影响。而国家在网络新闻阅读与转载方面的制度尚未完善,这种由网络媒体本身的特性引发的证实性困难的存在是新闻工作者甚至是网络法律法规制定者都需要关注的。

三、解决策略深思

以上讨论了证实网络新闻真实度方面的三大困难,即新闻源主体、新闻本身的某些特性以及网络传播媒体的特性。那么相对应的缓解或解决措施也应该从这三方面着手考虑。
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从源头上确保真实性,需要新闻工作者有更宽的知识面及求实的职业素养,较强的新闻辨别能力,在甄选记者的标准上更细化,考察更严格;新闻工作者在面对阅读量和新闻真实性的两难选择时,保证应有的职业道德素质,多些道德角度的考虑,能够经得住利益的诱惑;部分网站或个人在转载网络信息的同时要考虑到信息的真实性,相关部门要完善网络传播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并做好宣传,起预防和警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琼.中国网络新闻可信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2]钟瑛,刘海贵.论网络新闻的舆论特征及舆论导向[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111-114.
[3]董天策.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及其影响[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1:5-11.
[4]李友海.网络新闻的深思[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5]闻硕.网络新闻侵权初探[D].民族大学,2007.
[6]苏玲,阳波.网络新闻媒体失范的理由与策略[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34-38.
[7]阿世刚.让网络虚假新闻无处藏身[J].青春岁月,2013,10:180.
[8]于齐.负面新闻对大学生社会认知的不良导向[J].网友世界,2013,12:10.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xwpllw/lw5372.html上一论文:分析中西方灾难性新闻图片报道的意识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