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谈论西南联大对现当代文学发展影响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842 浏览:18337
论文导读:
摘要:西南联大是抗日战争时期由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三校联合组建而成。这篇小论文试图从西南联大时期的文学院教授群体以及所培养学生两个角度看西南联大对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名师;学风;人才;深远影响
西南联大是抗日战争时期由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三校联合组建而成。从1937年三校南迁至湖南长沙建立临时大学,后又迁至云南昆明办校起,前后历经九年时间。

一、名师荟萃

西南联大三常委之一的梅贻琦先生有一句名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的教授群体可以说是当时中国最顶尖级的学者人才。这个群体的基本特征是绝大部分教授都有负笈海外的背景,尤其是接受欧美化教育程度较高。
西南联大时期文学院设有中国文学系、外国语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心理学系。文学院可谓是人才辈出,在当时的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先后做过系主任的有朱自清、罗常培、闻一多、
杨振声、罗庸。其中罗常培和罗庸两位是语言学界颇具影响力的大家,其他三人都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朱自清是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的健将,作为当时中国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其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情感动人著称。他在古典文学的基础之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尤其是他具有极高艺术成就的散文作品,为白话美文提供了典范,为培养文学青年和繁荣散文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来自清华的闻一多是中文系大师级的人物。抵达昆明以后,他由20世纪20年代的浪漫诗人,转变为30年代的古典学者。在研究《诗经》、《楚辞》、《易经》、《庄子》和《管子》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和哲学著作时,他别出心裁,新见迭出。来自北大的小说家杨振声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创作了许多联系现实斗争的丰富多彩的杂文、文学评论和小说,表达了反侵略战争的强烈爱国主义思想,逐渐成为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作家。其文学创作,为“五四”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代表新文学新生力量的教授还有沈从文、李广田等等。作为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九叶诗派中的主要代表人物郑敏、穆旦、袁可嘉等都来自联大文学院,九叶诗人大部分都是卞之琳、冯至、沈从文的友人或学生。

二、优良学风

五四新文化运动发源于大学这个独立的精神家园,西南联大在抗战中所坚守的正是五四新文化传统,师生在这个独立的精神家园里追求自由和精神。这种精神在人才辈出、思想精彩纷呈的文学院更是得到集中体现。出身于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中文系的作家汪曾祺曾在一篇回忆文章里这样写到过:
西南联大中文系的教授有清华的,有北大的,应该也有南开的。但是哪一位教授是南开的,我记不起来了,清华的教授和北大的教授有什么不同,我实在看不出来。中文系的学风和别的系也差不多:、自由、开放。当时没有“开放”这个词,但有这个事实。中文系似乎比别的系更自由。中文系的学生更为随便,中文系体现的“北大”精神更为充分。
北大开放,清华严格,南开活泼,三所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融合了清华和南开的严谨教学的精神,及北大自由研究的传统。学术自由是学术得以长远发展最重要的前提,三校组建而成的西南联大继承并保证了这一优良传统。这一优良传统反映在文学院,尤其是在有文学院中的文学院之称的中文系更是愈加彰显,在当时的文学院,可以看到联大精神之浓缩体现。在这样一种学术自由的氛围里,学生可以享用这种自由,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让自己的爱好和长处得到充分发展。在讲授内容、教学策略和学业考评方面,教师拥有全部主动权,这样一来就可以对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三、人才辈出

当时的西南联大文学院所积聚的文坛新老势力不可谓不够强劲。这些教授大多都经过五四新文学的洗礼,除身体力行致力于新文学的发展外,还让新文学思潮借文学院这一传播载体,不断传承。在诗歌创作方面,穆旦是40年代诗坛备受瞩目的新星,他被认为是中国能给万物以生命的同化作用的抒情诗人。而以穆旦为代表的九叶派诗人群可以说是西南联大对中国新诗发展的杰出贡献。
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什么会在40年代的西南联大集中出现诗人群?究其理由首先还是在于“国家不幸诗家幸”。40年代国家处在动荡的战争状态,太多的硝烟弥漫、太多的血雨腥风、太多的背井离乡、太多的哀鸿遍野等待诗人去写。其次在西南联大,冯至、卞之琳、李广田、叶公超等通过授课、著述、翻译和编辑活动介绍了西方现代派,这些构成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氛围,强烈地影响到西南联大学生诗人的成长。在小说创作方面,战时西南联大也出现了作家群。究其理由,首先应该归结于战争,战争唤起了人们的,使人们对生命和苦难有了更深切的体验。他们亲身感受到颠沛流离的生活,目睹到惨绝人寰的杀戮,同时与人民大众有了近距离的接触,既扩大了生活视野,也积累了创作素材。当时的西南联大虽然是三校联合,但清华的影响很重,清华是受欧美教育影响较重的地方,对英文的要求很严,汪曾祺走上文学道路的时候,就是由读西方小说开始的,这使他的小说很早就有了多种文化的参照。
由三所中国最优秀的大学组建而成的西南联大积聚了当时各个专业领域顶尖级的精英人才,仅就文学院中文一系而言,可谓是名师荟萃,群星璀璨。早期的白话诗人兼诗歌理论家朱自清、新月诗派旗帜人物闻一多、浅草—沉钟诗人冯至、汉园三诗人李广田、学衡派代表人物陈铨、京派代表作家沈从文、现代派诗人卞之琳等等。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在这样一所完全由精英人才执教的校园里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来说质量是有保证的。学术自由、科学的传统继承更是为人才的培养如虎添翼。特殊的战时环境又为文学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滋养的土壤。联大时期出现的诗人群、作家群和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就不足为奇了。从表面看,西南联大贡献给现当代文坛的作家并不算太多,但这少数的作家却对日后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论文导读: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杨立德.西南联大的斯芬克斯之谜.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共6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上一页12
响。最后的京派文学大师汪曾祺,九月诗派的标杆性人物穆旦等等当时联大的学人后辈纷纷在文坛崛起,经过时间洗礼后,他们都成了现当代文坛具有里程碑作用的人物,为现当代文学持续、长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这一切光荣的书写都离不开西南联大,这个当时中国学术文化的中心,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基地。如今,西南联大在中国现代史上的作用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它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作用也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挖掘。如今,我们仍然还可以从很多文学作品中看到西南联大影响的余脉。
参考文献:
[1]易社强(美).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2]杨立德.西南联大的斯芬克斯之谜[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3]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共6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