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究电视新闻节目中修辞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173 浏览:67830
论文导读:
img src="www.7ctime.com/UploadFiles/2014-02/2/20142171956575283.jpg" alt="电视新闻节目中的修辞" />“修辞”是对语言表达的修饰,运用某些策略对表达的效果进行提升。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修辞一方面指对主持人话语、解说词等抽象语言的修饰,另一方面指通过结构安排和图像隐喻形成的对整体信息或观点的强化。修辞策略的应用对于新闻评论节目和新闻深度报道节目都有重要的作用。
电视新闻节目中修辞的作用
电视新闻节目中的修辞和文学中的修辞有目的性的区别,后者指向了审美效果,前者具有明显的功利性。这种功利性直接地与新闻价值相联系。新闻价值的构成多元而复杂,价值的大小是主体对客体进行的主观判断,于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价值就与其传播效果有较强的相关性。
第一,兴趣性的提升。《新闻学简明词典》对新闻中的兴趣性有如下定义:兴趣性指新闻报道的内容必须对读者有普遍兴趣,而在写作上也要引人入胜,富有情趣。兴趣分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指对读者个人的吸引力;间接兴趣则指读者对事物的普遍关心。①这里的兴趣服务于信息的传达,趣味本身不是目的。例如,电视台《马斌读报》栏目,每期的结尾都以打油诗的形式概括事件并简单评论。这就是电视新闻节目兴趣性的典型表现。从受众接受心理的角度讲,强烈的冲突往往能提升观看兴趣。冲突性正是从这个作用上影响了新闻价值。同时需要强调的是: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兴趣是一种显现,而不能是创造;是一种手段,而不能是目的。
第二,不确定性的展现。“事实或状态的不确定性越大,减少不确定性的事实或信息,便越具有新闻价值。”②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是动态的过程,电视新闻的时效性要求媒体不能在事件结束之后才开始报道。于是,电视新闻报道或评论的对象一般带有不确定的因素。这种不确定因素能够强化受众对未知信息的需求。这种强化通常通过修辞的手段来完成。不确定性显然不是对未来的一无所知,而只有展现了事态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不确定性才能被受众真正感知。在预测性新闻报道中,修辞常常用来整合已知信息,把新闻事件发展的可能性通过事实本身展现出来。
第三,观点的呈现。有的观点认为,电视新闻节目要求客观公正地报道,在这个作用上,修辞似乎带有了更多的主观态度。这是对修辞的一种误解,修辞的作用恰恰在于把观点隐藏在事实之中。修辞不仅表现为一种言辞的装饰,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它还是一种结构。适当的修辞运用能使受众从事实中得出自己的判断。
第四,情绪的渲染。情感的体现本身就是影响新闻价值的要素。电视作为一种图像传播手段,对情绪的渲染又有其技术性的优势。与报纸的“阅读”相比,“观看”作为一种接受电视信息的手段,能更多地读取信息中的情绪。“观看完全是一种强行给现实赋予形状和作用的主观性行为。”③在电视新闻实践中,抒情性镜头和比喻性镜头等视觉修辞都参与了信息的传达,同时成为新闻价值得以体现的有效手段。
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口语修辞
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术是论辩术的对应物,因为二者都论证那种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人都能认识的事理。④一方面修辞本身蕴含有论证观点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具有“说服”的目的性。修辞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价值,正是从后者的作用上得到体现的。
第一,电视新闻节目中的修辞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概念向经验的转化。对任何概念或语言的认知和理解都建立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受众对语言理解的难易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的经验,同时也和语言是否表达了最直观的经验有密切联系。例如,2013年“双十一”电子商务销量的相关报道:纸尿裤销售约6600万片,以一片吸水量是1000毫升计算,大约能吸干6个西湖。“6600万”这个抽象概念距离受众的直接感觉较远,人的生活经验中几乎无法直观这样的量,而“西湖”的概念就更容易被理解。
第二,形象套语的使用。套语是口语文化的产物。“在一种口语文化里,已经获得的知识必须经常重述,否则就会被人遗忘:固化的、套语式的思维模式是智慧和有效管理之必须。”⑤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谚语、格言甚至童谣的样式都作为文化传统中的精华部分被保留下来。这些套语往往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具有对仗的形式,具有合辙押韵的特征;同时,这些套语被人们所熟悉,能够迅速地唤起人们的记忆,从而达到一种认同。新闻评论主持人梁宏达在其评论实践中就善于运用套语。梁宏达从小学习曲艺,而曲艺是一种典型的口语文化艺术形式。传统曲艺套语在其新闻评论中产生了良好的修辞效果。
第三,情境的塑造。在口语表达情境中,主体的声音直接唤起对象的视觉形象。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这种形象甚至可以通过图像直接传达给受众。整个传播过程需要尽量避开标签式的抽象概念的使用。新闻事件报道或评论中的情境塑造有两个作用,一是形象地传达事件背景的空间信息,二是对情绪进行强化。例如,2011年《新闻调查——李坑之困》中的解说词:“两条小河在李坑村中交汇,各家门口用木板搭出过河便道,临水而建的传统徽派建筑呈现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意。”这里的情境塑造传达了相关信息,更主要的是一种对比的修辞在口语和图像之间形成了。
图像的隐喻
“观看”是受众接受电视信息的最主要方式,建立在观看基础上的认知和理解蕴含着一个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这个过程和建立在阅读方式上的理解是相反的。于是,电视图像天然地带有修辞的特征。
第一,对图像信息的潜在归纳。概念在人的思维中有明确的对应,而图像信息就更加丰富和多义。例如,新闻采访的对象,如果用文字来表述往往只是一个姓名或者某个方面的特征,而在图像中,性别、年龄甚至性格等都能得到综合体现。图像在显现综合特征时,其在事件中的最主要特征会被遮蔽。这种遮蔽对于电视新闻节目是有优势的,使对事件的报道具有客观的形式,而报道的倾向性则需要通过修辞的手段实现,也就是把被遮蔽的主要特征显现出来。
例如,2000年《新闻调查——婚礼后的诉讼》,记者在采访中恰当地运用了这种修辞。该期节目对一件案进行了调查性报道,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是包办婚姻下举行过婚礼的夫妻。记者对村民进行论文导读:
采访,目的是调查村民对事件的看法。节目中出现的被采访者全部都是女性,而她们无一例外地认为“不算”。其内在语是“女性自身观点尚且如此,男性的态度可想而知了”。于是,一种关于女性地位的传统观念得到了凸显。
第二,图像的构成形式具有修辞功能。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对受众认知图像规律的应用就是一种常用的修辞。但是电视新闻节目不是电视剧,对规律的应用不以审美效果为目的。同时电视新闻节目中对视觉规律的应用必须是隐蔽的,以再现事实为基础,而不是表现性的。在一些电视新闻采访中图像的修辞功能就得到了恰当的体现。记者与被访者镜头的切换是电视采访的常见形式。在正常情况下,记者图像的景别会比被访者图像的景别更远一些。而且记者图像的摄录通常采用过肩的方式,其图像中含有被访者的信息。这种安排强化了被访者在连续图像中的重要性。
修辞的恰当应用对于电视新闻节目有多方面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电视新闻节目中的修辞是以信息的传达为目的的,艺术化的口语和图像不宜出现,审美作用上的夸张修饰应尽量排除在电视新闻节目之外。
注释:
①余家宏 宁树潘 徐培汀等:《新闻学简明词典》[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②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③【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修辞学》[M],三联书店,1991年版
⑤【美】沃尔特·翁:《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