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93 浏览:8041
论文导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任何一种理论的传播与普及,传播路径的选择都是至关重要的。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困境,如何克服困境,选择更适合当前的传播路径,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1671—1580(2014)03—0135—02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存在的困境

1.宣传者自身的制约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决定大众化传播的效果,对整个活动起着主导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要求传播者具有较高的理论专业素养,同时又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政治素养,这也是与其他理论宣传者不一样的地方。一方面,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博大精深,传播者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与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还需要掌握一定的传播技巧,能把两者都兼顾的宣传者就更少。因此,从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的专业人员相对较少,更没有形成长期的、稳定的、专业化的传播队伍。另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传播者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接触较少,没有走进群众的生活,也就不能了解老百姓所想所需的一些理由,与群众所关注的理由不能很好地衔接,以至于群众不接受,更难以实际运用。宣传者自身所表现出来的缺乏扎实的专业知识、缺少一定的宣传技能或缺少与广大人民群众的交流与沟通,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推广。

2.传播内容本身的束缚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实就是要求运用日常简单易懂的话语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抽象、枯燥的理论变得具体与生动,更容易让群众所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而,一些学者在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高度概括,具有较强的学术性,这就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带来了一定的阻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内容的理论水平较高,而广大人民群众的专业理论接受能力又不高,传播者需要借助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马克思主义理论。

3.多元文化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有力地推进了各国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同时也给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经济、科技以及网络媒体方面的优势,加紧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输出。由于接受者的思想觉悟、知识水平以及理论修养等状况不一样,一些青少年、基层群众自然就产生了质疑。另外,我国现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期,经济成分和经济结构变革,利益格局调整,社会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变动,在生活中频繁地接触到非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大众日益多样化的思想和价值观正面对着新的考验。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传入,与中国的其他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弱化了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

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路径探索

1.加强传播队伍的建设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众化的实现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宣传队伍。理论宣传队伍的好坏直接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的效果,这就需要他们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宣传技能和相关的工作素质。“我们所要的理论家是什么样的人呢?是要这样的理论家,他们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和策略,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所发生的实际理由,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理由上给予科学的解释,给予理论的说明。”首先,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者自身应该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落实在工作中才具有说服力。传播者自身还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具备扎实的、专业的马克思理论功底。其次,具备宣传的技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者应该熟练地掌握一些宣传技能,把马克思主义与当前群众关心的民生理由结合起来,把抽象的理论与通俗的语言结合起来,把枯燥的理论与多种媒体结合起来。最后,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始终做到坚持人民群众路线。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做到走进群众、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让广大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离自己不远,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有用的,是能够帮助群众解决生活实际理由的。

2.传播语言通俗易懂

为了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应想法设法使传播的内容通俗易懂,让广大人民群众乐于接受、容易掌握。明确指出:“学习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善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理由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过程中,用群众语言将更加适应群众的思维方式,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才容易被群众所掌握,才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拥有生命力。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样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要做到通俗易懂,就是要让理论回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按照“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原则关注民生,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性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

3.传播渠道灵活多样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过程,其效果如何也受到媒介技术变化的影响。早期主要是依赖印刷传播,出现了一些极具影响力的报刊,如《申报》《京报》等等。电子传播时代,电视作为一种新的媒介技术,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广起到了技术支持的作用。“现代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正在转变文明人受视角支配的状况,电视不仅扩张了人类的视觉和听觉,而且由于强烈的现场感和接触感而扩展了人类的触觉。”在网络媒体时代,网络既增加了传播渠道,也给马克思主义论文导读:
大众化带来了挑战。“1998年联合国的时任秘书长安南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宣布,互联网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之后所兴起的‘第四媒体’。”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过程中,传播方式与渠道显得单一,而网络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播的不足。网络平台的搭建,有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参与性,使之形成一种开放的、平等的交流渠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者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积极开发多种形式的传播方式。
三、结语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传播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困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中,马克思主义应该融入中国文化,将马克思主义从学术语言转化为日常生活语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如果马克思主义一直停留在理论层面、层面,就不能做到真正的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播方式和渠道的增加,为部分青年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皮家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策略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汪青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孙占元.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金鸣娟.人类传播与社会发展[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