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论借鉴传播学理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途径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691 浏览:14901
论文导读:
摘要:传播技术的发展造就了今天的信息时代,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新环境。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传播活动的范畴,体现了适应时代特征和尊重科学传播规律的精神, 本文试图运用传播学的理论来分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途径,希望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作出有益的探讨。关键词:传播学 受众 把关人 议程设置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剖析思想政治教育受众的特殊性

受众是指各种不同类型的传播活动中的信息接受者。受众研究使人们意识到,传播效果的好坏并非完全是由媒介和传播者所决定的,在更大程度上是由受众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受众除了具有一般受众的广泛性、多样性的特征之外,还具有一些特殊的特征,主要表现以下几点:首先,受众对传播的信息往往不易抱有主动的接受态度和热情的关注心态。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在内容上所特有的教育性和严肃性,相对于一般知识、娱乐等传播来说,不易引起受众的兴趣和关注。其次,受众的思想形成具有反复易变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制观、道德观等方面,这些系统观念形成的规律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效果不可能一赋而就,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众很容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干扰,导致思想时常出现反复性的变化。再次,受众受固有观念的影响更大,选择性接受更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信息内容具有更强的理论性和教育性,更趋向于加固或转变受众头脑中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理想信念、道德修养等深层次的理由。受众对这类传播内容往往会感到自由度较窄、压抑感较强,因此在选择和接受这类信念时,他们往往不会自觉地产生积极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而是表现为选择上的谨慎,特别是对那些与固有观念相反或不一致的信息,反应更是消极怠慢。

二、借鉴“受众理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是最先开始对接受理由进行研究的。传播学关于大众传播对受众影响和作用的认识经历了“靶子论”、“个性差异论”、“社会类别论”、“社会关系论”、“文化规划论”等几个阶段,在这些理论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强调受众的主体地位、个性差异和受众能动性等理由,而目前这些理由却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的。

(一)重视受众的主体地位

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往往比较强调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而把受众置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没有足够重视受众的接受主体地位,以致出现单项灌输接受效果不好的现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和教育内容的选择、接收具有自主性和选择性。并且通过主动地“内化”表现出来,没有这种接受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必须重视受众接受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根据受众的特点和接受规律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把握受众的需求

需求是个体和社会所必要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有所缺乏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在状态,是主体积极性之源泉。人的行为就是满足需求的活动。受众选择传播形式与传播内容的行为同样如此,受需求所驱动。受众正因其存有某种方面的需求,为使自身的此种需求得以满足,才会依据此需求做出相应的选择行为。
由于当前竞争的社会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受众具有明显的现实性。他们对与个人发展实际、与自己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有更多的注意,对此,“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人们生活相融合,准确把握受众需求的变化,采取“结合性”的工作策略,让其感受到自己所讲的东西真正是为其考虑,对其有利的,这样才能使其愉快地接受。”1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和解决受众的实际理由结合起来。才能使受众乐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关注受众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

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人们的思想活动科学的实施教育。而人们的思想活动规律又进一步受制于心理活动和个性差异的影响。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思想层面的教育,忽视了人的心理作用和由于人的个性差异而产生的思想的多层次性,大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量事实证明,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同人们的心里活动规律相一致时,才能取得成效。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把握受众的思想差异,认真研究不同社会群体存活、发展、需求的新变化,研究影响一个利益集团和社会群体思想形成的背景和因素,掌握群体心理发生的新变化。

三、借鉴“议程设置”理论,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即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议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也是一种特殊的传播过程,因而运用“议程设置”理论来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议题,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无疑是可能和可行的。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议题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议题建构是指运用大众媒介的议题设置功能,建构该议题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次级象征。次级象征是指与该议题有关的一系列属性。麦库姆斯认为,每个议题基本上都是由一系列的对象构成的,每一个对象也有一系列的属性。这些属性包括一些方面,而人们在深思议题时,深思的正是该议题的某些方面。”2当大众媒体突出报道某件事件或活动时,人们就会对其引起注意。处在关注焦点的事件或活动必须加以“构造”或给与一定范围的作用,从而使人们便于理解。如“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可以理解为中华民族几千年飞天梦想的实现,是中国科技实力的体现。当然也有国外媒体报道是中国向其他国家发出的一种暗示。同一事件,因为具有不同的次级象征,可以从不同性质的构造角度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议题的建构就是要通过大众媒介引导人们对议题的次级象征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产生符合社会期望的价值行为,达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作用。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xfxwlllw/lw46466.html上一论文:关于的论网络新闻传播和传统新闻传播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