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全球化经济学:逻辑起点、理论主题与实践作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627 浏览:146812
论文导读:
内容摘要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经济运转机制的特殊性要求建立“全球化经济学”。这门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是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深刻改革了世界经济的运转机制与结构特征,使以生产分工为基础、以国际贸易为纽带的世界经济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从而提出了全球化经济学的理论主题。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分析策略,启迪着发展政策选择的原理,启迪着发展战略的推进方向,也启迪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战略转型升级的关键。比较与全球化经济学最直接相关的国际经济学与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主题、基础理论与分析框架,愈发凸显建立全球化经济学的必要性及其理论实践作用。
关键词 要素流动 经济全球化 全球化经济学 国际贸易 国际分工 新兴经济体
作者 张幼文,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对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的最新现实的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已经使世界经济形成为一个“全球化经济”。这是一个既不同于国民经济,又不同于以往世界经济的新的经济系统。因此,对全球化经济的认识需要以其形成与发展的最基本现象为逻辑起点,全面研究其不同于以往世界经济的运转机制,并在对现实深刻把握的基础上探索其当代主题未来趋势。我们需要全球化经济学的系统理论以揭示当今世界经济的运转规律,为开放型经济的战略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全球化经济形成的核心机制
与全球化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与许多社会科学新学科一样,全球化经济学的形成不在于研究者的思想火花、视角差别、策略不同或理论偏好,而在于经济社会现实变化发展的需要。全球化经济学的产生在于国际直接投资的大发展深刻转变了世界经济的运转机制,因而作为国际直接投资本质的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是全球化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起源于国际贸易的世界经济不断向具有更广泛深刻国际经济联系的全球化经济发展。在全球化经济中,国际直接投资不仅替代着国际贸易,而且创造着国际贸易,以其所构建的生产一体化使各国经济形成了更紧密的联系,把经济全球化推进到了更高级的阶段。
国际直接投资核心并非货币的国际转移,而是以资本为载体的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则是当代世界经济即全球化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影响和决定当代世界经济运转机制的微观基础,因而是研究当代世界经济的逻辑起点。
国际直接投资(这里指绿地投资)是在跨国公司主导下母国生产要素向东道国流动,并通过这种流动与东道国生产要素相结合形成新的生产过程。以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投资为例(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有所不同),母国流出的生产要素包括货币资本、技术、品牌、专利、经营管理策略、营销网络、高端人才等,东道国进入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包括土地、自然资源以及劳动力等。
国际直接投资与产品的国际贸易有着本质作用上的区别。传统作用上的国际贸易是产品生产的国际分工,在生产分工与产品交换中各国经济的运转过程仍然是相对独立的,各自运用本国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各国的生产能力与全要素生产率由本国的历史与现实条件所决定,国际贸易的作用在于扩大分工创造生产力,从而影响各国经济规模与结构。国际直接投资是生产要素的国际合作,要素流动使各国不同的生产要素在东道国组合起来,这就意味着各国经济从生产的起点上相互融合,跨国公司投资的新企业是母国与东道国共同构造的一个新的经济细胞,是母国与东道国经济优势的结合,从全部生产要素的来源上已经无法绝对地说,这是哪一个国家的企业,而只能说是一个全球化的企业。国际直接投资使贸易形式下,“生产的国际分工”转变为以投资为形式的“要素的国际合作”,不论产品最终是否进入国际市场,生产过程本身就是国际化的,既不再是跨国公司母国的,也不再是东道国的。
国际直接投资不仅转变了生产的国家性质,而且转变了国际贸易流量与流向,是世界经济运转机制的一个历史性变化。投资跨国化从而生产一体化的作用超越了贸易自由化,是形成全球化经济更深刻的理由。
国际直接投资创造了跨国化的、一体化的生产,使传统的国际分工概念不再适用。一方面,分工这一概念中的“工”仅仅体现了劳动力一种要素;另一方面“分”也没有确切反映多种生产要素的国际组合,而这正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点。把国际直接投资与要素流动称为“要素分工”,在对各国具有不同的生产要素优势的认识上是有作用的,但在“分工”这一提法上仍然存在缺陷。国际直接投资下的世界经济是“要素合作型国际专业化”,即各国的生产要素经过国际流动实现组合,形成生产过程的合作。不同类型的国家创造和提供不同生产要素是这种合作的基础,也是生产地国际配置的成因和全球化经济运转的核心。
由此可见,世界经济理论研究要深刻揭示全球化经济的特点、规律与影响,就需要深入研究国际直接投资,从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特点、规律与影响出发研究全球化经济是实现世界经济理论创新的突破口,从而是全球化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世界经济规律的历史性变化
与全球化经济学的理论主题
社会科学新学科形成的基础在于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全球化经济学形成的条件在于世界经济的历史性变化。这一变化决定了全球化经济与以往世界经济或国际经济关系的重大区别,形成了全球化经济学特有的理论主题。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从微观层面上转变了世界经济的运转基础,从而深刻转变了世界经济的运转机制与结构特征,使以全球化经济学:逻辑起点、理论主题与实践作用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生产分工为基础,以国际贸易为纽带的世界经济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形成了当代全球化经济的新的运转机制,从而提出了全球化经济学的理论主题。

1.国际贸易的内涵发生变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际贸易量迅速上升,其理由包括各国贸易障碍的降低和消除,各国经济规模的扩大,更重要的是要素流动对贸易的创造作用。就国际投资本身的目的而言,其可能是因为投资国企业为跨越贸易障碍、降低运输成本进入东道国市场,有替代贸易的作用。然而,国际直接投资更多产生的则是贸易创造的效应。一方面,要素流入使东道国闲置生产要素论文导读:实表现,不能反映国民福利的提高。事实上由于新兴经济体流入的是高级要素,收益率更高,再加上政策激励因素,本国国民实际财富的增加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更大。新兴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往往掩盖这一点,使人们忽略劳动者的低收益率,忽略土地、资源与环境的成本。相反,发达国家投资国却因为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在境外,其收
投入使用,推动了经济增长,从而扩大了贸易规模;另一方面,要素流动动往往是因为跨国公司寻求更低生产成本或更合理生产布局,乃至把东道国纳入全球生产销售系统,其中包括构建价值链国际分工从而形成了产品内贸易。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证明,要素流动的贸易创造效应大大超越了贸易替代效应。在贸易结构上,要素流动使发展中国家与新兴经济体获得了稀缺的高级生产要素,成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出口国,转变了按其要素禀赋只能生产出口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品的结构,提高了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与此同时,价值链分工性质的直接投资还形成了加工贸易等新型贸易方式,使此前以一般贸易为主体的贸易结构大大拓展。

2.国际分工收益分配的决定原理变化

长期以来国际分工与贸易下的收益分配是世界经济理论分析中的难题。经济学家特别是发展经济学家总试图证明发展中国家在分工与贸易中的相对不利性,主要依据是发达国家的垄断地位和国际市场的不等价交换机制。这些分析也涉及到不同类型国家的产业结构差异,并认为产业结构差异是导致国际收益分配不平等的主要理由。但是,在国际市场不存在垄断或不等价交换情况下,这些证明又是乏力的,结构水平差异导致收益差异的根本理由,在于国际市场上相对于需求供给水平的差异。用产品市场机制的分析更无法说明国际直接投资下的收益分配。
事实上,全球化经济要素合作条件下的国际收益分配正是由要素收益规律所决定的:要素的稀缺性决定要素、要素收益;决定国际收益分配的是要素市场而不再是产品市场。发达国家更多拥有高级稀缺要素,发展中国家更多拥有低级非稀缺要素,这一基本格局决定了前者必定获得更高收益,而后者收益则相对较低,这就是全球化经济中的国际分配规律。
要素相对稀缺性差异决定的分配规律,同样也可以说明传统国际贸易中的收益分配:高级稀缺要素密集型产品的收益率,必定高于低级非稀缺要素密集型产品,因为前者导致较低的供给而后者导致较高的供给。在稀缺要素决定高收益率的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东道国强烈的发展需求,注重以政策激励引进外资即高级要素流入,更增强了国民收入向跨国公司的转移或税收收入的减少。事实上,用“分配”一词来表述国际投资中各国的收益差异并不合适,因为要素的稀缺性决定要素即收益,并不存在一个决定分配比的第三种非市场力量;国际投资往往会增加总产出会使两类国家都提高收益,而不是一种基于定值的分配过程。

3.国内生产总值(GDP)统计的国家作用变化

国内生产总值作为一国在一年内新创造的增加值的总和,体现了一国的经济规模,也往往被看作财富增长的标志。然而,在生产要素国际流动条件下以地理(国家、地区)为基础的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中“国家”或“国民”的作用。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地区)所有生产要素收入的总和。如果以要素收入为基础分析国内生产总值就会发现,其中一部分是流入要素的收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这部分的比重日益提高。特别是对于开放度较高的新兴经济体来说,流入的是高级生产要素,其相对收入更高,从而不属于本国要素所有者的这部分比重更高。
从地理作用上看国家的经济规模确实体现在国内生产总值上,但是,从本国国民即本国要素所有者的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并不是新增收益与财富的真实表现,不能反映国民福利的提高。事实上由于新兴经济体流入的是高级要素,收益率更高,再加上政策激励因素,本国国民实际财富的增加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更大。新兴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往往掩盖这一点,使人们忽略劳动者的低收益率,忽略土地、资源与环境的成本。相反,发达国家投资国却因为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在境外,其收益未计入本国国内生产总值,使人们低估其实际财富的更快增长,即使跨国公司利润再投资或一时未汇回也是如此,事实上增强了其未来财富获得的能力。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统计进行的国际比较,严重扭曲了两类国家国民的实际富裕水平:要素净流出国被低估,要素净流入国被高估。

4.国家竞争力的主要标志变化

在一般经济分析中,一国的出口规模、出口产品结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贸易顺差规模等常常被作为一国国际竞争力的标志。但是,由于要素流动,与出口相关的这些指标已经不再是国家竞争力的准确体现,甚至还可能给出错误的信号。在国际价值链分工条件下,最终产品生产国往往处于分工的低端,但却是该产品的出口国,并因为其加工成本低而以其优势显示出竞争力。同时,传统产业大量向劳动力、资源与环境成本更低的新兴经济体流动,迅速提高了这些国家的出口规模,其成本优势也转化为竞争力。
然而,价值链分工中处于高端的发达国家才是核心技术与品牌的拥有者,是产品价值构成的主体。依靠低劳动力成本参与国际价值链分工的国家不论生产什么高级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实际上都只是间接地在出口劳动力。在新兴产业崛起和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传统产品出口国在国际分工中仍然处于被主导地位。当国内生产总值和贸易规模等被视作国际竞争力的标志时,要素净流入国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竞争力被夸大了。新兴经济体真正的竞争力仍限于劳动力、资源与环境成本,这些低成本构成了要素流入的引力,然而其低收益与负外部性却是被忽略的。相反,发达国家的出口竞争力虽然因产业转移而表面上下降,事实上高级要素却仍然是其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并不断地创造着更高的收益。

5.国家核心能力的内容变化

主要国际组织如世界经济论坛和洛桑管理学院在国家竞争力排名的分析中,广泛涉及了经济规模、基础设施、市场制度与企业管理等多方面因素作为国家竞争优势或核心能力,是科学合理的和全面的。然而从当代全球化经济的发展特征看,生产要素流入是开放全球化经济学:逻辑起点、理论主题与实践作用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成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的关键在于推动要素的大量流入。因此要素的集聚能力成为全球化经济中国家的一种核心能力。正是这一能力,使这些国家弥补了高级生产要素短缺的发展瓶颈,实现了各种稀缺要素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发展条件。
论文导读:
 构成这种要素集聚能力的是国内体制的优化、市场机制的形成、政府服务的效率、低端非流动性要素的低价以及产业配套能力等“经济要素”的构建,同时还包括开放战略的规划实施、对外资外贸的政策激励、市场准入的不断扩大以及符合国际标准的市场规范的实行等“全球化经济要素”的构建。要素集聚能力在当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得到普遍的承认。然而,发达国家在全球化经济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在于其拥有另一种核心能力,即高级生产要素的生长发育机制。发达的市场机制、成熟的企业制度、雄厚的技术基础和庞大的人才队伍,使技术、专利、品牌和管理等各种高级生产要素不断自我生长,并在国际要素合作中得到更高的收益。

6.经济增长的成因变化

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是经济规模扩大即增长的路径之一。全球化经济的特点是,要素流动增加了整个世界经济中生产要素的投入总量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这一增长是通过多种机制形成的。首先,高级要素的流入将发展中国家东道国土地和劳动力等闲置生产要素纳入生产过程,或使原来低效使用的这些要素得以更高效的使用,推动了增长。其次,技术、管理等高级生产要素从发达国家流出并不会绝对减少这些国家的使用,而货币资本在这些国家本来又是充裕的而在发展中国家才是稀缺的,所以要素流动必定使世界要素投入总量增加,从而推动增长。再次,大规模的要素流入使东道国在参与国际分工中出现生产集聚,形成企业规模经济和产业规模经济,加上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国际市场网络的作用,导致国际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最后,来自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还可能通过技术溢出和学习效应等推动发展中国家东道国的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从而提高生产率。可见,正是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创造了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形成了全球化经济中特有的增长机制。

7.世界经济增长的格局变化

今天,世界经济面对全球化经济学:逻辑起点、理论主题与实践作用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的一个严峻理由就是不平衡。不平衡集中表现在贸易的不平衡,即新兴经济体出口贸易的顺差和发达国家的逆差。贸易不平衡是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变化的结果。不平衡形成的根本理由并非新兴经济体更快速的增长或国际竞争力更快速的提高,而是以生产要素国际流动为基础的国际产业转移。由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寻求更低的生产成本,通过直接投资将大量传统产业转移到新兴经济体,或通过价值链分工将产品最终组装等低端环节转移到新兴经济体,致使新兴经济体开始承担起世界传统产业生产者的职能。而发达国家不仅需要进口和消费这些产品,又没有发展起足够多的新出口产业,于是贸易不平衡就形成了。
今天世界经济中的贸易不平衡,不是一个短期的现象或个别国家国际竞争力变化的结果,而是全球化生产要素国际流动从而产业转移的结果。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变化的作用是双重的,不仅包括两类国家经济增长率的差异,而且包括各自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变化,这是世界经济的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正因为这样,减少和消除这种不平衡不可能依靠汇率调整,因为汇率一旦消除了贸易不平衡,也就消除了产业转移的基础。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世界经济再平衡的实现需要发达国家发展起一批新兴产业,而新兴经济体也将通过对技术、装备的进口和对外投资平衡国际收支。短期内各国的政策协调将缓解不平衡的矛盾,而从长期看,再平衡的过程或将是世界经济的再一次历史性进步。
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具有根本性的,提出了各种经济学理论难以解释的理由,需要现有理论的全面创新给予回答,这就是全球化经济学的学科对象。
中国与新兴经济体崛起的道路
和全球化经济学的实践作用
发展经济学比较的不同发展道路的利弊,包括注重贸易的外向型战略。但是,当代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的崛起过程却远远超越了传统发展经济学的视野,突破了发展经济学的规律。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机遇是新兴经济体崛起的战略内涵,而其成功也为全球化经济学的实践作用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新兴经济体的崛起。通过贸易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经济增长与发展是发展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但是新兴经济体所走的不完全是这一道路。新兴经济体崛起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其选择了开放型发展战略。这种开放战略包括贸易开放,引入竞争推动发展,但更重要的是引进外资,接受国际产业转移,在此基础上拉动经济增长与发展,发展了对外贸易。新兴经济体所选择的不只是传统作用上发挥本国比较优势的贸易发展战略,而是在引进外资基础上构建新的比较优势发展外贸的战略,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比在本国经济结构基础上发挥比较优势对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尽管要素流入下外贸的发展仍然符合比较优势原理。除了经济全球化的宏观历史背景外,新兴经济体能够成功选择新的发展道路的客观理由在于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特征——不同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差异决定了国际投资的方向:资本、技术、品牌、管理等易流动要素向土地、低级劳动力等不易流动要素的国家流动。生产要素自然属性决定的流向特征是新兴经济体战略选择的基础,也是新兴经济体在全球化条件下更快发展的条件与理由。
在要素流动机制上,中国的特点在于国内发展导向型体制对国际要素流入构成了强大的引力。由于战略的清晰和体制上的优越性,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发展的积极性,中国鼓励外资流入的开放总战略,在各级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强大职能下成为吸收外资的巨大引力。进而外贸又在外资发展中得到有力推动,使中国深度纳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之中。
回顾30多年的发展道路可以肯定地说,中国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机遇,其具体内容就在于抓住了生产要素国际流动大发展的世界经济历史性变化的机遇。正是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形成了产业的国际转移和价值链的国际分工,构造了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拉动了整个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推动生产要素流入的关键,是构造了开放政策下的全面系统的操作措施,这一切构成了与生产要素相对应的全球化经济要素。中国不断创造适合于跨国公司经营发展的环境,包括更好的基础设施、政府服务、产业配套和国内市论文导读:
场等,这一切又构成了与生产要素相对应的经济要素。无疑,中国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成功崛起的一个发展中国家,其发展路径也典型而全面地展现了全球化经济的运转特征,以及一个融入全球化进程实现国家发展的道路。
中国的发展道路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体现了五个重要特点:第一,中国是抓住全球化发展机遇最早的大国。跨国投资大发展是上世纪70年代后的事,中国于1979年走上了改革开放道路,当时世界上有代表性的发展榜样是亚洲“四小龙”,其走的是出口导向型的发展道路,还不完全是要素引进式的道路。第二,中国采用的是以国内改革适应对外开放的总战略,以开放倒逼改革推进了国内的体制转型。从搞经济特区到加入世贸组织,以外部动力加快了国内的市场化。第三,中国的发展成为全球化加速与稳定的新动力。改革开放后中国迅速成为国际贸易投资的大国,入世使这一组织更加完整,全球化向前推进;高增长和内需战略使中国成为抵御全球金融危机和稳定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力量。第四,中国为全球共赢及时作出战略调整。当高出口能力与资源高需求对其他国家形成竞争压力时,中国及时作出科学发展的战略调整,提出实现包容性发展的新战略和互利共赢的新发展理念。第五,在全球化中崛起的中国又成为全球化体制建设的重要力量。当全球经济协调,应对气候变暖和防范金融风险等一系列全球性理由摆到世人面前时,中国明确提出并积极参与了全球经济治理,逐步成为全球化制度建设的重要力量。这些表明,中国的发展道路是认识全球化时代前提下发展道路的创新,创造了利用全球化实现发展的成功范例。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分析策略,深刻启迪着发展政策选择的原理,并启迪着发展战略的推进方向。在以要素引进启动发展的战略推进到一定阶段时,要素流动理论也启迪着中国战略转型升级的关键。
一方面要从为激励要素流入制造政策引致性扭曲向消除扭曲转型。面对国际直接投资大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在发展战略中进行政策激励成为扩大要素流入的核心。对于一个非市场化的经济体制而言,激励外资的各种政策措施既推动了要素的流入,也具有瓦解旧体制、推动市场经济形成的作用。营造适合于外资企业的发展环境也就营造了市场,引进外资企业也就引进了竞争。但是,要素流入激励政策是通过制造政策引致性扭曲来达到上述效应的,随着发展进入一定的阶段,必定要求发展政策实现适时转型。对于一个市场机制逐步形成的经济体而言,国内企业逐步成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已经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实行各种政策激励则会导致要素的政策引致性扭曲。偏向外资的政策激励抑制了国内资本投资,压低了国内劳动力,增加了政府公共支出或减少了财政收入。在开放发展的高级阶段上应转变片面对流入要素的激励,消除政策引致性扭曲,实行对国内外资本等种类要素公平的发展政策,通过消除要素扭曲实现更有效的发展。
另一方面要从要素引进向要素培育转型。新兴经济体依靠经济全球化获得了卓有成效的发展,但是其发展中依靠低级要素的低收益规律也同样不可否认。因此,培育高级要素必定成为发展更高阶段上的核心目标。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在新兴经济体中并不存在着完善成熟的高级要素成长机制,因此要素培育成为发展战略与政策的新的核心,要素培育能力成为继要素集聚能力之后的一个更重要的国家核心能力。一个国家只有真正拥有了大量高级要素,才能在这个“要素合作型国际专业化”的全球化经济中居于主导和有利地位。技术、产品、管理与经营方式广泛作用上的自主创新,尤其是优秀人才的培养就是高级要素培育的内容。这也证明了发展战略核心与全球化时代特征之间的紧密联系。要素培育和国内更完善市场机制的形成,也将极大地有利于消除前一发展阶段上,为激励高级要素流入而形成的政策引致性扭曲,公平的要素政策将为经济发展创造更高的效益。新兴经济体应有效利用在前一发展阶段上积累起来的货币财富,加快本国高级要素的培育,加快技术的自主创新,并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各种高级要素,特别是购买技术,通过二次创新和集成创新,形成本国的技术进步。新兴经济体对外投资的战略重点是:要以获得稀缺要素为重点目标,通过投资获得技术和全球销售网络并对国内溢出,从而实现在高端水平上的国际要素合作。
世界经济学科体系的演变
与全球化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一门学科独立存在的理由在于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与差异性。全球化经济学以其把世界作为一个经济大系统的研究,既区别于国际经济学对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研究,又区别于世界经济学对世界市场或各国经济总和的研究。然而,全球化经济学的对象又正是国际经济学与世界经济学对象历史发展的结果。世界经济理论及其学科体系的发展是随着世界经济自身的发展而发展的。比较与全球化经济学最直接相关的国际经济学与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主题、基础理论与分析框架,可以明显地发现建立全球化经济学的必要性及其理论与实践作用。
由西方经济学家创立的国际经济学是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理论和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理论的综合。这一学科全面系统分析了当代国际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原理。研读各种代表性的国际经济学教材可以发现,国际经济学理论基本上是随着国际经济现象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学科经典思想与诸多独立理论的综合,集中于对各种国际经济现象的原理分析。对国际经济学发展的回顾还可以发现,这一学科体现了人们对国际经济关系发展在认识上的不断创新。
国际经济学一般从比较优势论出发。比较优势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起点、思想经典,是国际贸易发生最初理由的科学解释,是工业化以后国际贸易发展需要的产物。一方面,劳动价值论在国际经济分析中得到深刻的运用,另一方面,“比较的比较”这一科学发现和严密逻辑被视作经济学思想史上最精美的成果,这一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任何一种贸易现象。要素禀赋论把劳动单要素理论推进到多要素理论,是国际贸易现象广泛发展,贸易产品要素结构差异日益显著的结果。随着欧洲以外更多国家参与国际贸易,国家间在资本、资源和劳动力等要素差异上日益明显,以产品的要素结构差异说明贸易比在理论上更抽象的劳动力单要素论更反映现实,也更能启迪国家的贸易发展战略。当工业化国家之间贸易大量发展以后,用论文导读:
要素禀赋论又不能予以有效解释时,产业内贸易理论应运而生,再次证明理论产生于现实的发展,同时又不推翻原有的理论。
此后形成的产品内贸易理论、公司内贸易理论,事实上是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结果。然而由于国际经济学是沿着贸易理论而发展的,所以被作为贸易现象和贸易理论的进步来反映。进而,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原理也被纳入国际经济学体系之中,反映了前半个世纪来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现实。
在国际金融方面,国际经济学最初关注的是汇率理论。在金本位制下,汇率理论最初揭示的是黄金输送点原理。在金本位制崩溃以后,购买力平价理论成为经典理论。由于贸易与投资关系发展,国际收支理论必定是国际经济学的主题。此后当代国际货币体系的形成理由、运转机制及其发展变化成为汇率理论的主题,其不断反映着这一体系的发展进程。从美元的国际地位的变化,到欧元的形成发展,国际经济学追踪着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其间产生了大量经典理论。
在国际经济制度方面,国际经济学根据经济一体化进程分析其形成理由与运转机制,包括欧洲经济一体化、全球自由贸易体制的发展与各种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在国家经济职能增强以后,对外经济政策理论也是国际经济学的一大主题。
国际经济学的学科发展进程充分体现了学科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其不全球化经济学:逻辑起点、理论主题与实践作用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断吸收着理论的最新成果。但是,诸多国际经济学家对经济全球化后的当由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理论新思想,一旦这些理论成果综合成为新学科体系以后,现有的国际经济学因其对象成为历史,就整体而言将成为一门思想史和学术史学科,但其中反映当代最新现象的理论将成为全球化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全球化经济学:逻辑起点、理论主题与实践作用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