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我国古代印论中模糊语言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643 浏览:44156
论文导读:模糊不清的。还有,清许容《说篆》提出用刀有十三法:“正入正刀法、单入正刀法、双入正刀法、冲刀法”刀法太多必不切实际,后人或订正,或增删,用之于学问研究非为不可,然运之于石则往往不通其理,含混模糊跃然纸上。(二)印论品评中的模糊语言风格品评是古代印论中的重要部分。印论品评直接受书论影响,中国古代书论中的
中国古代印论中的模糊语言是指在中国古代印论中存在的一些晦涩、抽象、玄而又玄、极难理解的论印语言。包括两种类型:一是语词的模糊,指一个词本身所表达的概念的外延不明确;二是语义的模糊,指整个句子语义上的不明确。宋代米芾针对书论中的模糊语言早就说过:“历观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何等语?或遣辞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 ”[1]

一、古代印论中模糊语言的产生

印论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具有了模糊语言的本性,早期的印论并没有明显的模糊语言的痕迹。中国古代印论的奠基之作——吾衍《三十五举》在前十八举论书中尚有极少量的模糊语言之外,在后十七举论印中,丝毫没有模糊语言的痕迹,充分体现了早期印论的特征。印论的产生时间较晚,印论中的模糊语言的产生是在中国古代文论、书论、画论中模糊语言影响下的产物,也是其它理论在模糊语言上的延续。
在印论中最早出现模糊语言的是成书于明万历十六年( 1588)的周应愿《印说》:
执政家印,如凤池添水,鸡树落英;将军家印,如猛狮弄球,骏马御勒;卿佐家印,如器列八琏,乐成六律家印,如春风兰若,秋水芙蓉。 [2]
其评印非实指具体印人,也完全没有具体的作品作为参照,而仅仅以某种人生境遇与审美境界相结合的方式评印,所以更具有宽泛性、抽象性和模糊性,其所提供的联想也更为丰富,因联想无依傍而产生虚幻和飘渺,也使得印章的欣赏获得高度的自由。
这种批评的语言方式直接取法前人论书和论诗的原理。周应愿曾有自注,以明其论说由来:“尝览袁昂评书,又览汤惠林、谢琨、沈约、锺嵘诸家评诗语,如数部鼓吹,仆实效颦,只供抚掌。 ”[3]南朝袁昂《古今书评》有:“索靖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梁鹄书如太祖忘寝,观之丧目;皇象书如歌声绕梁,琴人舍徽;卫恒书如插花,舞笑镜台” [4]比喻极为抽象,“飘风忽举,鸷鸟乍飞”、“太祖忘寝,观之丧目”如何与索靖、梁鹄之书相联系?又如何描述真切?就连人们认为相对来说有明显区分的“神、逸、妙、能”四品,周应愿的《印说》中也将其说得烟雨朦朦:
法由我出,不由法出,信手拈来,头头是道,如飞天仙人,偶游下界者,逸品也。体备诸法,错综变化,莫可端倪,如生龙活虎,捉摸不定者,神品也 [5]
可见,神、逸、妙、能四品的等级优劣并非泾渭分明,只有读者自己去慢慢体会了。由吾衍《三十五举》对模糊语言的毫无触及,到周应愿《印说》对模糊语言的成熟运用,仅仅经过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如果单纯依靠印论本身发展的话,这种成熟的速度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在文论、画论尤其是书论的成熟背景下,印论发展的土壤是非常肥沃的,印论受到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
周应愿《印说》专一研究了在各种不同创作条件、创作要求下的印章美学特征:
凡印,字简须劲,令如太华孤峰;字繁须绵,令如重山叠翠字小须瘦,令如独茧抽丝。[6]
“劲”与“绵”,“狭”与“阔”,“壮”与“瘦”等等,两两对立,言简意赅,又以景物之形象比喻,生动地展示了各种处理策略所应具备的美感,其中模糊性隐含其中。有关印章用字则有进一步叙述:
字太缠须带安适,令如闲云出岫;字太省须带美丽,令如百卉争妍字太平须带奇险,令如神鳌鼓浪;字太奇须带平稳,令如端人佩玉。 [7]
印章用字条件不同,必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而“安适”、“宽绰”、“结密”、“严整”等等,既是处理策略,亦是不同美感特征。尤其是诸多 “令如”产生的一系列比喻,具有强烈的模糊性。同样的叙述还有许多:
刻阳文须流丽,令如春花舞风;刻阴文须沉凝,令如寒山积雪,刻二三字以下,须遒朗,令如孤霞捧日;五六字以上,须稠叠,令如众星丽天刻收拾处须小心,令如拈针。 [8]
其后的印论模糊性语言不断,如成书于明万历二十八年( 1600)的沈野《印谈》:
不著声色,寂然渊然,不可涯.,此印章之有禅理者也;形欲飞动,色若照耀,忽龙忽蛇,望之可掬,即之无物,此印章之有鬼神者也;尝之无味,至味出焉,听之无音,元音存焉,此印章之有诗者也。 [9]
“以禅理喻印理”是沈野的独特见解,其率先把禅理及其审美观同印章创作与欣赏联系起来。读起来却难于理解,其阐释显得抽象模糊,蛇之形象尚可表述,龙之形象何人得知?尤其是作者将“味”觉感觉引入欣赏,意欲表述清楚,实际上更增加了其模糊的一面。

二、古代印论中模糊语言的分类

印论中的模糊语言并非处处都是,其使用的范围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纵观中国古代印论,模糊的论印语言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技法论中的模糊语言

在印章技法论中,很多阐述语言都极为难懂,或者模棱两可,让人费解。如《印说》中首次提到“笔意”,曰:“玉人不识篆,往往不得笔意,古法顿亡,所以反不如石,刀易入,展舒随我。 ”[10]金光先《印章论》进一步阐发:“夫刀法贵明笔意,盖运刃如运笔。 ”[11]以笔比刀,以刀锋比笔意,意尚模糊。虽然提出了以“刀法”明“笔意”,惜这里再没有深入下去讨论如何以刀法表现笔意,却启发了后来的朱简。朱简《印章要论》云:“使刀如使笔,不易之法也。 ”[12]如何“使刀”,在这里仍然是模糊不清的。还有,清许容《说篆》提出用刀有十三法:“正入正刀法、单入正刀法、双入正刀法、冲刀法” [13]刀法太多必不切实际,后人或订正,或增删,用之于学问研究非为不可,然运之于石则往往不通其理,含混模糊跃然纸上。

(二)印论品评中的模糊语言

风格品评是古代印论中的重要部分。印论品评直接受书论影响,中国古代书论中的人物品藻就极具有模糊性,如梁武帝评王羲之书法“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受书论人物品藻的启发,印论风格品评中的模糊语言亦有很多,抽象模糊、模棱两可。如周应愿《印说》:“执政家印,如凤池添水,鸡树落英;将军家印,如猛狮弄球,骏马御勒” [14]比喻极为抽象,典型的“神、逸、妙、能”品评也涂上了模糊的影子。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xdhylw/lw42378.html上一论文:简述当代工笔画形式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