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究高中学生学习怠倦心理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960 浏览:16872
论文导读:心状态,是乏力、焦虑、厌倦、冷漠、消沉、郁闷、悲观等的综合反映”。胡俏、戴春林对367名中学生做了学习怠倦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合我国中学生的学习目前状况,提出了中学生学习怠倦的概念结构,认为中学生学习怠倦结构由情绪耗竭、学习低效能感、师生疏离和生理耗竭四个因素构成。综合起来,学习怠倦就是学生对教学表现出
【摘要】中学生的学习怠倦心理对学习和心理健康都有影响。本文探析了怠倦心理的成因以及预防学生产生怠倦心理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语文怠倦心理
1674-4810(2014)33-0099-02
何谓“怠倦”?在《墨子·非命下》中有“彼以为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故不敢怠倦”一句。这里的“怠倦”大致的意思是松懈倦怠。与《后汉书·郑玄传》中“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中的“怠倦”一词意思类似。在现代汉语中“怠倦”基本意思是懒惰疲沓、懈怠、厌倦。学习怠倦,指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厌倦学习、懒惰应付的松懈状态。是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或负荷而产生精力耗竭,对学校课业及活动的热忱逐渐消失,成绩没有预期的好而对学校课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国内有学者则将学习怠倦看作“一种消极的萎靡不振的身心状态,是乏力、焦虑、厌倦、冷漠、消沉、郁闷、悲观等的综合反映”。胡俏、戴春林对367名中学生做了学习怠倦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合我国中学生的学习目前状况,提出了中学生学习怠倦的概念结构,认为中学生学习怠倦结构由情绪耗竭、学习低效能感、师生疏离和生理耗竭四个因素构成。综合起来,学习怠倦就是学生对教学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消极、无热情、抵触、不合作。
学习怠倦心理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高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面对高考巨大压力,他们在学业上表现出来的怠倦既是对学习的松懈,同时也表现为心理上的怠倦。当前,高中生学习中存在怠倦心理这一看法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而且备受关注。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以笔者所教的高中三年级两个班的110名学生为对象,调查这些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看法,结果如下:
总人数
有怠倦心理
有学习兴趣
感觉一般
110人
76人
25人
9人
所占比例
69.1%
22.7%
8.2%
从表中数据可看出,对语文学习有怠倦心理的学生占大多数,对语文学习有兴趣的学生较少。不同的高中学生产生怠倦心理的理由不同,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从时间上看,高一年级的学生,经历了中考,步入了高中,一开始对高中的学习环境、老师充满了好奇感、新鲜感,而且高一刚开始,学习压力没有中考时大,觉得学习挺轻松。随着课程的进展,学生感受到了高中各门课程的深度和难度。就语文来说,知识点和初中的差不多,但高中的篇目比较长,分析文章要求从更深的层面去解读、把握文章的主题。初中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就会感到学得很吃力,如学习鲁迅的《祝福》,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要体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有些学生不能感受封建礼教是怎样“吃人”的,再加上绝大部分高中生对鲁迅不感兴趣,学习鲁迅的文章就更加寡然无味,慢慢地就产生了学习怠倦心理。到了高二,文理科分班,学习科目相对少一些。理科班的学生不太重视语文,认为教材和高考有一定的距离,对教材内容缺乏兴趣,随之怠倦心理就出现了。高三,就像一座“高山”横在学生面前,学习的压力极大。一轮复习,二轮复习,专项练习,综合测试,月考,市统测,省统测轮番上阵,学生疲倦又无奈,怠倦心理也就出现了。
一高中生学习语文产生怠倦心理的理由

1.社会观念的影响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是社会上很流行的一句话,而语文却无人提及;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外语热在升温,考雅思、出国热只增不减,作为我们母语——汉语,却备受冷落。不少家长和学生认为学习语文没有多大用处,学得好或学不好都没有什么影响。不少学生都有一个共识“语文课上学习的课文,在高考中没有作用,高考不会考任何一篇学过的课文”,此外,学生还有这样的认识:语文怎么学成绩都提高不大,不花时间学成绩也差不到哪里。在这些认识的影响下,学生慢慢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怠倦心理。
当今社会,人才市场化,大学生不包分配,就业难,这些因素对面对高考的学生来说又是一大影响,“读书无用论”思想容易产生,学习动力不足,怠倦心理自然就产生了。

2.语文学科的特殊性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又要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积累很重要。“滴水穿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常被用来形容语文的学习。学生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认为语文花的时间多,效果却不明显,学习的效能感较低,不愿意投入更多的努力和时间。有调查数据显示,在中学阶段,初、高中生刚入校时学习效能感较高,初二和高二开始降低,初三和高三为低点,尤其是高三降到了中学阶段的最低点。高三的学生总是乐于去做“投入少,产出高”的事,把时间投入到分值容易提高的学科上,急功近利思想严重,而语文学科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学生对于靠积累得分的语文学科怠倦心理尤为突出。

3.师生疏离

学生很容易感情用事,因为喜欢语文老师而喜欢语文课,对语文学习感兴趣,信心百倍;相反也会因为语文老师的失误或是不足感到不满,进而对其教学产生抵触情绪,时间一长便觉得语文学习毫无乐趣,产生厌学情绪。一位学生对我说:“老师,从小学开始我就特别讨厌语文。”我问她理由,她说:“小学时,语文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我的作文本撕了,从那以后我就恨语文老师,就讨厌语文课。”老师的一句话或者一个眼神可能会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老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不让学生产生挫败的情感。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教学才能相长。另外,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学校是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及评价老师的标准;现行的中考、高考仍旧是以成绩定成败,在这样的形势下,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容易偏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冷落成绩差的学生,使部分学生因得不到老师的关爱而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xfxlxlw/lw44704.html上一论文:分析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心理状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