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谈波特罗油画艺术语言中人物独特造型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260 浏览:10306
论文导读:。尤其是在漫画造型中广泛运用,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夸张是言过其实,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额某种情感,烘托气氛,引起读者联想。夸张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与强烈的共鸣。119世纪,写实主义绘画发展至极,科技发展到相机的发明取代了
【摘要】波特罗油画人物造型夸张、装饰性强、丰腴、肥胖,运用线形色结合,注重体积塑造。人物表情与长相“千人一面”,色彩沉稳,丰富微妙,描绘细腻,人物目光呆滞,彼此没有交流,内心“空虚”无聊、麻木冷漠、残暴无情。
【关键词】造型夸张;装饰性强;丰腴;肥胖;表情与长相“千人一面”;色彩沉稳;丰富微妙;人物表情符号化
费尔南多·波特罗(Fernando Botero,1932~)是拉丁美洲哥伦比亚麦德林的一位知名的油画家(与雕塑家)。波特罗油画构图饱满,空间压缩,主体前置,尤其是在人物造型上独具特色。
1造型夸张,装饰性强
夸张是文学的一种主要修辞方式,同时也是造型艺术所常用的一种艺术语言。尤其是在漫画造型中广泛运用,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夸张是言过其实,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额某种情感,烘托气氛,引起读者联想。夸张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与强烈的共鸣。1
19世纪,写实主义绘画发展至极,科技发展到相机的发明取代了绘画的实用功能后,画家们寻求绘画绘画存在的新的作用与探索摄影无法进入的领域。20世纪印刷术、电影业的发展,由于科技产品生产“图像”充斥人们的生活后,被部分画家直接利用或是作为创作题材。当代文化即后现代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全球化、商品化与视觉化。人们对眼花缭乱的视觉“图像”已经视觉审美疲劳,传统绘画方式的“图式”,在眼球经济时代,力量越来越弱,“现代艺术”已成为传统,“绘画已经死亡”,取而代之的是后现代艺术。2绘画艺术在当代是否有存活的力量?只有创新,如印象派一样在语言的寻求变革才会带来绘画新面貌。艺术语言在词语泛滥后就显得贫乏,于是,夸张的造型方式在波特罗油画中以独特的样式运用。
波特罗油画采取“夸张”的形体造型语言来突破绘画的惯有的常态“图像”模式,使平面的油画作品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感人的魅力。形体“丰腴肥胖”,造型“硕大”,是波特罗油画艺术造型最独特突出的特征。波特罗作品中无论水果、动物(猫、马与牛等)、人物(裸女、斗牛士和俘虏等)都一律采用夸张手法,描绘成千篇一律的“胖”,“千人一面”。丰腴肥胖的造型极具滑稽与幽默感,即使你“捧腹大笑”。人物的表情是严肃的,甚至是麻木的。画面造型是变形与夸张的,所有形体就像哈哈镜中的形象。
画面装饰性强,人物、马与道具的造型经过变形夸张,采取近焦特写描绘方式,并结合浅层的空间塑造,使画面极富装饰性。波特罗油画较强的装饰性是哥伦比亚农民也喜欢波特罗作品的理由之一。
2造型丰腴、肥胖
“肥胖、大、壮”是波特罗油画最突出的艺术语言特征。3 波特罗油画艺术中,造型一律丰腴肥胖。丰腴“圆滚滚、胀鼓鼓”的人物似充气似的肥胖的造型,是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就像将气体充到极限的“气球”,会一触即爆。像现实中的“肥胖”的胖子,是一种虚胖。那么,这种“气体”意味着什么,是当下的物质生活,还是,我想两者兼而有之。没有富裕的物质生活,人们“胖”不了;没有“贪婪的”对物质过多的摄取,也“胖”不起来。因此是“与物质”使人们一个个逐渐胖起来。然而,“胖子”有什么寓意吗?波特罗自己说,自己画胖子没有任何含义,只是为了构图的需要,胖子与胖的形体等只是画面的一个造型。波特罗不仅在人物的描绘上,所画动物、水果、乐器也都是胀鼓鼓的。无论男女的每张面孔的表情、长相几乎同出一辙,体型都肥肥胖胖,就连哥伦比亚总统、基督、圣母也都毫不含糊地在波特罗笔下变得“肥胖”。后期作品中被的俘虏也是肥胖的。波特罗为什么不选择“瘦”而选择“胖”,这应当是时代的选择,“胖”是生活富裕的结果。人们“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无波特罗油画艺术语言中人物的独特造型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聊,只有斗牛或看斗牛的事,自然就“胖”了。
3线形色结合,注重体积塑造
色彩与线条是当代油画的两大语言系统,两大形式支柱。线条在波特罗作品中是含蓄的表达方式,用线纤细娇弱。波特罗油画造型形体边缘整齐,强调物体的外轮廓,采用色彩与轮廓线结合的造型方式。
画面造型注重形体的体积感,运用柔和的光线、微妙的明暗与沉稳丰富的色彩变化塑造形体与空间;对体积感与空间的追求是波特罗运用夸张的形体的重要因素。波特罗认为画面中的人物是画面构图的需要,4他更注重形体的体积与空间,画面空间层次是压缩式的,但微妙丰富。由此,波特罗油画具有古典油画的高贵与典雅的魅力。
4人物表情与长相“千人一面”
波特罗油画作品中,所有人物表情相同。画面人物一般是一个人,二三个人的作品较少,与马或牛在一起,偶尔有观看斗牛的人物出现,是那些“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中产阶级。无论男女的表情与斗牛士一样“麻木而冷漠”,斗牛的结果与他们无关,只是用呆滞的目光观看,即使是人仰马翻也似乎是什么也没有发生,看不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无动于衷。即便是家人或是团聚的友人,彼此也是陌生的不苟言笑的表情。在造型上,无论是斗牛士、家人、朋友、捆绑的俘虏等等,波特罗在静物、动物、人物等等,“长相”模式化,人物的五官、脸型、身高与体型、服饰、道具等等,造型千篇一律的夸张、丰腴、肥胖。波特罗画面人物形象表情与长相都十分相似,服饰、道具、形态、神态与长相均像同一个人,有“千物一面”、“千人一面”的形态与表情模式,这就是波特罗的造型语言方式,形态的符号化。
5人物表情“符号化”
波特罗笔下所有画面人物形象的表情十分一致,形神均像同一个人。人物目光呆滞、冷漠,心不在焉,有千人一面的形态与表情模式。这就是波特罗油画艺术语言人物表情的符号化。

5.1人物目光呆滞,彼此没有交流

人物心理描绘,波特罗是最具特色的艺术家之一。这种心理就如弗洛伊德笔下的人物一样深刻。波特罗对人物心理的描绘,是一种心不在焉的“走神的状态”,是深思疲惫或是被之后的“走神”而进入“没有思想的状态”,人物神情似“心不在焉”的“行尸走肉”,用力睁大的双眼,目光呆滞,一般望着画面论文导读:空虚无聊、无所事事的精神状态与残暴的内在心理。6小结波特罗油画中人物造型独特夸张、丰腴、肥胖,“千人一面”。柔和的光线下色彩沉稳丰富、微妙细腻,人物目光呆滞、冷漠。波特罗揭示人性残暴,内心麻木、空虚无聊的存活状态与心理。体现波特罗对人类生命的关注,存活状态的关注,对真诚与善良的人性的呼唤。参考
的前方但不是观者,似乎是更遥远的天边,收寻着,似乎什么也没有看或是什么也没有看见,没有喜怒哀乐,更没有对人或是动物生命的怜悯,即使看到杀死斗牛取得胜利、人牛两败俱伤或是斗牛失败浑身是伤,也不会有惊喜或疼痛的表情,似乎他们麻木得不知道什么是疼痛,或许是对事物与目前状况的习以为常,或许任何事件的发生于自己毫不相干,自己只是一个在场的“观赏者”而已。即使是聚会宴乐舞蹈等场面,他们也不会相互偎依、拥抱,也不苟言笑,一本正经的表情严肃到麻木。画面中的人们彼此之间也没有目光的对视与交汇或语言上的交流,语言与交流似乎成为人与人之间多余的东西。即便是表现宴乐、音乐或舞蹈等聚会场面也没有喧嚣与热烈感,彼此似乎是“陌生”的,更像“行尸走肉”一样,如此增添了画面的冷清与凄凉感。人们只是聚集在一起,像心事重重,彼此似乎隐瞒着不愿意透露的“心事”,即便是家人,相互之间也没有目光对视交流,也是如此。有评论说波特罗作品中描绘的妇女或聚集的家人等,面部温和、团聚气氛温馨,但是我觉得从波特罗的作品中看出,他更多的是描绘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无情冷漠与残酷的存活状态与心理特征。

5.2内心“空虚”无聊、麻木冷漠、残暴无情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表面上的“亲密无间”的掩盖下具有一种冷漠的疏离感。通过眼神传达出人的一种过度物欲满足之后的疲惫心理,显得难以言说的无限的无聊与空虚,对眼前发生的一切包括“斗牛的胜败、宴乐、舞蹈”等等,即使天塌下来,也不能激起这些人的兴趣,画中的观看者与参与者就连最刺激的斗牛也觉得无作用没有与兴趣,她的舞姿也是那样的勉强,并不优美,没有人注视她的舞蹈,似一种自娱自乐。斗牛士为自己的暴行并不感到紧张或惧怕,甚至冷漠地看着我们,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毫无兴趣,肥胖丰腴裸女的姿态与神情就好像我们观者是她们的家人一样地看着我们,对我们观者或是画中人物的观赏似旁若无人,习以为常之状,肆无忌惮,内波特罗油画艺术语言中人物的独特造型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心没有丝毫掩饰或羞怯。斗牛是一种残暴的活动,是人们一种寻求刺激的娱乐与消遣方式,从另一个角度说,也是观看斗牛的人们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心理空虚无聊时做的事。残暴的斗牛与俘虏,对生命无情地摧残,反映人类的残酷与暴力。波特罗毫不掩饰地反映出中产阶级的空虚无聊、麻木冷漠、残暴无情的心理状态。
当下社会,人们面对众多的社会现象与社会理由显得非常尴尬与无奈,于是发呆和麻木的表情成为当代人的面相特征,“残暴”成为人们愉悦与娱乐的一种寻求刺激的方式。人们对眼下的情形(现实)不置可否地“习以为常”,这就是波特罗油画艺术所揭露的人物的空虚无聊、无所事事的精神状态与残暴的内在心理。
6 小结
波特罗油画中人物造型独特夸张、丰腴、肥胖,“千人一面”。柔和的光线下色彩沉稳丰富、微妙细腻,人物目光呆滞、冷漠。波特罗揭示人性残暴,内心麻木、空虚无聊的存活状态与心理。体现波特罗对人类生命的关注,存活状态的关注,对真诚与善良的人性的呼唤。
参考文献:
[1]百度
[2]殷雄著,现代具象语言,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P27
[3]徐腾飞,费尔南多·波特罗的艺术,美术,《美术》杂志出版社,2008年,2008第01期,P118-121
[4]我是最哥伦比亚的哥伦比亚艺术家——费尔南多-波特罗访谈录,杜义盛摘译,易英主编,世界美术,美术学院出版,2008年,2008年第04期,P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