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微”传播对佛教文化发展影响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754 浏览:156496
论文导读:
【摘 要】从微博、微信再到微电影、微电台,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微”传播得到了快速发展与积极利用。这同时也为中国当代佛教文化发展提供了崭新的传播方式和弘法途径,并使之呈现出与“微”传播相适应的一些新特性,但是,“微”传播的快节奏和高信息量也使得人们无暇细参佛教教义的深刻意蕴,在佛教文化发展中,“微”传播的作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微传播;微佛教;佛教文化;发展;影响

一、研究背景——传播步入“微时代”

从微博、微信再到微电影、微电台,近几年新媒体形态不断出现,这不仅转变着大众的消费体验,也转变着信息传播方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微博用户下降,使用率降低9.2个百分点,但是整体即时通信用户规模在移动端的推动下提升至5.32亿,较2012年底增长6440万,使用率高达86.2%,继续保持第一的地位。
微媒介铺天盖地的发展形势以及微用户的爆发式增长,无不显示着“微时代”的来临。“微时代”是以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微网站、微APP为传播途径,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1]。
“微”传播让信息的即时、快速传播成为可能。微博、微信等“微”媒介也已经成为佛法传播的有效方式。客观认知新媒介对佛教文化传播状况及其所产生的传播效果,能有效规范并推动其健康发展,有利于中国优秀文化精神的弘扬和社会民族的和谐。

二、“微时代”下的“微佛教”

在新兴传播媒介大放异彩的微时代,新型佛教文化传播方式也应运而生。大量佛教微博如雨后春笋。之后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在微信公众平台中开通了很多佛教文化传播的微信公众号。同时也有人针对手机用户开发了佛教APP应用软件:比如专门听佛经佛乐的“佛经梵音”,专门普及佛教知识的“佛—智者的世界”,有提供网络烧香拜佛、早晚课诵的“大行普贤菩萨”等诸如此类的佛教应用软件。佛教文化传播也形成了独特的“微佛教”现象。
微佛教的“微”,有两层意思:一、是指通过微博、微信、APP、结缘流通、公益讲座等社会化媒体传播方式,以佛教文化、佛教只是普及为己任,构建成佛教社会化传播平台,也是佛教信息化、生活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二、通过“微”型社会化媒体传播,将佛法逐步渗透到生活中,微佛教的LOGO,为莲花法器元素,寓意常转,将佛法渗透到生活中[2]。
在某种作用上,“微”媒介的沟通将极大地取代人们纸质作品阅读,甚至取代大量的佛教活动。通过网络进行的佛法传播会成为一个非常鲜明的佛教文化活动方式。“微”时代的佛教文化辉煌已经初露端倪。

三、佛教文化在“微”传播中形成的特性

在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的支持下,海量信息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和广度向全球范围的网民传播。有学者将未来信息传播方式概括为“六化”:传媒网络化、信息多媒体化、通讯移动化、服务个性化、管理现代化、技术趋同化。[3]很多与时俱进的佛教组织和信徒也充分认识到新媒介传播的便利和高效,有意识地自觉利用这些媒介传播教法,使得佛教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了自己新的特性。

(一)内容简练精悍且更新较快,以弘化教理为主。

更新迅速、及时是运用新媒体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相关佛教微博端口几乎时时都在更新、转载,而微信公众号则是在每天更新。佛教传播不同于一般的信息传播,对于传播媒介也有着自己的认知和定位。两千多年来,佛教传播传承一直重在教义。佛教经典浩如烟海,具有独特严谨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宇宙观认知体系,且以擅长治心著称,专以治疗众生心病、驱除烦恼痛苦为己任,其教理具有极强的认知、解惑、教化功能。微博、微信内容比较短,但是精炼的佛教思想更适合用“微”媒介传播。因为这些教义都如同孔子的语录一样,不长,但喻意深刻。佛教“微”传播对佛教文化发展的影响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传播保持着“重在教义”的特点,同时恒顺时代特点和受众心理,采取多种方式和组合积极发布信息展现自我。

(二)注重个体互动,提高受众对佛教文化的兴趣。

学诚法师、延参法师等各位佛教法师微博都具有强烈的互动交流色彩,法师的及时亲自答复也成为其微博吸引粉丝参与和浏览的一个重要理由。重视粉丝反馈,从每个个体的具体理由入手进行互动双向传播,再辅以佛教教义宣说的单向传播,既有相对静态严肃教义道理的思考,又有最新动态的寺院新闻信息、漫画轻博客的轻松,这些传播策略既提高了粉丝的亲切感与满足感,又推动了粉丝对于佛教及佛法的认知兴趣与认可程度,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佛教“微”传播渗透力强,提高并发挥了新媒体的教育功能。

“微博传播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对网民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长期的思想道德(包括是非观、价值观等)形成和心灵渗透。如果微博使用者能够将社会公众的思想道德素养渗透于日常的微博中,对网民的日常行为发生影响”。在学诚法师微博中,传播者和受众都显示了较强理性的特点,同时也反映出了传播者对于受众影响力不仅涉及态度影响,更有人生观、价值观?的认知与指导,能为其思想观念中提供“有效的、可以学习的、大量行为和理由的解决办法”,有效提高和发挥了新媒体的教育功能,熏染默化,润物无声,体现了一种平和的“柔性效果”,使消极抑郁渴求的心理得到了有效释放、抚慰、引导与满足,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四、“微”传播时代给佛教文化发展带来的局限与深思

得益于微传播的高速化、广泛化和丰富化,佛教在现代社会的传播态势越来越广泛、越来越立体,人们可以很方便地获取佛教教义、佛教动态和佛教信息等等。“微”传播方式已经成为佛教在现代社会推广、普及的重要手段。但是,“微”传播的快节奏和高信息量也使得人们无暇细参佛教教义的深刻意蕴,更容易停留在浅层次的接触和了解上,因此很难将佛教信仰深刻地根植于人们的心灵空间。[4]
事实上,目前大多数佛教接触者对佛教的认识和理解比较模糊,与真正作用上论文导读:
的佛教信仰有较大差距,在群体的层面上呈现出明显的“浅层化”特征:第一,由于“微”传播平台发布的信息相对简短,只是对佛教教义的某个部分、某个点加以阐述,导致大家对佛教的理解非常模糊,对佛教的界定不明确,有些甚至把各地民风民俗中带有佛教色彩的传统文化成分都归入佛教范畴;第二,微传播的传播主体是比较庞杂,由于个体差异,每个人对佛教的理解认知程度不同,还有更多对佛教的核心信仰没有深刻的体认,在信仰层次上停留在佛教的附加信仰层面,更趋近于文化兴趣而非宗教信仰;第三,过分地或者选择性地强调佛教的积极作用,过于夸大佛教中的道德戒律和道德规范在稳定社会秩序和净化社会风气中的作用,而忽略部分佛教教义中客观存在的消极因素。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微时代:http://baike.baidu.com/subview/5573191/10403652,2014-4-23
[2]weifojiao.com
[3]孙宝传.新世纪新闻传媒技术走向[J].中国新闻科技,2001(1).
[4]李伟波.现代传播方式下的佛教人间化及其对青年的影响[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