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构建“高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生态文明教育培养模式深思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598 浏览:99327
论文导读:
生态文明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文明之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和行为养成教育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全体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具有指导和引领作用。本文依照高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模式,初步探讨了高校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家庭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潜化性作用以及社会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综合性作用。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意识培养行为养成

一、强化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主阵地作用

中国高校正从精英化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其内涵建设也正从规模扩大到品质提高的过程中发展。高校在内涵建设过程中,自觉肩负起了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输送人才的主阵地作用。目前,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理由是:第一,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途径缺乏针对性;第二,大学生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期望值高,但配合力度欠缺;第

三、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边缘化与生态教学资源匮乏。针对上述理由,提出下面的措施。

1.提升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程度

由于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大学教育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思想和观念的培育。生态文明教育作为一个新的文明形式的教育,尚未得到高校的足够重视。高校只有重视生态文明教育,才能为这项教育提供足够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空间。

2.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渗透作用

将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内容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既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寻找到了稳定的载体,是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环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应当帮助大学生树立以下思想素质:第一,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理念。第

二、人与人关系的新理念。第

三、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素质。

3.挖掘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资源 在深入挖掘高校生态文明教学资源的探讨上,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在教学资源上的特点是:生态教学资源匮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缺乏针对性。对于这样的特性,本文提出几点策略:从理论教学资源的整合上,做到以下几点: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利用公共基础课程的强制作用;实施多学科的渗透式教学;充分借鉴并自主开发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

4.建立稳定的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

据调查显示,我国只有15.94%的高校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向学生传达生态理念。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师资相当匮乏,缺乏一批德才兼备,能够像大学生传授生态文明知识和理念的高校教师。教育革命的巨大进步,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于师资培训的力量。高校师资力量的加强,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生态文明教师队伍的师资培训。第二,鼓励专业领域教师从事生态文明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第三,完善教师生态文明教育的评估、奖惩和激励机制。以上这些策略,都需要高校给予生态文明师资培训高度的重视,搭建好师资培训的平台,夯实师资培训经费基础,为打造一批生态文明教育优秀教师做好一切工作。

5.构建持续和谐的校园生态文化

校园生态文化即校园文化中的生态渗透,校园文化是高校整体风貌的集中体现,对于校园中的每个成员都具有熏陶作用。校园生态文化包括三个方面:校园实体环境生态化;校园精神氛围生态化;校园制度生态化。

二、推进家庭生态文明教育的潜化作用

我国古谚语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家庭教育对于人的意识和行为的启蒙作用不可估量,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对于大学生个人意识和行为的后期完善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认为,家庭在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上应该做到下述两个方面。

1.培养生态文明情感,树立生态文明榜样

情感是人的一种态度体验,与人所处的环境和接触的人对其的影响有密切的关系。家庭教育是大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接受的最初教育,也是大学生在接受正规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源源不断接受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家庭教育给予了大学生最多的情感体验,对于生态文明教育来说,父母需要在家庭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对子女进行适度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的灌输。

2.配合高校和社会的生态文明教育

家庭教育在配合高校和社会做好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方面有重要作用。高校在大学生态文明教育上虽然优势明显,但缺点是延续性差,时间短,不能长期跟踪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的变化和发展,社会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方面也存在着针对性差、网大面广点小的特点。因此,高校和社会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上的缺陷,可以由家庭生态文明教育来弥补,恰恰家庭生态文明教育具有专业性弱,计划性不足的特点,也能通过高校和社会生态文明教育进行弥补。

三、营造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综合性作用

社会教育是一种活的教育,它具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可比拟的深刻性、丰富性、独立性和形象性。不仅要重视高校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时也要积极协调社会力量,将分散的、自发的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正规,这就需要社会舆论、政府力量、法律法规和社会氛围等多方的综合支持。

1.发挥社会舆论导向机制,营造社会生态氛围

社会舆论的本质是社会公众对特定的社会现象、社会事件所持有的态度。根据大学生群体的受众特点,社会舆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层面营造社会生态氛围:首先,利用传统媒体的覆盖面广、可接受性强的特点,在公益广告、电视访谈节目、纪录片等电视节目中植入生态文明的教育内容;在收视率较高的电视访谈节目中邀请生态文明建设相关专家与大家互动谈生态文明、在脱口秀节目中增加生态文明建设的经典段落等;其次,利用新媒体,如微博、微信等手机社交APP工具,在青年一代活跃度高和受欢迎的特点,在推送服务中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想。

2.提升政府重视程度,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社会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且公益性极强的教育活动,作为一种公共事务,它所带来的利益可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是,从长远来看,社会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有益于全人类的教育活动。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投入,对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整体利益都有诸多裨益,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在社会生态文明教育事业中,政府需要发挥引导力量、中坚力论文导读:
量和保障力量的重要作用,只有充分提升了政府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程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政府的职能作用,才能从根本改善我国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目前状况。

3.形成社会生态文明共识,提供良好的公众环境支撑

道德行为通常发生在社会或团体背景之中,背景则能够深刻地影响个人的道德决策。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和行为养成这项事业置身于社会大环境的背景之中,必定受到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影响,那么,形成积极健康、合理稳定的社会生态文明共识,将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和行为养成提供长期的熏陶和滋养。
当前,我国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目前状况不容乐观,尚不能在全社会形成积极的生态文明共识,我们必须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改善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消极的社会共识,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形成积极的社会环境支撑。
参考文献:
[1]李晓敏.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0.48.
[2]戚万学.冲突与整合[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

5.127.

课题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12ZXD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