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以“走转改”打造有灵气新闻作品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869 浏览:82576
论文导读:性的基层,把走基层所见所闻置于时展的大视野、国家建设的大主题下进行全面、准确、有针对性的深情而理性的报道,这些部是值得思考的。关键词:走转改地市报常态化《绵阳日报》“走转改”活动开展之初,有些同志认为地市级媒体本来就在基层,天天都和基层的人和事打交道,没有必要兴师动众;有的同志认为,灾后重建三
提要:当今中国,基层单位复杂多样,如何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基层,把走基层所见所闻置于时展的大视野、国家建设的大主题下进行全面、准确、有针对性的深情而理性的报道,这些部是值得思考的。
关键词:走转改 地市报 常态化
《绵阳日报》“走转改”活动开展之初,有些同志认为地市级媒体本来就在基层,天天都和基层的人和事打交道,没有必要兴师动众;有的同志认为,灾后重建三年中,灾区媒体人和灾区的干部群众一样,超负荷工作,重建完成应该休整。认识的误区与懈怠心理成为《绵阳日报》活动开展的绊脚石。
对于这些思想认识上的误区,社长、总编辑李涛主持召开编委会,先从编委层面开刀,让大家敞开心扉讨论,然后分析以往新闻报道中的不足,进行积极引导。通过分析,发现过去新闻报道有三个不足:一是一些报道的选题社会关注度不高,自说自唱,自娱自乐;二是一些报道采访深度不够,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三是一些报道文风不活,官话套话连篇,“公文体”时有出现。
理由抓准了,分析透彻了,理由也就很容易地找到了。通过分析讨论,大家逐步形成了共识:“走转改”不能仅仅停留在“走下去”“在基层”,既要“身入”,还要“心入”,不仅要“用脚采访”,还要“用心感悟”“用笔还原”,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制度层面:机制制度建设保证“走转改”常态化
思想认识理由解决后,报社立即通过建立完善制度,来保证“走转改”常态化。
《绵阳日报》全面推行“1+X”制度,“走基层”成为全社上下的必修课。“1+X”,对报社说,就是至少联系一个社区、一家医院、一所学校、一家工厂、一个村庄的制度;对记者来说,一名记者至少联系一个城镇家庭、一户村民、一名民警、一位工人。报社鼓励全体编采人员深入基层、贴近生活、转变作风,到偏远山区去,到矛盾突出的基层去,到困难较多的一线去,接“地气”、补“底气”、树“正气”,真正把心和情融入群众之中,并通过一系列机制制度建设,让“在基层”成为常态,让“为群众”成为自觉,创造了一批切合群众利益,有生气、有灵气、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
旧有不良习惯在“走转改”精神的指引下被打破。以“走转改”为核心精神的实践理念与成为新的规范,内化为新闻工作者自发行为。
社长、总编辑李涛带头走基层,隆冬时节,他带领记者深入到游仙区最偏远的乡镇——太平乡,他发现这个乡虽然条件差,但老百姓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很高。于是,他决定驻扎下来,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挖掘新闻。题为《真心办实事,难事也不难——游仙区太平乡见闻》的稿子把农村的矛盾化解理由剖析得非常透彻。曾经,太平乡并不“太平”。首先一条,路就不太平——路不平,人心也不太平——心里不平,就难免着急上火。沿着这样的线索,抓住了要害。稿子中写道:“‘我当了二十几年的民办教师,现在就不管我了?’‘王二娃建房把我地占了,村干部让我们自己解决?’‘村里的垃圾池建在我家门口,村干部说没有钱处理’……今年2月,刚刚接任太平乡党委书记的魏云一到办公室,就被一群面红耳赤的老百姓堵在门口。”这些来自基层活生生的事实,把人一下子带到了群众中。太平乡为什么变太平了,作者一步步挖掘,原来有两个办法:一是“会审制”解决“老大难”,二是乡、村干部给村民当“帮办”。
由于深入基层,耳闻目睹了这个偏远乡镇的变化,这篇稿子理由抓得准、分析到位,可读性和说服力强。一见报就受到好评,还被评为当年四川省好新闻一等奖。
2011年11月29日,甘肃校车事故发生后,《绵阳日报》派出几路记者,对本市的中小学校园展开抽样调查。三天内调查了全市43所中小学幼儿园,走访了80多名群众,采取蹲点守候、实地走访等方式,对各地运送学生的校车进行明察暗访,并就如何加强校车安全管理,确保师生安全出行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倡议,内部报道《绵阳日报社关于全市中小学校车安全隐患暗访情况的汇报》得到市委领导批示表扬。
2012年,《绵阳日报》记者去北川擂鼓镇实地采访,惊奇发现山上有近5000亩生长了40余年的楠竹,于是撰写了《北川高山竹海蕴藏希望》《北川楠竹村修起第一座砖瓦房》等系列报道,既抓住了新闻,向外界报道了当地百姓震后的生产生活情况,也巧妙地反映了当地群众的呼声。报道引起广泛社会影响。北川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楠竹村的发展。该村的村道硬化很快被列入北川“十二五”规划。如今相关产业已如火如荼地进行。
微观层面:话语修辞凸显效果
改文风,是对官话报道、空话报道、大话报道等文风的一种颠覆,落脚于新闻生产的最后一道程序,即语言组织。从修辞层面入手,强调以一种更人性化的角度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要用基层群众的语言来搞宣传,倡导“短、实、新”的文风,说老百姓想说的话、讲老百姓能懂的话,使新闻报道为群众喜闻乐见,可亲可信、深入人心,带来清新之风。
首先,这种话语修辞体现在新闻报道的“基层视角”。不再局限于国家大事、政策方针的报道;典型报道打破人物作为某种政治类代表或群体大众的符号的情况,聚焦基层群众的热点、难点、焦点理由。把人还原为具体生动、有血有肉的“个体”,关注人的命运、存活状态、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等,于细微处有了更多人情味。
《绵阳日报》把更多版面留给基层群众,“基层话语”成为报纸的重要基调。《绵阳日报》先后开设“走转改”专栏10多个,刊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一线新闻报道300多篇。这批报道,关注民生,贴近群众,短、新、实、活。其中,2012年8月以来,开设了“体察生活,感受变化·记者走基层”“走基层,看变化·我这十年”等栏目,关注地震灾区变化,报道绵阳市十年来老百姓的生活变化。2012年2月下旬,在传统的藏历年期间,记者踏过厚厚积雪,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进藏寨、宿农家,采写《大山深处的袖珍小学》《藏乡神韵》《一位藏族老人整理的“康定情歌”》《虎牙“马帮”行走在千年茶马古道》等一批新闻稿件,后被《中国民族报》《西南商报》等报刊转载。
其次,这种话语修辞还体现于文本语言。回避冗长空洞、言之无物的刻板生硬的文件语言,从人民群众中寻找富有生命力的语言。群众是语言大师,老百姓的话最生动、最有生活气息。只论文导读:一种体验性,言之有物的措辞方式,使得变化具体可感,且极富感染力。《雪山脚下羌寨人家看上了高清数字电视》这篇报道,记者深入北川羌族自治县最偏远的行下村上五村实地采访,自身感受有线数字光纤给偏远山区居民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现代科技给村民们带来的幸福感觉。所以说,强调新闻生产的基层路径,注重报道的“基层视角”
有了解掌握群众语言,善于运用群众语言,我们的新闻报道才会为群众所喜爱、所接受。利用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
因为题材源自基层,使报道语言天然地拥有朴素清新之风。在这种风格主导下,语言的修辞便走向诗意、意蕴丰富的风格。
2012年3月,绵阳安县养蜂人家的新闻报道《绵阳养蜂人追着鲜花奔忙在春天里》在《绵阳日报》刊发后,被多家报纸转载。报道从“追着鲜花奔忙在春天里”“一年八次追着鲜花迁移”“‘事业’甜蜜也辛劳”三个富有诗意部分构成,描述了养蜂这一职业的特征,也对大自然的诗情画意有较深的体悟。题材新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现场感极强,很有阅读美感。2012年12月,记者深入地震极重灾县安县的高川乡天池村,写出体验式报道《“林海雪原”美景引人醉》。在村民黄勇顺家的院坝里,“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茫茫林海雪原般的美景……”;在黄勇家的厨房里,看到,“火塘里的以“走转改”打造有灵气的新闻作品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疙瘩火,正燃烧着,吊锅里烧着水,木粱上的腊肉熏得黑乎乎的。”在山垭上,看到“村里的几座村民木楼旁,停放的两辆宝马车上积满了雪”,那是村里的能人买的。在村委会里,四盆柴火烤着,10余名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和记者一起“热烈讨论村里今年的发展计划……”。
社会变迁也一改概念化模式,更多以一种体验性,言之有物的措辞方式,使得变化具体可感,且极富感染力。《雪山脚下羌寨人家看上了高清数字电视》这篇报道,记者深入北川羌族自治县最偏远的行下村上五村实地采访,自身感受有线数字光纤给偏远山区居民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现代科技给村民们带来的幸福感觉。
所以说,强调新闻生产的基层路径,注重报道的“基层视角”、语言的“基层底色”,都使得《绵阳日报》的“走转改”宣传走得更规范,更富修辞色彩。
编辑 陈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