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析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及路径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464 浏览:22056
论文导读:
摘要:2006年以来,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逐年加快,但也面对不容忽视的理由,包括:工业化发展不足、产业层次不高、民营经济发展落后、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农业可持续发展面对挑战等。从省情出发,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是:以工业化为首要任务实现强县建设突破,以“五大工程”为载体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以五个能力建设为重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以产业集聚为平台培育县域中心城市,以省直管县为突破口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走生态立县之路。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趋势;路径选择
1007—7685(2013)08—0066—06
吉林省作为后发省份,县域经济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科学把握县域发展走势,制定可行的县域发展政策和路径,是加快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我国的经济带划分中,吉林省属于欠发达的中部经济带。我国改革与发展始于农村,兴起于县域,无论是大包干责任制还是民营经济,都是如此。在一定作用上说,县域经济的发达程度代表了省域的发达程度。
上世纪的80年代和90年代,吉林省的县域经济整体上处于较为沉闷的状态。大包干责任制的实施在1982年才完成,几乎是全国最晚的省份。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大发展的潮流里,吉林省起步也较晚,刚刚兴起,1989年就因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而未能持续发展。总体看,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并未形成乡镇企业的产业群体,农村工业化未能给区域经济工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上世纪90年代是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但吉林省仍然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国有企业的改造上,民营经济并未获得发展的机遇。直到2000年,吉林省县域经济GDP才达到1055亿元,平均每个县25亿元,而当年浙江省平均每个县的GDP已经达到69亿元,是吉林省的2.8倍。2002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后,吉林省县域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经济发展速度开始加快。特别是2005年以后,三次实施扩权强县政策,先后下放政策达1000余项,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自主空间,工业化、城镇化呈现加快发展的趋势。
由图1可见,吉林省县域GDPl998年仅为934亿元,此后的7年增长速度并不快,到2005年,GDP总量才达到1840亿元,900亿元的增量用了7年的时间,之后开始加快,每增长1000亿元所用的时间逐年缩短,由3年缩到2年、1年。可以说,2006年以来吉林省县域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期。总体看,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1.经济增速普遍加快。吉林省40个县(市),加上参加县域经济考核并享受县域经济政策的长春市双阳区和白山市江源区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路径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共42个县域发展主体,尽管县域之间在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方面存在诸多差别,但在“十一五”以来的发展中,普遍都呈现较快的发展速度。不仅基础条件较好的大县以较快的增幅增长,而且一些基础较差的贫困县也同样出现较快的增长。如,镇赉、柳河、洮南等县均为国家级贫困县,但近年来的GDP增长速度都在14%以上,地方财政收入稳步提升。依托本地资源进行产业开发,县域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开始形成。2008年以来,全省县域经济平均增速达16.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4个百分点,其中21个县增速超过20%。

2.资源型产业是县域经济成长的基础。从全省40个县(市)的产业类型看,大都是依托本地资源发展起来的产业,这些资源主要包括粮食、畜产品、特产品等农产品及各类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依托本地生活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资源发展起来的生物药业。以粮食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整个90年代农产品加工业基本处于初级产品加工的阶段,大量的玉米主要加工成淀粉,人参鹿茸等特产品主要进行简单的初加工,以输出原料为主。近十年来,玉米加工产品开始进入较深的层次,逐渐形成重要的产业。以生物制药为主要平台,人参加工开始走出以初级产品为主体的加工阶段。各类矿产和矿泉水资源以及风电资源相继成为县域中的资源型产业。目前,绝大多数县(市)都以资源为基础搭建产业发展平台,这完全符合吉林省的省情。在不具备区位优势、特殊政策优势的条件下,以资源为依托是工业化起步的最有效路径。
3.经济区位效应愈益显著。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吉林省在整体上并不具备区位优势,但就内部县(市)分布格局而言,经济区位所导致的发展差异性开始显露出来。省内县域间的经济区位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主要反映在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力;二是交通位置,在重要交通节点和主要交通干线上,可占据有利的人流和物流优势。就前者而言,以长春市为主要中心,周边一小时经济圈内形成了明显的产业辐射带动效应。如,公主岭、农安、九台、德惠等县(市),承接汽车、轨道客车等产业项目,其中公主岭市的范家屯、大岭,农安县合隆、烧锅等围绕在长春周边的城镇,已经形成一汽和长春轨道客车的产业配套基地。长春市一小时经济圈内的县(市)招商环境显著优于其他县(市),大项目频繁落地,项目是优中选优。就后者而言,目前表现较为显著的除哈大公铁线上的县(市)外,梅河口市的交通区位优势表现突出,作为县级市每天的流动人口可达5万人,且物流产业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
4.经济强县格局显露雏形。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六五”到“十五”期间,吉林省县域经济整体上处于大县不强、小县更弱的落后状态。特别是中部主要产粮大县在较长时期内县域经济表现出“粮食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特征。这种状况进入“十一五”后逐渐开始发生变化,尽管目前还不能构成强县格局,但一批发展较快的县(市)的强县势头开始显露。2010年前,吉林省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的县(市)只有延吉市,到2011年,增加到8个,2012年增加到13个。10亿元的地方级财政收入还算不上强县,但这些县(市)却具备较优的潜质,预计到“十二五”期末这13个县(市)的地方财政收入可能接近或超过20亿元。届时,全省至少有一半的县(市)地方财政论文导读:。县域工业化务必从省情和县情出发,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从全省的视角看,县域工业化应主要依托三种类型的产业:一是资源型产业。资源型产业是吉林省县域经济工业化起步中的主导产业,其优势在于回避了区位资源的劣势,从资源的可获性角度开辟了成长和上一页1234下一页
收入突破10亿元。可见,吉林省的县域经济发展进入了历史上最快的时期,伴随县域经济的发展,必定产生新的裂变。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将重新调整,产业结构将会发生质的变化,一批经济强市将会在县域发展中脱颖而出。努力推进县域发展,必定成为今后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面对的主要理由

尽管“十一五”以来吉林省县域经济出现较快的发展趋势,但总体看,这种发展尚处于较低层面,还面对诸多理由,主要表现在:

(一)工定化发育不足

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过去,县域经济表现为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发展不足。2006年以来,县域工业每年以不低于14%的速度增长,增幅之大既说明发展之快,又说明原有基础之低。在工业化进程中,通常用工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衡量工业化的程度。一般认为,当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足40%时,属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以此判断,吉林省尚有近一半的县(市)工业增加值比重没有达到40%。这说明目前吉林省县域经济整体上还未走出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因此,至少在整个“十二五”期间,工业化发展不足仍是县域经济发展面对的主要矛盾。以工业化为主导,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十二五”期间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二)产业层次不高

由于县域工业化的历程较短,目前已经发展起来的产业在层次上并不高,产业链较短,尚未走出初级产品的生产阶段。尽管已有大成集团这样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和一些生物制药企业,但尚未形成较大的产业群体。无论是粮食加工、特产品加工,还是矿产品加工,都存在产业链不长、科技含量不高的理由。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例,2012年,吉林省规模相对较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8900多户,具有深加工能力的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不到500户,仅占5.6%。从品种看,美国和日本稻米深加工产品已经超过350种,加工业对稻谷资源的增值率已达1:4,而吉林省深加工的稻米产品不到10种。玉米加工产品的粗加工和深加工比例为5:1左右,而发达国家玉米精加工比例达90%以上。这种状况一方面会造成产品竞争力不高,另一方面会导致利益外流。

(三)民营经济发展落后

上世纪80至90年代是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完成经济基础构建的重要时期,在此时期,以乡镇企业发展和民营经济发展为主体,先后发生两次工业化浪潮,实现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吉林省作为老工业基地,在国有企业沉重的包袱下,未能分享两次工业化浪潮的成果,直到2002年,吉林省规模以上企业中,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仍占82%。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吉林省的民营经济开始成长,特别是2006年后,民营经济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但直到目前,吉林省的国有经济比重刚刚降至50%以下,比全国35%的平均水平高10多个百分点。在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各县比较重视引进外部资本,特别是亿元以上的大项目,但对本土小微民营企业的发展还缺乏足够的重视,本土民营经济发展仍处在相对落后和脆弱的状态。

(四)中心城市辐射能力较弱

在传统经济模式下,县域经济主要体现为农村经济。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发挥中心城市的拉动作用十分重要。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吉林省实行市管县的体制,意在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路径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发挥中心城市对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但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至今能够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的城市仅限于长春市,其他地级市的带动作用十分微小或者基本没有。从吉林省中部各产粮大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看,距离长春市较近的大县多数都有了较快发展,并且承接较多的长春市重要产业的延伸项目,包括汽车零部件和轨道客车相关配套项目,对农安、公主岭、九台、德惠等县(市)表现出了较强的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由于区位的优势,这些县(市)已走出芝麻西瓜一起抓的“招商”阶段,进入以发展主导产业为平台的“选商”阶段。而其他县(市)由于所在区位的关系,得不到中心城市产业辐射作用,使县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本地资源和自身的努力。

(五)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以农业大省的地位闻名全国。每年以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贡献给全国,满足国内对商品粮的需要。在为国家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严峻挑战。突出表现在:一是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上世纪80年代以来,耕地施肥以化肥为主,有机肥使用很少。国外的玉米带大都实行秸秆还田或轮作,但吉林省仅实施了根茬还田,土地有机质下降。绝大部分玉米都是多年连作,无法实现作物间的能量循环,中部玉米主产区的黑土地面对退化的危险。二是耕地污染严重。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对土壤造成侵害,土地质量明显下降。三是水资源透支使用。小井种稻和西部半干旱地区农田灌溉过量使用地下水资源,有的县农田灌溉井深已达80米以下,造成灾难性的地下水超采。这些理由严重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侵害后代人的资源,破坏代际公平。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下降,势必影响未来的粮食供给能力。

三、加快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

吉林省40个县(市),从行政区划数看,在全国处于偏少的省份之列。县域人口占全省人口的70%,其中14个县的人口在50万以上,县域幅员占全省幅员的90%。县域经济的兴衰直接决定全省-经济走向和成长质量。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定是吉林省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必定选择。

(一)以工业化为首要任务实现强县建设突破

“十一五”以来,虽然吉林省的县域工业化以较快的速度向前发展,但毕竟起步较晚。总体上看,县域工业化尚处于初期阶段。因此,工业化发育不足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必须不遗余力地大力推进县域工业化,在“十二五”规划期内,使全省县域经济稳步达到工业化中期水平。县域工业化务必从省情和县情出发,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从全省的视角看,县域工业化应主要依托三种类型的产业:一是资源型产业。资源型产业是吉林省县域经济工业化起步中的主导产业,其优势在于回避了区位资源的劣势,从资源的可获性角度开辟了成长和论文导读:
发展的条件。在资源型产业方面吉林省县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既要继续将既有产业做大做强,又要培育新产业。二是支柱产业的延伸型产业。主要围绕汽车、客车、化工等产业在产业链延伸上做足文章。“十一五”以来,长春市周围各县(市)的经济发展,较多地是在汽车、客车领域发展支柱产业的延伸产业,进而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发展趋势良好。以这些产业为基础,范家屯、小合隆、烧锅等一批卫星城镇快速成长。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朝阳产业,把握机遇,适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不能以为县域经济产业层次不高,就不具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条件。事实上,多个县域都具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和外部条件,如新能源技术、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以生命科学为基础的生物产业、医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会把县域的产业提升到一个较高层次。

(二)以“五大工程”为载体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民营经济落后是吉林省经济成长的先天性不足,直到2002年,在规模以上企业的统计中,民营经济的总量尚不足20%,而此时在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已占很大份额。从一定作用上说,吉林省经济的落后在于民营经济的落后,吉林省发展的差距在于民营经济的差距。2013年初以来,吉林省将突出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无疑是符合吉林省情的重大政策选择。“全民创业、招商引资、素质提升、集群发展、市场培育”五大工程是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支撑,要以改革创新的思路推进“五大工程”实施。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改革和完善适合本地的招商引资政策,开展招商、养商、稳商、强商、孵商系统工程建设。开展县域“全民创业”制度创新,培育全民创业文化,创新小微企业成长政策,企业初创保护制度。推进县域工业集中区运转机制创新,探索产业集群发展规律,培育工业集中区产业集聚和企业集中功能。通过“五大工程”的实施,切实实现县域民营经济突破性的发展。

(三)以“五个能力”建设为重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吉林省的农业可从国家宏观视角和本省视角进行分析,从国家宏观经济视角看,吉林省的粮食生产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居重要地位。全省40个县(市),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达25个,占县域行政区划数的62。5%,生产的商品粮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0%以上,有21个县(市)被列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年生产肉类产品245万吨,生猪年调出量在800万头左右,有16个县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
从本省经济层面看,吉林省的农业发展主要涉及两个重要理由,一是农民收入。吉林省农户家庭纯收入的65%来自家庭经营,即主要来自于粮食和畜产品的生产。农业的丰歉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水平。二是农产品加工业的稳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吉林省的第三大支柱产业,也是县域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主体原料是粮食和畜产品,粮食和畜产品的生产规模直接决定加工业的发展规模,特别是在国家粮食安全压力越来越大的形势下,扩大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必须建立在粮食和畜产品增量规模扩大的基础上。因此,必须加大现代农业建设力度,强化农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从吉林省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来分析,主要应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抗风险能力、农民科学种田能力、农业组织创新能力、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五个能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农业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基础设施支撑服务能力、农业再生产协调能力的体现。农业抗风险能力既包括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也包括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农民科学种田能力指农民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从事农业生产的能力,核心是培养现代农民。农业组织创新能力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指要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农业生产环境,防止资源透支性使用,实现资源分配使用的代际公平。

(四)以产业集聚为平台培育县域中心城市

在一定作用上说,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县域中心城市成长的过程。以广东省为例,在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中,不仅像深圳这样当年的小渔村发展成为国内第四大城市,而且像珠海、东莞、中山这样的县也发展成为经济强市,像顺德这样的县发展成为GDP超千亿元的经济强区。同样,在长三角地区也成长起一批像张家港、昆山、宜兴、义乌、绍兴等县域经济强市。吉林省作为老工业基地,在改革开放前就有较高的城市化率,上世纪80年代初吉林省的城镇化率达3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8个百分点。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中,吉林省的城镇化率与全国平均水平呈现差距逐年缩小的趋势,到2012年吉林省的城镇化率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个百分点,这是吉林省工业化发展滞后的必定结果。
从沿海发达省份的经验看,城镇化的发展走了一条由小城镇开始发展的路子,这是与当时的国情和当地的资源禀赋相适应的。就吉林省的情况而言,无论在发展的背景还是在资源禀赋和地域文化上与发达地区都迥然有别,不能复制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模式。在吉林省的城镇化框架中,与其说缺少小城镇,不如说缺少中等城市。在目前8个地级以上的城市中,除长春、吉林外,其他六个城市的经济活力都较弱,基本没有区域经济辐射能力,从而没有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吉林省40个县(市)中95%的县(市)幅员在2000平方公里以上,47.5%的县幅员在4000平方公里以上,17.5%的县幅员在6000平方公里以上。而在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绝大部分县(市)的面积在2000平方公里以下,还有相当一部分在1000平方公里以下。因此,吉林省在较为辽阔的区域内,发展县域中心城市对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十分必要。特别是中部人口在100万左右的粮食大县,只有实现县域中心城市的繁荣发展,才有利于转移农村过剩人口,加快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目前,在吉林省424个建制镇中,县城以外5万人口以上小城镇只有7个,绝大部分不具备发展产业的能力。具有显著产业聚集能力的小城镇主要在县城、重要节点镇和长春市周边的小城镇。积极发展县域中心城市,特别是将一批有较好基础的县城和县级市发展成为中等规模城市,将大大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其中,论文导读:生态目标的前提下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然而在现实中,仍然存在重经济目标、轻生态目标的倾向。在一定作用上说,生态环境的优势就是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县域经济的发展不能只看GDP的增长,更要看社会总福利的增加。走生态立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实践中要进行三个选择:一是在人口布局上,根据不同区域的承载能力,形成合理的分
尤其要重视中部地区以长春市为中心的城市群的发展,这将有助于中部产粮大县向工业强县的方向发展。

(五)以省直管县为突破口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有效的经济体制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如何通过县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使县域经济释放出更大的活力,是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不可回避的重要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路径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理由。2005年以后对县域的放权,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宽松的空间,但并未触及更深层的内容。目前,除需要继续为县域发展松绑之外,在体制上需要做的文章是加快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步伐,彻底消除实施多年的市管县体制给县域发展带来的束缚和低效率。当初,市管县体制设计的出发点是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但多年的实践证明,除长春、吉林两个特大规模的城市外,其他六个地级城市经济发展薄弱,并不具备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直到2012年,有五个地级市的本级市区财政收入不足20亿元,而有的经济大县已经超过这五个地级市市区经济总量。从发展的效率角度看,即便地级市有一定的辐射带动能力,过多的层级管理也严重降低了运转效率。从国内已实施省直管县体制省(市)的经验看,省直管县将明显提高县域经济运转效率,对经济发展已产生明显效果。就县级行政区划规模而言,吉林省属于小省,只有40个县(市),除去延边州的8个县(市),可实施省直管的县只有32个,完全具备实施的可行性。

(六)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走生态立县之路

无论是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还是我国发达地区,都不同程度地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曲折发展之路,付出巨大的社会成本。吉林省作为后发展省份,必须认清以生态环境换取短期经济发展的教训,要在满足生态目标的前提下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然而在现实中,仍然存在重经济目标、轻生态目标的倾向。在一定作用上说,生态环境的优势就是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县域经济的发展不能只看GDP的增长,更要看社会总福利的增加。
走生态立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实践中要进行三个选择:一是在人口布局上,根据不同区域的承载能力,形成合理的分布。吉林省东部是生态资源密集区,长白山是吉林省乃至东北亚地区生态资源库,必须重点保护,大幅度减少人口荷载,特别是大幅度减少“靠山吃山”的人口,严格限制过度开发。西部地区是生态脆弱区,要大量减少西部地区的过牧、过垦理由,减少人口荷载量。中部地区是典型的农区,具有相对较强的生态承载能力,应以中部城市群发展为基础,形成人口的主要集聚区。二是在产业布局上,一方面杜绝污染工业项目,另一方面重视生态产业发展,尤其是要重视和扶持合理利用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优质农产品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三是在农业发展上,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耕地地力补偿和水资源补偿,积极争取国家生态补偿政策,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施现代农业建设。四是在城镇建设上,突出生态理念,建设生态化城市。因地制宜地进行符合本地实际的区域发展规划设计,城镇建设要努力避开千城一面的模式化建设。
(责任编辑: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