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形式语言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站立符号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459 浏览:19786
论文导读:
摘要:建筑不仅是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物质对象,而且是承载历史文化的精神对象,建筑的内涵诠释了建筑存在的生命作用。现代建筑多数是一个功能的外壳,如何才能使建筑同时具有文化的功能,并赋予其更深层次的作用?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理由。通常人类会用语言交流思想,语言是表达和交换信息的符号系统,任何需要表达和交换信息的领域都必定有它自己的语言。同样建筑艺术是集多种语言为一身的综合语言,大师赖特把建筑视作“人类心灵的语言”。文章通过对建筑形式语言的分析,来提高人们对于建筑形式语言的认知和表达,并在剖析的过程中创造新的形式。
关键词:建筑形式语言;象征性语言;内涵表达;红十字
1005-5312(2015)02-0058-01

一、中国建筑设计的发展目前状况

目前在我国的建筑设计的进程中,大多从建筑的功能说起,把建筑的使用功能放在首要位置,很少涉及建筑形式的理由。然而形式与功能好比人的皮肤不能脱离肉体一样,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建筑形式看似浅显却又深奥,它是一个人人明白却又难懂的理由。
一个宜居的城市,不仅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也需要拉近人与建筑之间的距离,增加人与建筑的交流,使人们体会到建筑的情感。对于现代社会建筑设计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设计赋予建筑新含义,并通过建筑形式语言将其内涵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人们对于建筑的认知程度。
随着新建筑的不断涌现,一个曾经庄严而美丽的城市遭到破坏,中国成了世界的试验场,在城市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时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文化在哪里,免得在城市化的浪潮中迷失了自我。

二、建筑形式语言的特征

建筑形式是建筑艺术表现力的重要载体,建筑的空间不仅要通过“形式”去实现、而且建筑的思想、观念、作用也要透过“形式”来表达。形式作为语言具有交流和理解作用,建筑空间造型就需要通过点、线、面等一系列形式语言来表达。

三、我的“红十字”医院建筑设计

通过学习一些建筑大师的设计作品,自己对于建筑设计的形式语言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带着这些认识我开始思索自己的设计,如何通过一种人们所共识的象征性语言来生成建筑?使人们不费多大劲就会知道建筑所要表达的意思,从而给我们忙碌的生活带来一些便捷。最终我设计了一座六层的医院建筑,并把十字标志作为基本设计元素应用到了建筑设计当中去。
1.建筑概况。我的设计方案位于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建筑与周围盐池环境结合共生。医院总共六层,从一层向上依次为门诊、就医、病房、治疗区等。建筑采用网格空间组合方式,结合功能要求形成结构稳定的中心对称式建筑,空间丰富、朴素大方,突破了一般医院的严肃形象。
2.设计元素分析。红十字医院建筑设计灵感来自于原有的红十字标志形象,红十字一直是人心目中希望的象征,它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与保护,具有深远作用。由此希望通过对“十字”标志的理解,运用现代的形式语言来塑造建筑的全新形象。
3.构成原则。依据网格布置法首先把“十”字标志提升为立体型元素,然后依据用途进行有秩序的排列组合,形成新的十字建筑形式。
4.建筑特色。医院建筑采用十字型,十字元素始终贯穿于建筑的整体与局部。天井是建筑的中心,也是建筑与自然交流的场所,室内环境由此获得充足的光线及宜人的景观。十字符号用于建筑顶部造型上,并作夸大处理,突出醒目、富有有生命力,并丰富了顶部轮廓线。
十字形也同样用于室内结构和装饰,室内顶棚与立面采用呼应的手法,延续了建筑室外的形象,表现了内外空间的一致性。室内空间不仅要满足特定的使用要求,而且要满足人的心理感受,色彩是其中的重要因素,选用同类暖色调,能有效减少人们的恐惧心理。
运用十字这种非语言形式传达的速度和效应,是语言和文字传送所不及的,并且是不受民族、国家语言文字束缚的直观传送方式,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直观、形象的特性更有利于拉近建筑与人的沟通距离。
由此看来要学会把握建筑身份,并赋予建筑生命力,建筑所用形象要与空间所传达的主题相配合,在这里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建筑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和感人的力量。

四、建筑形式语言的发展趋势

成功的作品重要的不是要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而是建筑本身呼唤什么形式,功能不能再成为建筑艺术的桎梏,完美的建筑应该是两者的和谐统一。建筑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盒子,而应该思索它要向人们诉说些什么。
创造理想的建筑空间环境最终要以实在的形式表现出来。建筑的内容、各种流派和风格,不同的审美情感都要通过特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曾经在建筑形式上拥有自己的形式语言,也有自己清晰的价值取向。时代的变迁,使得这套语言已经离我们远去,在这片土地上丧失了现实的基础。社会的发展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十一世纪,新的建筑形式语言的建立需要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语言。
参考文献:
[1]荆其敏,张丽安.情感建筑[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2]王其钧.后现代建筑语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罗文媛,赵明耀.建筑形式语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xddwxlw/lw47907.html上一论文:研讨如何发展托班幼儿的语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