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对于怎样在小学语文研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500 浏览:108587
论文导读:
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审美,语文教学同样如此。学生只有从小知美、懂美、爱美,才会有创造美的心理。在阅读教学中,利用研读这个手段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非常有效的。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一、深钻教材挖掘美。

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审美内容,要利用它们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途径的选择来自于我们对教材的深钻。怎样钻呢?先读《课程标准》,再读教材,然后才读每一课,最后再研究每一课时。这样,清清楚楚,任务明确,审美教育在此过程中自然就渗透了。当我们把教材准确地理解、把握之后,又应怎样把我们对教材的理解变为课堂上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进行审美的过程呢?

二、入情入境领悟美。

美是存在于语言文字之中的。当我们对这种暗含的美理解了的时候,就应引导学生去领悟这种美。教学中我注意捕捉课文的动情点,在读悟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悉心品味,将教师的情、学生的情和课文作者在作品中表露的情三者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情感共鸣中受到美的熏陶。怎样引导学生去感悟呢?于永正老师说得好:“读中自悟是语文学习中至关重要的教学手段。情要靠自己在读中悟;理要自己在读中悟;法也要在读中悟。语文教法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练习为主线,就是要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为引导学生“自悟”时能入情入境,我常用以下几种策略:
1、情境引发。在学习《迷人的天山牧场》这一课时,为引导学生能更好地领略天山牧场那迷人的景色,我用了一组表现天山景物的新疆民歌来贯穿课堂教学。上课了,我准怎样在小学语文研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备好了“开场白”:“祖国美丽的新疆,资源丰富,风景独特。在那里,有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民,有高耸入云、雄伟壮观的天山,还有那绿草如茵、牛羊成群的迷人的牧场,令人神往,令人赞叹!”说到这里,我点击了放音键按钮,课堂里响起了欢快的新疆民歌:“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悠扬的歌声、鲜活的画面,唤起了学生对天山的向往和遐思,在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我开始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作者笔下的天山牧场。当我带领学生进入“迷人的牧场”时,学生们为蓝天映衬、太阳朗照的千里草原所吸引,为诱人的牧场黄昏和夜色中的哈萨克民族那诗意的生活所感染。为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为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哈萨克人民充满歌声的生活,我将新疆民歌《放牧人家》介绍给了学生。借着歌词内容,我向学生们介绍了哈萨克族牧民的生活习俗、好客的民风和多彩的文体生活。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当家家的蒙古包的吊壶三角架下的野牛粪只剩下一堆红火烬的时候,夜风就会送来冬不拉的弦音和哈萨克牧女们婉转嘹亮的歌声……”他们在歌唱什么呢?听,教室里又回荡起藤格尔的《天堂》之歌。此时,听觉和视觉的沟通产生了心的共鸣,不需教师的点拨分析,学生们对“迷人”的涵义已有了深入的理解。美的感受自在其中。
2、想象体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感人故事。为激起对小女孩的同情,在引导学生研读第一次擦燃火柴这部分内容时,学生读过有关语段,初步感受到小女孩的冷之后,我便引导学生进一步想象:小女孩会冷到什么程度?孩子们联想到:雪花会落在她的头上、身上。寒风吹到她的脸上,她不住地搓一搓自己的双手,捂一捂冻得发红的双颊。手指冻麻了,指尖针扎一样痛。她光着的小脚丫踩在结了冰的路面上,冰碴划破了她的脚板,白茫茫的雪地上,留下的是一行歪歪斜斜的带血的脚印……在这想象之中,孩子们像亲身感受到了小女孩的冷一样,自然,她那冷得让人可怜的形象便在孩子们心目中活了起来,同情之心油然而生。借此机会,引导学生以情移情,进行朗读,学生就会轻松自如地达到读好的要求。
3、换位深思。为引导学生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中如果采用让学生与作者或文中的主人公进行换位体验,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情感,移他人之情于己心中,引发情感转化,也能很好地达成审美教育。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在研读邱少云被烈火包围住了这部分内容时,设问:“如果你就是邱少云,这时会感到怎样?如果你就是他的战友,就在他身边,你会怎么想、怎么做?”两次角色换位,使学生深深体验到邱少云为严守纪律,正忍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疼痛,英雄的高大形象便牢牢刻在了学生心目之中,对英雄的赞颂之情亦随之升发,并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三、感情朗读表达美。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不开口不动情,不动情不开口。”当学生感受到了情与美时,怎样指导他们“动情”地“开口”呢?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逐步学会独立给课文“定调”,并运用各类语调,将文中的情与美表达出来。各种语调要依具体情况交错使用,如:低中见高,快中显慢,实中带虚,连中有停等,呈现出变化之美;爱,徐声悲;悲,沉声缓;喜,满声高;惧;提气凝;急,短声促……语调因情而异,各有面目。这样长期训练,才能把文章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才能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四、品味语言创造美。

创造是一个人思维成果的有效体现。对学习语言来说,也是他一个收获的体现。怎样品味语言创造美呢?以《古诗两首》《暮江吟》和《枫桥夜泊》)为例,在学生读懂、读好之后,我便引导他们将两首古诗的选材和立意分别作了对比。两首诗都是借自然景色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是秋夜景色的描写,但表达的感情却截然相反,一个高兴,一个忧愁。可见,选 用不同的景物,写其不同的特点可以表现不同的心情。学生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便提出:“你能不能像这两首诗一样,从冬天或夏天的季节中选出不同的景物,表现不同的感情呢?学生们在品味文章的语言中创造了很多我们想不到的内容和情节。可见,审美教育就是在“研读”过程中,引导孩子们品味语言,进而使他们有了创造的可能。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xuexiaogllw/lw28324.html上一论文:探讨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的理由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