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协同创新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产学研能力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147 浏览:145634
论文导读:忘了高校的基本功能。高校建立四种类型的协同创新中心的过程中,需要科研后备力量的参与。协同创新不只是教师或科研人员的研究,还有许多学生参与其中,有时候甚至是其中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协同创新也是培养人才的新思路、新途径。通过让学生参与协同创新,能让学生接触到学科前沿,具有跨学科视野,深思学科社会应用。如暨南大
【摘 要】以协同创新为指导思想,提升高校产学研能力,应明确高校产学研的定位和目标,并挖掘哲学社会科学产学研的潜力。
【关键词】协同创新 产学研能力 定位 目标
0450-9889(2014)12C-0016-02
“2011计划”重在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重在推动高校内部以及与外部创新力量之间创新要素的融合发展,建立协同创新模式。这对提升高校产学研能力有着指导性作用,主要表现在明确高校产学研的定位、明确产学研的目标、挖掘哲学社会科学产学研的潜力。

一、以协同创新明确高校产学研的定位

“2011计划”明确了创新模式的发展主体、发展学科、发展目标。协同创新的四种类型: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其合作发展主体分别是高校与高校或研究所、高校与高校或政府部门或行业产业、高校与大型骨干企业、地方政府主导下的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其目标分别是发展世界一流的自然科学、提升国家软实力与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支撑我国行业产业发展、推动区域创新发展。
可以发现协同创新除了注重推动高校内部,还推动高校外部创新力量之间创新要素的融合发展。如2011年10月19日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十一所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北京组建成全国规模最大、合作最全方位的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希望集合不同类型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示范性集成应用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协同创新。
而协同创新对于高校产学研的指导首先是明确其定位。高校产学研实际上是侧重于协同创新的后三种类型,合作发展主体是高校与高校或政府部门或行业产业、高校与大型骨干企业、地方政府主导下的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这一定位对建构高校产学研战略体系至关重要。其中与当下高校产学研最具创新性的是由地方政府主导的方式。
当下高校产学研的主体模式是在高校建立产学研办公室、技术推广部门为主,重点在于高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扶持发展具有应用作用的学科或技术。这是效仿欧美流行的斯坦福大学1970年首次设立的“技术许可办公室”OTL模式,但是由于中国高校体制与欧美高校的区别,效果并不理想。参与编写教育部《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报告(2010)》的编写的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黄贤涛老师,在2011年8月提供了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高校共提交79332件专利申请,获得的专利授权量为43153件,但是专利平均寿命只有3年多,专利转化率也普遍低于5%。这就说明过分依靠高校寻求市场导向,指导高校产学研发展方向是不够的。协同创新大力提倡与鼓励以地方政府为主导,推动省内外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就显得尤为迫切。
协同创新尤其提出:“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通过推动省内外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成为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
协同创新规定了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要建立地方投入和支持的长效机制,明确地方政府的长期责任,保证其长期持续发展,避开其受到地方政府内部因素影响。不仅如此,协同创新还从国家层面给予引导、支持与奖励:“在此基础上,经评审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可给予相关政策倾斜和引导性、奖励性的资金支持。”

二、以协同创新明确产学研的目标

2006年2月国家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提出:“高校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

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理由、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

而“2011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加快高校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可以说“2011计划”是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思路的继承与发展,都是突出产学研模式下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三个主要目标。以协同创新建构高校产学研战略体系要同时兼顾三者,不能过分侧重任何一个目标而忽略其余两个目标。
人才培养是高校最重要的目标与最根本的办学宗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其地位。如果高校违背了这一办学宗旨,就是遗忘了高校的基本功能。高校建立四种类型的协同创新中心的过程中,需要科研后备力量的参与。协同创新不只是教师或科研人员的研究,还有许多学生参与其中,有时候甚至是其中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协同创新也是培养人才的新思路、新途径。通过让学生参与协同创新,能让学生接触到学科前沿,具有跨学科视野,深思学科社会应用。如暨南大学自2012年开始试行多学科“协同创新”博士培养计划,有以跨学科项目研究为载体,采用多学科导师“自愿联合”和有组织“招贤”相结合的“一生多师”模式;也有以不同学科博士生联合,共同选择跨学科的理由作为研究方向,组建多学科导师小组共同指导,集体攻关。这正是协同创新跨学科培养人才的有益尝试。
科技创新是高校知识产学研战略体系的核心,其技术、创新是高校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关键。科技创新是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只有不断地实行科技创新,才能培养合格与创新人才,以创新科技解决现实经济中各种理由,使我国科技水平迅猛发展。而协同创新确定了科技创新包括了自然科学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哲学社会科学传承与世界传播、工程技术学科的行业产业核心共性技术的研发与转移、高校服务地方支柱产业的创新,是更全面深刻地指明了高校产学研科技创新的目标。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xfzxlw/lw48085.html上一论文:试述关系哲学视野下的教育行政管理范式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