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释跨文化传播与塑造提升“我国形象”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145 浏览:132467
论文导读:过程,由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特性,也就是一定作用上的文化差异。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国人和外国人对于同一条关于中国的信息的理解必定存在差异,因为每一个阅读者都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这就是跨文化传播中的误读。国际传播中他国形象的误读也是不可避开的。所以在跨文
摘 要:近些年来,人们获的信息的途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互联网、直播卫星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等新兴媒介的普及使我们的地球更加的像一个"地球村",人们的交流变得如此简单。这种快捷的信息交流方式带来了更多的跨文化的传播的机会和需要。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中国形象 媒介公共领域
作为人类传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传播与各种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动、共享和互动过程相关联,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以及人类各个文化要素的扩散、渗透和迁移。人类的生活始终离不开跨文化传播,它总是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交织在一起,是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必不可少的活动。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一直在飞速提升,与此同时世界变得如此迫切的想了解中国。这就必定的推动了中外的跨文化传播,那么我们如何来利用跨文化的传播来推动中国的发展呢?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必须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

一、跨文化传播中塑造提升"中国形象"的必要性

(一) 文化的差异

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存活和发展的基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我国对外传播内容的选择、制作、理解和传播效果。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发生和发展过程,由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特性,也就是一定作用上的文化差异。
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国人和外国人对于同一条关于中国的信息的理解必定存在差异,因为每一个阅读者都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这就是跨文化传播中的误读。国际传播中他国形象的误读也是不可避开的。所以在跨文化传播中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变的如此重要。我们无法完全消除跨文化传播中的误读,但我们可以利用具有一定引导性的跨文化传播,将文化的差异引起的误读降到最低,使西方更加容易的理解来自中国的信息,减少更多的由于文化不同引起的臆想,从而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

(二) 全球化的需要

如今的世界变的如此开放,国与国直接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语言的差异变的越来越淡化,人与人的交流变得更加直接,这一切都是全球化的结果。
在这种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国的任何一种传播行为都同世界各国、 各地区发生诸多关联而被纳入到全球信息网络之中。现在,中国向全球开放,与世界的互动性越来越强,关联度越来越高,由此"中国因素"往往被无限放大而不断地全球化成世界相关性因素,与之相应"中国话题"无一例外地被无限传递而越来越成为世界公共话题。从而中国符号的信息传播呈现出即时性、 无隙性和全球性等特点。这不仅让任何一个地方性事件无一漏网地被而公诸于世,同时也使得任何媒介事件所产生的"蝴蝶效应"在全球范围内被无限地放大和延伸。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变得尤为重要。良好的"中国形象"可以通过跨文化媒介的传播,更加即时、便利的传向世界。

二、跨文化传播中塑造提升"中国形象"的成果和理由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媒体对于跨文化传播的理解和运用有了相当的成果,推动了良好的"中国形象"塑造。

(一)北京奥运文化传播--和平崛起的中国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给中国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和心理等多元领域带来深刻影响,同时也为我国集中向世界展示国家形象提供了难得机遇。通过举办奥运会,以体育文化为契机充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塑造中国"和平崛起"国家形象的关键因素。北京奥运文化传播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提高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推动世界各民族人民和平、友好、团结的地位,对塑造中国和平崛起的国家形象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北京奥运文化传播不仅仅是体育文化的传播,它为中国与世界搭建了一个交流与对话的平台,通过文化的整合设计和引导,使真实的中国和北京呈现在世界面前。通过举办奥运会这一全球性的媒介事件整合文化的力量展示中国社会发展的成果和国人的时代风貌,凸现中国和平崛起的国家形象的精神本质和文化内涵。这是中国媒介通过跨文化传播对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做出的巨大贡献。

(二)雅安地震--公开的中国

在重大公共危机发生后,国家的应急速度和处理方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公共形象,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尤其是正在重新崛起的中国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中国政府在这次四川雅安地震后的危机处理速度和方式不仅在国内让民众满意,在国际上的公共形象也显著改善,而且中国在地震救援中对于国外媒体做到了开诚布公。东西方的文化是存在差异,可是人类对于天灾的理解永远是充满人道的。地震后对媒体采取了全面的公开,境内外媒体可以任意赴灾区采访报道,新闻自由没有受到任何限制,结果在国际上并没有出现令我们担心的大量负面报道。正是这些报道让西方的普通老百姓认识到新的"中国形象"。这次成功的跨文化传播使中国的国际公共形象大为改善。众多媒体均认为:中国是一个大国,随着国力的增长,其胸怀应更加宽广,包容和自信。这也塑造了"公开的中国"的国家形象。
跨文化传播中塑造"中国形象"是已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善的方面。

(一)提升对外媒体的公信力

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但是,充足的信息带来的却是注意力的分散和分摊到每一条信息上的注意力的贫乏,因此,注意力成为最为匮乏的稀缺资源。可见在信息时代,赢得注意力的不再是信息的数量,而是质量和品质。世界各国传媒报道中国所引用的新闻稿主要来自自称"世界信息体系的支柱"、"全球传播体系的核心"的美联社等美英的几大通讯社和报纸、电视。由此,一方面,西方传媒带有意识形态偏见的中国报道已经与中国发展目前状况不相吻合,但另一方面 ,中国的国际形象又始终为西方媒体所"描写",作为"他者"被再现 "中国的形象最终还是美国媒体上的中国形象"。也就是说 ,中国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 "自己无法表述自己而必须被别人表述"这一处境。要转变这一出境我们必须提升自己对外媒体的公信力,以自己的"口"来表述自己的思想,从而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

(二)营造宽松、 理性的媒介公共领域

在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国家形象更多地在媒体公共论文导读:
空间下构建起来。媒体公共领域及其公众舆论的核心价值在于对内制约公共权力、抗衡经济势力和参与公共事务,对外维护国家形象和捍卫国家利益。今天,中国媒介公共领域的形成、完型和实质化更多地受惠于新媒体的诞生。不同于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以其不断增强的开放性、无界性、参与性、 互动性和平民化而大大转变了传统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被动地位,从而有效地发挥公共沟通和公共论坛的作用。在新媒体的参与下,媒介事件中的受众不仅仅是受众,而更多地转化为制造和传播信息的公民。作为媒介自由人的公民可以利用网络等新媒体自由发表和交流各自的意见观点,形成商谈、论辩的态势,由此而形成公众舆论。但是,媒介公共领域自身并不必定是公正、理性、自主的力量 ,它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两面性,或是积极地建构国家形象,或是消极地解构国家形象。因为在浓厚的政治意识形态、极端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或商业逻辑支配下 ,网络舆论往往会沦为一种非理性的力量,从而污损国家形象。因此,有必要加强互联网队伍建设,培养网络论坛上的"舆论领袖",利用其影响力,引导和强化主流言论,规避非主流言论。同时,还应该加强网络媒介的自律和自我审查,建立互联网舆情汇集、检测、分析和疏导机制,及时化解舆论危机,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确保媒介公共领域朝着有助于国家形象良性塑造的方向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冯霞 北京奥运文化传播的特点、性质及其对国家形象的塑造 ,《新闻界》2008年第02期
[2]周宁 跨文化形象学:当下中国文化自觉的三组理由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6期
[3]李智 论全球化传播语境下的国家形象建构,《阴山学刊》2009年第01期
[4]党芳莉 跨文化传播中国家形象的媒体误读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04期
[5]张桦 跨文化传播与提升对外宣传影响力,《中国记者》2009年第05期
作者简介:周倩,1986年7月,出生地:陕西西安,学历:硕士,工作单位:西安工业大学,职称: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