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述唐代工笔画表达与传播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909 浏览:31477
论文导读: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对唐代工笔画文本的分析,从“线、色造型”的微观角度研究唐代工笔画表达特征,以期深入理解工笔画对于细节的把握与追求形似的特征,从“主要受众”“传承方式”“传播地域”三个方面分析唐代工笔画在传播上的特点。
【关键词】唐代工笔画 线、色造型 传播特点
工笔画,即是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中国画表现方式,在中国绘画史上,唐代的工笔人物画的艺术价值一直位于中国美术史之首。在唐代工笔画中,不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力求于形似形。唐代工笔画的表达特点种类繁多,我们选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线、色造型”进行分析。因为工笔画工于细节,而这最能体现画家对于细节的掌控的能力,能够从一个微观的角度透彻地了解其表达特点。由于人物工笔画与花鸟工笔画基本上都体现了唐代工笔画的显著特征,故而本文以人物画为对象来分析唐代工笔画的表达特点。

一、唐代工笔画的线、色造型分析

1.唐代工笔画的线条造型

在唐代工笔画中,画家极其讲究线条、色彩的运用,我们以《步辇图》作为分析对象,来探究其中的线、色造型。《步辇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作品,表现了吐蕃使者禄东赞来唐迎亲,受到唐太宗接召的情景。在画幅中,包括唐太宗在内共有13个人物,画面的右方是唐太宗,他在众簇拥下闲坐,左面分别站着典礼官、禄东赞、通译者。
阎立本的线条描绘流畅圆转,使得画中具体人物的五官塑造得精致细腻、栩栩如生。画中的唐太宗,面目深沉、神情严肃,而禄东赞面容枯瘦、目光犹豫,这充分展露出盛唐时代中国的大气与威仪。阎立本用线富于变化,不单调乏味,他根据画面上每个人不同质地的服装运用不同的线条去表现。

2.唐代工笔画的色彩造型

《步辇图》的色彩造型技艺也相当出色。第一,色系的搭配得当。系为底,红色系点缀其中。阎立本将居中位置的典礼官画成红色,面积小而颜色纯度高,故而显得醒目却不喧宾夺主,与画面的其他颜色形成鲜明对比,因而在构图上形成一种色彩冲击,具有一定的张力,烘托出喜庆的气氛;第二,阎立本在用色方面还很讲究色彩之间的呼应关系。大红、储黄、白、石绿等色彩的相互呼应,如同一首静止的歌,在回旋反复的声符中,共同奏出和谐美妙的音乐,《步辇图》画面显得沉着稳重又具有富丽堂皇的味道,与这幅画的主题相吻合。典礼官身上大块红色与右边衣裙上的红色小色块形成呼应,左边通译者的白色长袍与右边的白色上衣形成呼应,而唐太宗金的服饰与浅色的上衣在色彩上形成了明度上的对比,突出了唐太宗帝王的至尊身份,这些都增加了画面的统一性与稳定性。构图上,唐太宗的形象也是画家故意处理得比众侍女形象大许多,看上去如众星捧月;第

三、图像局部配以晕染,使得画面立体感顿生。

二、唐代工笔画的传播

1.主要受众

在唐代,工笔画依然是专属贵族阶层消费享受的。文艺之物从来都是享受型资料消费,普通大众很少能够接触到工笔画,所以唐代的工笔画基本上是文人雅士、宫廷贵族的专属。在这一点上,从画家的身份也可以窥知一二。上文提到的工笔画家阎立本,出身贵族,他的父亲阎毗在北周做过驸马;而张萱也担任过宫廷画职,专为宫廷显贵绘画。当然,工笔画画家与身份的显要关系也不是绝对的,所以很自然地有许多来自民间的画家在进行工笔画创作,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们的影响绝对不及当时处于主流地位的宫廷工笔画的画作。如今可以看见的名画当时多数都是为权势显贵所服务,一般人是看不到这些画的。

2.传承方式

造成“贵族垄断工笔画”局面的理由,除了工笔画本身的对象外,与工笔画的传承方式也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崇尚经验的社会,不同于西方社会崇尚理性与科学。对于技艺这种经验性要求高的事物,中国人为了自身更高质量的生活条件的考虑,不会随便将自己的技艺分享给别人,传承的方式为“人传人”,而不是著书立说广泛传承给后世。
“人传人”(师传徒)现象在古代中国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其特点是直线式、独代性。而工笔画作为当时的一大流派,觊觎者当然更多,所以这种方式变得十分普及。在唐代工笔画发展的各阶段,工笔画的技艺都是代代相传(或师徒相传),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其艺术精髓的纯正性、独家性,但是这样的传承方式也一般都是较死板的技术传授,如果徒弟没有非凡的创作性,那么这种技艺在取得突破发展的过程就会显得很缓慢。从长期的保存和传承方式上看都不利于其发展,一旦发生意外(独占技艺的一代突然去世等),那么这样的技艺必将遭到毁灭性的破坏甚至灭绝。

3.传播地域

工笔画的传播地域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唐代是中国国力极其强盛、国民心理极其自信的年代。在唐代,中国不断与外国进行交流。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从人物画中的不同民族人们的服饰,我们就可以看出大唐天宝年间汉族与不同种族间的相互交流、借鉴。“自7世纪以来,多达十数次的遣唐使的频繁往来,日本在学习中国文化的同时萌发、形成了日本独自的美和美的心灵”,因此在18世纪的江户时代产生了“日本的美人画”。唐代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记载:“贞元末,新罗国有人于江淮以善价收市数十卷,持往彼国。”从这里我们亦可以看出,中国的唐代工笔画在传播范围上已经传至中国周边等地区了,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徐琛.中国绘画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2]高松庐.中国画浅说[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1989.
[3]周一良.中日文化关系史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
[4]陈乃惠.从《捣练图》看唐代工笔仕女画色彩的意象性特征[J].惠州学院学报,2010(5).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张斐然)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xwbjlw/lw26167.html上一论文:浅论中俄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言语行为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