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讨“留白”艺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063 浏览:34927
论文导读:
1007-0745(2014)01-0051-01
“留白”本是传统绘画中的一个技巧术语,讲究着墨疏淡,空白广阔,以留取空白构造空灵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后来推而广之,成为一个艺术术语。无论是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的“不可言传”之妙境,还是中国戏剧中的“虚拟”,武术表演中的“亮相”,音乐中的“休止符”……都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达到以无胜有的境界,有令人遐想的独特美。皆被人称之为“留白”。
一切艺术都体现着留白之美意,没有留白就没有艺术。文学作品亦不例外。伟大作品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存在“留白”,故适合不同的心灵,不同读者对其的诠释各自不同,因而产生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文学现象。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要想把课堂上得轻松活泼,克服填鸭式、满堂灌以及凡事身体力行,那么依据现代格式塔(完形)心理学理论和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学会巧妙“留白”。现代格式塔(完形)心理学理论认为,人面对一种不完全或有缺陷或空白的格式塔刺激物,就会在知觉中自然地产生一种急于转变它们并使之成为“完形”的倾向,从而引起一种进取追求、充满紧张感的内驱力,并积极主动地去充实和完善。这一理论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要把所有的内容讲深讲透,贪多求全,使人“脑”不暇接,没有深思的余地;而要有开有收,点到为止,惜“语”如金。或者有意创造时间的空白地带,给学生一咀嚼、玩味的机会;或“留白”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者讲到某处戛然而止,以无声代有声。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必要的“留白”不仅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创新的空间, 留下思维、想象和发挥的余地。使他们能够有机会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思想插上翅膀,用已积累的知识和独特的生活经验或体验去“补白”,从而对教学文本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同时也使教学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那么,我们怎么为学生“留白”,留什么?下面试作一些浅要的阐述。

1、理由留白

理由留白即教师课堂提问的艺术。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提问激疑是最好的策略。提问激疑要善于抓住文章的关键之处,比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我就抓住课文中的关键——美丽,提出下列理由,让学生深思:俗话说花不常开,春不常在,人老珠黄、昙花一现就是形容美的短暂,那么什么样的美丽能够跨越百年?是容貌美吗?是衣着美吗?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今天让我们走进课文,找出能够说明居里夫人“美丽”的句子。学生听了这几个理由,探究的兴趣极浓,都认真研读课文,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并展开了热烈的争论。
学习《山中访友》时,我抓住课题的关键词——访友,提出下列理由,让学生深思并讨论:请展开想象,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学生争先恐后,七嘴八舌地说: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教师:可作者是怎样说的呢?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这时才是学生学习课文的开始,而在此之前教师的提问激疑实际上是学习前的一种准备性活动,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没有它,学生就不能进入“受激发状态”,不能兴趣盎然地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
由此可见,讲究“留白”、讲究“蓄势”是语文教学的艺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今天的教学课堂里,教师是起主导作用,教师应创造留白来设计课堂提问,开拓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去领悟,进而自觉地发现美、创造美。

2、文本留白

“美”存在于文本的留白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留白,从而引导学生去发掘更深层次的“美”。例如在教读《凡卡》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关注:凡卡寄出信后可能有什么样的遭遇呢?如果爷爷最终收到了信,可能是因为出现了什么的情况?请续写这篇课文。教学《穷人》一课时,文章在桑娜掀开帘子就戛然而止,我就引导学生深思:渔夫一家今后又是怎样生活的呢?这些激发想象的话题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们纷纷完成了别具特色的文章。

3、空间留白

语文教学,还要给学生留空间。留些什么空间呢,如想象的空间、质疑的空间、探究的空间、表达的空间、静思默想的空间、妙笔生花的空间、拓展延伸的空间……留空间,实际上是留机会,让学生展示才情,培养能力,增长智慧。如教授完每一课后,为何不在结尾处设计一些留白,让学生学完课文后有更深层次的挖掘,作更进一步的深思呢?比如《詹天佑》一课,我抓住“人们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不得不赞叹不已。”这句中的“赞叹不已”这样结语留白:假如游客是个是英国人,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如果是个日本人呢?韩国人呢?或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藏族人呢?维吾尔族人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虽然课堂结束了,可讨论仍在继续。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xqlw/lw7442.html上一论文:探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回顾与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