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东北秧歌与胶州秧歌艺术风格比较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152 浏览:20122
论文导读:、东北秧歌舞蹈动态形成的理由,传承民族文化,丰富现代艺术。关键词:东北秧歌;胶州秧歌;对比:1002-2139(2014)-02-0-02引言秧歌是我国传统民族舞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中国人民的劳动生活中,集中体现出了我国传统民族舞蹈的艺术规律和审美风格。在我国56个民族中,汉族占绝大部分,约有90%,汉族分布
摘 要:本文通过对于东北东北秧歌与胶州秧歌艺术风格的比较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秧歌和胶州秧歌艺术风格的对比研究,分析其差异性找出影响两种舞种产生的多种因素,为中国民族民间舞现行的创作与教学服务,具有一定的现实作用和理论作用,特别是全球文化发展多元化的今天,对于民族舞蹈艺术的深入研究,不但有利于这项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为这项艺术在多元化的竞争中打下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
首先阐明研究的是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作用、研究的内容、策略以及思路。然后对以往学者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找到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础;对东北秧歌与胶州秧歌的历史变迁进行分析,明确了二者发展历史和地域环境的差别,即二者出现差别的渊源,同时对东北秧歌与胶州秧歌的内容进行了对比研究,对两者存在差异的理由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有利于文化的保护和民族舞蹈教学的实践。多层面的、多个角度的对东北秧歌、胶州秧歌,进行了分类比较,通过分类的比较理清胶州秧歌、东北秧歌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明确胶州秧歌、东北秧歌的舞蹈动态,以及胶州秧歌、东北秧歌舞蹈动态形成的理由,传承民族文化,丰富现代艺术。
关键词:东北秧歌; 胶州秧歌 ;对比
[]: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2-0-02
引言
秧歌是我国传统民族舞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中国人民的劳动生活中,集中体现出了我国传统民族舞蹈的艺术规律和审美风格。在我国56个民族中,汉族占绝大部分,约有90%,汉族分布地域广阔,全国各地都有汉族的身影。正所谓百里不同天,十里不同俗,各个地区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风俗习惯,形成了各个地区各具特色的舞蹈艺术形式,即使同是秧歌,也因为地域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各地秧歌内容不同,名称有异,但特点相似,都是从秧歌派生出来的舞蹈形式,同属秧歌类型。汉族的秧歌在劳动人民生活中产生繁衍的过程中,是抒发劳动人民心中最朴实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人们以肢体语言为主进行主题的表达,反映着人们的文化和精神生活。秧歌对汉族其他舞蹈也存在广泛的影响,对秧歌进行研究的同时,更能引起我们对我国汉族传统民间舞蹈的重视,更好的将其传承与发展下去。
东北秧歌和胶州秧歌发力方式和节奏型的不同,使其身体训练上形成互补。胶州秧歌多以慢节奏型民间舞蹈为主,节奏和发力相对东北秧歌较慢。而东北秧歌多以快节奏型舞蹈为主,节奏和发力较快,既可以训练学生脚下的制约能力,也可以训练学生脚下的爆发力。同时,两种秧歌还在舞蹈表现的情绪上形成互补,胶州秧歌来源于汉族传统女子内心的束缚和沉稳,情绪深沉略带忧伤,表现出女性特有的柔美细腻,节奏舒缓、动作流畅。东北秧歌脚下小步快速地走或跑,上身有节奏的动表现的人物情绪喜气洋洋、俏皮逗趣,节奏欢快跳跃,动作中贯穿着俏劲和艮劲,充分表现出东北地区的人们耿直、泼辣的性格特点。东北秧歌和胶州秧歌在道具使用上存在不同。扇子是胶州秧歌的主要道具,通过推扇、扣扇等技巧的练习和使用,可以让学生的手部技巧得到很好的训练。而东北秧歌中,将手绢作为主要的道具,通过片花、换花等十多种技巧,也可以训练学生手腕的灵活性。
之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对于不同地域秧歌的特色研究,而缺乏对于不同地方秧歌的对比研究。本文通过对于东北秧歌和胶州秧歌的对比研究,分析其差异性找出影响两种舞种产生的多种因素,为我国民族民间舞现行的创作与教学服务,具有一定的现实作用和较高的学术价值,并能引起人们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民间舞蹈的重视、传承和发展。
第一节 音乐的比较

一、东北秧歌的音乐特点

东北秧歌的音乐旋律迂回曲折、跌宕起伏,既有俏皮、欢快、风趣、优美抒情的特点,又有明显的火爆、热烈的特点。
东北秧歌的节拍节奏。东北秧歌的传统乐曲多为2/4拍,亦有4/4拍或1/4拍(流水板)。东北秧歌节拍重音有时出现在小节中间或最后一拍,东北秧歌节拍重音不一定在每小节的第一拍。东北秧歌特点之一是大量运用附点音符,节奏富有变化。特别是在东北秧歌中速或慢速的乐曲中,东北秧歌这样的音乐与东北秧歌舞蹈“出脚快、落脚稳、膝盖带艮劲”的韵律特点是对应的。

二、胶州秧歌的音乐特点

通常来说,胶州秧歌的伴奏中,用到次数最多的是秧歌体和小调体两种形式。这和胶州秧歌的表演程式是有着密切联系的,胶州秧歌一个作品,一般只表达一个时间、一个场景和一种情感,如果后面一段的表达的内容和前面一段表达的内容,有着较大的差距时,一般都要加上一段歌词,进行过渡。胶州秧歌乐曲结构一般类似于一部曲式的形式,较为短小,以一个乐段贯穿。胶州秧歌乐句的划分与胶州秧歌歌词的语句和语气联系较为密切,更像是一种朗诵的音乐,很多乐句的结尾,都在歌词的停顿换气处,这种叙事性特征也体现了胶州秧歌和劳动人民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节 娱乐性比较

一、东北秧歌的娱乐性

一般来说,东北秧歌的娱乐性强而商业性弱。东北秧歌更多是大众娱乐而不是商业表演。
秧歌多是由群众自发进行,是农民自发组织的乡土艺术,是流行于我国北方的群众性集体舞蹈,当然东北地区人们开展得更为广泛,东北人亲切地称其为“东北大秧歌”。 从一个“大”字,可以看出东北群众对其的喜爱之情,东北大秧歌,看似简单无常,但韵味十足,充分体现出东北秧歌的文化风格和地域特色,并与东北人民的生活和风俗息息相关。可见东北秧歌为群众喜闻乐见,在民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东北秧歌参与者毫无功利之心,只是在节庆时段欢庆一番,普遍注重集体荣誉。东北秧歌参与者都是本村村民,东北秧歌节庆展演是以每一村落为单位,东北秧歌参与者并非半职业人士。

二、胶州秧歌的娱乐性

胶州秧歌的商业强而娱乐性弱。胶州秧歌更多是半商业表演而不是大众参与的娱乐。胶州秧歌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秧歌表演并不建全是农民们的自娱自乐,甚至还是很多人得以养家糊口的手艺。而这种半职业化给秧歌发展带来的益处则是,演员们要背负者一定的压力进行的表演,只有受到论文导读:一种浓烈的柔美流畅感,婀娜多姿的舞蹈体态使其风韵独特,在汉族秧歌中具有妩媚别致的艺术感染力。第四节舞蹈风格的比较一、东北秧歌的舞蹈风格东北秧歌中的动作“扭”,以腰为轴,讲究秧歌扭在“腰眼”上。东北秧歌表演时,腰是动作的出发点。一般情况下,东北秧歌一拍扭一次,通过扭动清晰地呈现出表演者在舞蹈扭动
了观众的认可,才能够获得收益,所以对于秧歌的发展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的。但是随着表演难度加大,缺乏专业训练的农民自发表演的难度较大。过去那种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也渐渐不能在适应现实的需要,多种因素综合起来,造成了胶州秧歌普及率有限。第三节 身体语言的差异

一、东北秧歌的身体语言

东北秧歌在动作方面具备了相当浓郁的地方特色。白山黑水养成了东北人天真乐观、热情火辣、粗犷豪爽的性格,从多个方面不同程度表达了东北的人格特征。节日庆典中的东北秧歌表演,表演者肢体语言和表情宣泄着肆无忌惮的情绪、表达着狂欢的。东北秧歌一惊一乍的独特动律,在舞蹈动作和表情中表现得非常显著。其讲求表演动作的整体效果,全面而有层次感,并非常具有表现力。东北秧歌讲求肢体的各个关节要“活”,表演者要“舞”出气氛来。头、肩、手、腕、肘、臂、胸、腰、胯、膝都是表演的重要因素,每一个关节都要活跃舞蹈起来,烘托现场气氛。舞者的忘情表演,包括头、肩、手、腕、肘、臂、胸、腰、胯、膝在内的整个体态异常婉转灵活。东北秧歌表演时,在整体动作中要略有前倾,身体不是完全平衡的,这样的体态在垂直轴上有所偏离而呈现动感,通过这种独特的垂直前倾动势,烘托出东北人那种急躁、易冲动的“虎实”劲儿。

二、胶州秧歌的身体语言

胶州秧歌的身体动作充分地展现出女性柔美、温婉、脱俗的一面,与东北秧歌形成了较大反差。“三弯九动十八态”的动律使胶州秧歌既具有曲线美“三道弯”的外在形态,又刻画出柔美细腻的人物内在心态。 在我国少数民族舞中,“三道弯”的体态不乏少见,但胶州秧歌的“三道弯”,所呈现的是人体在舞蹈过程中,有胸、胯、膝三个部位所形成的。胶州秧歌通过颈、胸、腰、肩、臂、手、胯、膝、脚九个部位,在同拍节奏中能变换不同的体态,从而形成胶州秧歌十八种上下左右不同的优美姿态。胶州秧歌的身体语言有着一种浓烈的柔美流畅感,婀娜多姿的舞蹈体态使其风韵独特,在汉族秧歌中具有妩媚别致的艺术感染力。
第四节 舞蹈风格的比较

一、东北秧歌的舞蹈风格

东北秧歌中的动作“扭”,以腰为轴,讲究秧歌扭在“腰眼”上。东北秧歌表演时,腰是动作的出发点。一般情况下,东北秧歌一拍扭一次,通过扭动清晰地呈现出表演者在舞蹈扭动中的曲线美。东北秧歌表演重视动作上的对称,摆右臂时,必出左脚,摆左臂时,必出右脚,不能出现顺拐的动作。从而形成出脚急、收脚稳的鲜明动感特点,动作感染力强。东北秧歌讲究“浪、美、艮、俏”,这是最突出的风格特色。

二、胶州秧歌的舞蹈风格

胶州秧歌和东北秧歌有一定的共性,胶州秧歌和东北秧歌在表演时,都是正步部位站立、收下巴、微含胸、立腰。这样的基本形态和动作,体现了汉族女子含蓄内敛的气质。“三道弯”是胶州秧歌中的较为常见的体态特征,这种以腰部为轴心的额体态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扭动腰部,因此也被称为“扭断腰”。胶州秧歌的基本动作让胶州秧歌充满韵味,表演者身体通过这些基本动作自然就形成了像杨柳一样左右扭动的动律。胶州秧歌展现给人们的是肢体渐渐伸展,给人带来一种神韵丰厚饱满之感。
在两者的艺术风格上,通过舞蹈动作表现的传达,从而产生了表演上的差异与不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域孕育一种人文文化。东北秧歌诞生在东三省这块土地上,它表演风格的呈现是长期以来北方劳动人民经过不断的积累而产生的审美角度,在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逐渐去其糟粕,留其精华的发展。同时在表演上东北秧东北秧歌与胶州秧歌艺术风格的比较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歌还吸收了很多姊妹艺术的精华,让其有特点的表演风格为我所用。东北秧歌在不断的演绎过程中舞蹈风格在一点点的确定和稳定下来,诙谐的舞蹈表演风格在各个时期的东北秧歌表演中都有体现,早期的高跷秧歌,后发展的二人转,到现在的地方秧歌中,我们无处不见东北秧歌那种这一地区人民本性中的豪放和幽默的本质性格。舞蹈风格的表现带有东北人民的幽默、稳重、俏皮、泼辣,将地域人们性格中刚柔并济,开朗幽默的人物性格呈现。而对胶州秧歌的观赏上,我们马上就可以看出与东北秧歌的区别。胶州秧歌更内敛,它的动作都是由含到开,由内到外,本文中前面也做一分析了。当中的“拧、抻、韧”已经将胶州秧歌所有的风格特点蕴含于其中。给人以扭捏、含蓄的表演外形,更能呈现出女孩性格细腻的一面。任何一个舞蹈风格都是有其动律动作所带动出来的,胶州秧歌的动律动作就是一个极好的生理与心理表演的结合呈现。两者的舞蹈风格更直白的表达为东北秧歌更外放,胶州秧歌更内敛;东北秧歌雅俗共赏,胶州秧歌婀娜多姿。两个有共通却各不相同,各有其中滋味。
以往学者对于秧歌的研究,多集中于对于不同地域秧歌的特色研究,而缺乏对于不同地方秧歌的对比研究。本文进行了多角度的充分比较,目的就是从多个方面,对两种秧歌的艺术特征进行梳理,总结出他们在舞蹈文化、舞蹈形态和舞蹈审美等方面的不同,并且分析出产生这种不同的理由。为我国民族民间舞现行的创作与教学服务,具有一定的现实作用和较高的学术价值,并能引起人们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民间舞蹈的重视、传承和发展。
希望本文的粗浅研究,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对两种秧歌艺术的重视和喜爱,愿意投身于两种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中来,从而有利于文化的保护和民族舞蹈教学的实践。传承民族文化,丰富现代艺术。
参考文献:
[1]董晓萍. 田野民俗志[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杜亚雄. 民族音乐学概论[M].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版
[3]胡晶莹. 秧歌[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第1版
[4]胡小满. 中国民间音乐[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版
[5]金秋. 中国音乐文化与舞蹈[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6]李玉珍. 二人转音乐概论[M].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1版
[7]廖奔. 中国戏曲发展简史[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版
[8]罗雄岩. 中国民族论文导读:近现代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第1版王凯.扭秧歌.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第1版王美.健身秧歌.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第2版王兆一.二人转史论.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版赵东玉.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版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音乐文
舞蹈文化[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第3版
[9]史健. 扭秧歌[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第1版
[10]孙玫. 中国戏曲跨文化研究[M]. 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版
[11]汪毓和.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第1版
[12]王凯. 扭秧歌[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第1版
[13]王美. 健身秧歌[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第2版
[14]王兆

一、 二人转史论[M]. 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版

[15]赵东玉. 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版
[16]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音乐文化[M]. 北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第2版
[17]赵义清. 谈东北大秧歌及其编排的推陈出新[J]. 剧作家,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