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释对《荷塘月色》中语言艺术赏析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438 浏览:144943
论文导读:
摘要:朱自清的散文向来都是十分优美的,《荷塘月色》作为朱自清的一部重要作品,是他的散文语言特色的代表作品,集中反映了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特征。《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寓情于景、十分形象,而且用词也十分恰当准确,给人一种极美妙的体验,本文从多个角度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进行赏析。
关键词:《荷塘月色》 朱自清 语言艺术
引言
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散文作家,作品文笔十分细腻,在对各种景色、人物等描写中,整体上的风格比较清新自然,没有刻意地矫揉造作,无论是在抒情、写人还是写景方面,都真实地抒发了他内心原始的感受。《荷塘月色》是他的一部散文代表作品,这部作品是对他的创作风格、写作手法等是一种集中的体现。从《荷塘月色》中就可以看出作者对语言的细节运用比较仔细,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彰显自己独特的风格,具有十分高的艺术价值。

一、《荷塘月色》中词语艺术的体现

(一)叠字叠词产生一种节奏韵律美

叠字叠词的运用可以更好地体现作者语言表达艺术中的音调以及节奏感。《荷塘月色》中就有很多叠字叠词的使用,这些词语的重叠,往往体现出一种和谐的音调和鲜明的节奏,使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种朗朗上口的感觉,读起来比较简洁明朗,甚至可以当做诗词来读,有一种全新的语言感受。在《荷塘月色》中,对字眼和词语的重叠运用十分巧妙,作者使一些十分平常的字眼重叠在一起之后产生十分精美的体验,将平凡变成一种新奇。词语和字眼的重叠不仅可以加强散文的节奏感,还是对作者情感的一种有效抒发。比如在文章的起始处,“走过的荷塘”表明了作者对这片荷塘的熟悉,“日”是一种时间单位,作者用两个“日”字进行重叠,可以很好地体现出作者对这片荷塘的熟悉程度,经过这片荷塘就像是每日必做的一项活动一样。这样熟悉的环境,也与后文进行呼应,烘托出作者内心的一种忧愁。再比如“月亮渐渐地升高了”,这表示的是月亮升起的一个过程了,但是“渐渐”这个叠词的使用,说明这个过程的一种缓慢程度,在作者看来,缓慢升起的月亮,也可以带来一丝愁绪。“迷迷糊糊的哼着眠歌”、“悄悄的披上大衫”等等,文章中使用叠词的地方有很多,在叠词的使用中,看似是一种悠闲宁静的感觉,也有一种淡然,但其实这背后都隐藏着作者的一种忧愁,是一种深层次意境的体现。

(二)文章中对动词的使用

动词的使用,可以给文章营造一种动态的感觉,尤其是对散文而言,恰当地使用动词,可以帮助文章意境的体现。比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句话中很多动词的使用就十分有意境,一个“泻”字,描绘出了月光的宁静,对于月光,一般人使用的动词都是“洒”,但是作者在此处用的是“泻”字,表现出月光照在荷叶上的一种安静的景象。而一个“浮”字,对青雾的动作刻画得很传神,对于雾气,一般使用的动词是“飘”、“散”等,作者在对青雾进行描写时,采用的动词是“浮”,雾气从下往上,渐渐浮起来,细细体会,给人一种很轻柔的感觉,也十分符合青雾的形态。再比如一个“笼”字,表达的是一种朦胧的感觉,笼罩着一层轻纱,轻纱本身就给人一种很轻柔神秘的感觉,从轻纱中看出去就是一幅朦胧的景象。在文章中,使用新颖合适的动词来表达意境的地方还有很多,作者对动词的恰当使用,是刻画情景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也是作者语言艺术的体现。

二、《荷塘月色》中句子艺术的体现

词语对于语境的体现,可以说是比较精准的,而句子则能更好地阐述作者的心情以及语境。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使用的句子也可以体现出他的情绪的变化。比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这时候最热闹的, 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是自己的门前……”这些句子,是对作者内心世界的一种极好的体现,作者在对文章的句子进行处理时,是有始有终的。从表面上来看,作者从出门到荷塘然后又回来,在这一次行走的过程中,从空间变换的角度,描写了在一个夏日的夜晚,一次简单的游览过程。但是从本质上来看,这是作者情绪的一种波折和变化,一开始的时候,作者的心境是不宁静的,为了寻求内心的宁静,所以他想要出去走一走,于是顺着荷塘走了一圈,然后回到屋中,在荷塘处,取得了宁静,但是回到屋中之后,又开始不宁静,是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无论是句子体现的表象意思还是内在的意境,都是相应的,是对作者内心世界的一种准确描述。
在文章中,也使用了很多矛盾句。比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两句话就是矛盾的,一般而言,矛盾的句子是文章中不允许的,也是作者矛盾心理的一种体现,在写作中是大忌,但是运用得好反而能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荷塘月色》中通感的修辞手法

(一)文章中的嗅觉与听觉之间形成通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的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中,缕缕清香描写的是荷花的香气,是通过人的嗅觉感受出来的,而对于荷花的这种清香,作者在嗅觉和听觉之间运用一种通感,用高楼上比较渺茫的歌声来形容这种香气,因为荷花的香气飘过来时也是一会有一会无,一会淡一会浓,这种香气飘过来就好像是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一样,也是比较悠远的,好像断断续续的一样,从远处传过来的歌声,也是若隐若现的。这句话中嗅觉和听觉之间的转换,将文章的艺术感觉增添得更加强烈。

(二)文章中的听觉和视觉之间形成通感

在文章中的通感,除了嗅觉和听觉之间的,还有听觉与视觉之间的转换。比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如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其中,“塘中的月色”是一种视觉的体现,而“名曲”则是一种听觉,在这句话中,将那种是视觉的感受形容成为一种名曲,在作者笔下,这种月光,则像是乐曲一样流畅和自然,更加有神韵。也更加能体现文章的艺术特色。

(三)文章中的视觉、听觉与触觉之间是相互转换的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月光本来只是落在荷叶上的,但是作论文导读:
者在这个地方用的一个词语是“泻”,将月光写活了。“泻”字一般是形容瀑布的,但是作者在用这个“泻”字的时候,写的是静静地泻,给人一种安静的感觉,增添了荷塘月色的一种静谧,彰显了一种轻柔的感觉。静静的,如流水一样,是流水划过皮肤的一种触觉,所以这句话中除了视觉和听觉,还有触觉。这几种感觉之间的融合,将荷塘的月色描写得更加传神,更加有情致。

(四) 寓情于景,构造朦胧的意境

意境是作者将主观情感和客观环境进行结合之后所营造出来的一种气氛,对于作者心境的体现有很大帮助。散文想要彰显一种优美的感觉,就需要将客观环境和主观情感进行有效地结合,才能丰富文章的内涵。作者在对这篇文章进行处理时,运用了一些比较诗意化的引言,虚实结合地创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作者构造意境的过程就是通过寓情于景,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景色中,让景色活起来。这种方式比那种直接的抒情诉说情感要好得多。如果只是直抒胸臆,很容易给人一种烦闷的感觉,通过景色的描写,让人透过景色来看作者的心态,显得更加有趣味一些。作者在寓情于景的过程中,将个人的情感寄托在各种景色中,比如静谧的月光、荷花、小径、路灯等,都是不错的感情承载物体。在淡淡的月光和淡淡的荷花香中,在好似渺茫歌声的缕缕荷花香中,有一种比较朦胧的意境,在这种意境中,作者将感情寄托出来,有一个更好的体现。
结语
《荷塘月色》集中体现了朱自清的语言特色,在文章中,作者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现风格,将各种景色体现得淋漓尽致,朱自清散文中的艺术表现手法为我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有助于后来的学者借鉴学习。语
参考文献
[1]张银朋.借景消愁愁更愁——谈《荷塘月色》一文中朱自清的思想感情[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1(02).
[2]韩海侠.云破月来花弄影下的喜悦和隐忧——《荷塘月色》赏析[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3).
[3]吴常能.浅析《荷塘月色》中朱自清的思想倾向[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