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议基于多媒体环境语言学多模态教学模式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317 浏览:14657
论文导读:
[摘要]计算机网络为语言学课程的多模态教学提供了客观条件。本研究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指导,以具体的教学内容——语言的定义和本质为例,探索英语语言学课程的多模态课堂教学模式。重点探讨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各自的构成部分、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两个模态之间如何相互配合,以共同完成教学目的。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语言学课程;多模态;课堂模式
[]A[文章编号]1005-4634(2014)06-0076-05
1语言学课程教学的目前状况
英语“语言学导论”类课程是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专业必修课程,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英语专业都开设了该课程,但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主要存在如下理由。
1)课程理论性强。语言学的基础概念和抽象概念较多,内容深奥枯燥[1,2]。学生在基础阶段接受了大量的英语技能训练,而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则感到陌生[3]。因此,学生体会不到学习语言学所带来的乐趣。
2)教材的内容量大面广,而课时安排少。目前高校英语专业采用的语言学教材的内容几乎都涵盖了语言起源、语言的各个层面,以及语言与思维、文化、社会、语境、文学、心理等诸多外部因素相关的内容[4]。而语言学的课时设置一般为一个学期,每周两课时,教材内容与课时安排之间的矛盾使课程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教师讲授策略和学生学习策略的传统性。由于语言学课程的特点,课堂上很难像听说读写等技能课那样开展互动活动,因此教师“照本宣科”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学形式单一[5]。
可见,增强趣味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语言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学者们一致推崇的[6-8]。语言学课程教学既需阐释抽象的理论,又需分析大量的语言现象,计算机网络能为语言学教学提供具有文字、图像、声音、甚至动画、视频、颜色等多种模态,充分刺激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使课程教学多模态化成为可能。
2多模态话语理论与教学实践
多模态课程教学是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理论指导的教学模式。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9]。其主要基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以外的其他符号系统,如图像、声音等也是作用的源泉,并与只包含语言符号的话语一样,也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10]。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指导下的多模态教学法强调身体和大脑通过多模态、多感官协同参与交际,主张利用图片、视频、肢体等多种手段来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的协同运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进行有效学习。
近十几年来关于多模态话语分析应用于教学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盛。Kress和 van Leeuwen[11]提出了多模态环境下多元读写能力的培养设计方案和应用原则;Royce[12]研究了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多模态的协同性;Guichon 和 McLornan[13]研究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程设计原则和策略等等。在国内,多模态教学也日益得到学者们的关注。顾曰国[14]构建了一个用于剖析多媒体学习和多模态学习的模型,提出多媒体多模态学习比单媒体单模态学习更能增强记忆力。张德禄[15]研究了多模态话语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并探讨了教学中模态之间的协同关系。目前,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大多应用于听说读写等技能课程的教学中,近年来专业课程的多模态教学也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如廖福涛[16]、徐畔[17]、张芸[18]等探讨了语言学、文学等英语专业课程的多模态教学。
从学者们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在信息化教学设施迅猛发展的今天,应运而生的多模态教学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然而,教师使用多种模态教学并不一定能摆脱传统的“教师——学生”单向传递信息的教学模式。实际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的确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作,提高效率,但如果仍以信息的传递和获取为目的,那么不管是视觉模态还是听觉模态,多媒体课件仍不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而且,以信息传递为目的的教学只是一个同模态学习过程,学生的目的是理解信息,几乎没有产出任何信息,没有与教师和其他学生构成多模态互动,不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学中如何协调、补充和强化各模态之间的关系,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是多模态教学中应该关注的理由。
3语言学多模态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3.1模态的构成和选择

无论在传统的还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实现作用传播的媒体主要有书写符号和声音符号两种形式,因而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是传递作用的两种主要模态。在传统的语言学教学过程中,视觉模态多指学生对书本,即书写符号的识别;听觉模态指学生对教师讲解的接收。而在网络多媒体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语言学课堂中的这两种模态的内涵有了大大的丰富。根据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等三个基本因素,现代化教学环境中语言学课程教学设计的模态主要由视觉(书本、PPT、板书)和听觉(教师口头讲授、学生回答理由和课堂陈述)构成(见图1)。
1)视觉模态。语言学课程教学中视觉模态包括教材文字、PPT课件中的文字和图像(图片、动画、视频等)、教师的板书;其中,文字是主要的表达形式。然而,由于语言学的理论性和抽象性,仅通过文字叙述不足以让学生清楚作用,需要通过图像的辅助。作为背景的图像模态能把静态的文本转化为动态的模式,增强视觉冲击力,使文字表达的作用得以强化,最终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文字表达的理论作用。其次,就文字表达来讲,教材中的作用表达属于正式的书面语,表达比较抽象、概括,理解难度大。而PPT课件的文字表述和板书使用简洁、浅显的词句,能对教材中的书面语表达起补充说明,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推动学生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此外,PPT课件和板书还能以不同的形状、颜色等丰富视觉模态,为教材补充提供具体的信息,增强重点概念对学生的视觉刺激。因此,虽然通过教材、PPT课件、板书的学习仍属于同模态学习,但相互之间的协同和补充能强化学习效果。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xddwxlw/lw48009.html上一论文:试议形式语言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站立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