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释从民间文学与民俗关系看什刹海文化传承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962 浏览:145323
论文导读:
摘 要:民间文学与民俗有密切的互动关系,民俗活动是民间文学的重要表现内容,也是推动其传承和发展的集体活动。元发什刹海以来,什刹海经历了多次修缮、破坏、再修缮的过程,这里蕴含了丰富的北京文化,堪称北京的符号。什刹海的文化传承受到此处民间文学、民俗活动的关系的影响。然而,什刹海民间文学的四大特征正在发生转变;民俗活动的变迁使得许多文化现象仅能在历史书中寻到踪迹。在商业化发展的今天,什刹海开发更需要将文化保护和传播作为重要的考量内容。
关键词: 什刹海;民间文学;本质特征;民俗活动;文化传承
指导教师:刘勇(教授)。
[]: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3--02
什刹海,又叫积水潭、海子,通常认为这一地区包括西海、前海、后海三片水域,钟楼、鼓楼一带也算在内。什刹海地区既是享誉世界的风景名胜,更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圣地;既蕴含了皇室贵胄的王官文化,又有着下里巴人的市井习俗;既蕴涵了元、清少数民族的特色,又有一脉相承的汉族传统文化;既是作家创作的天堂,又是市井小民生活的乐园。这里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遗产,大量的民间传说和故事,以及终年不歇、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一、什刹海是北京文化的一张名片

1.什刹海的变迁

什刹海的历史要从元朝算起。作为京杭大运河的终点,众多的商船来往于河道上,这里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明代初年定都南京,什刹海的漕运地位受到冲击,失去了航运功能,水域面积大大减少。清代朝廷设立奉宸苑来管理什刹海,私人不得擅自引水。至清末,什刹海地区的文化风貌遭到严重破坏。
建国后,政府曾多次出资整治什刹海。1951年6月,什刹海隔出一片小水域修建了游泳池,供市民消遣。为此,老舍写过《新什刹海》一文对什刹海旧貌变新颜表示由衷的喜悦。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如今的什刹海,沿岸是鳞次栉比的酒吧,传统风貌面对着传承危机。

2.什刹海的民俗活动

作为北京文化的一张名片,什刹海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民俗活动,包括庙会、上元灯节(元宵灯会)、上巳春禊(农历三月三)、浴佛行像(农历四月一日至捌日为浴佛会)、观荷(六月)、戏水、荷花市场、盂兰盆会(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浴象洗马、祭祀火神、重九登高(农历九月初九)、冰车冰床,以及曲艺鼓书等。

二、什刹海的民间文学及特征变化考察

1.民间文学的概念及特征

民间文学的概念既宏观又具体。万建中(2004)指出,“民间文学是以传统的民间形式展示自己的,它诉诸于口头语言系统,创作和流传都由某一特定的集体共同完成,是一种活态的文学,流传中有变异,变异时有流传。” 概言之:民间文学来源于民众的生活,与民俗活动息息相关。
民间文学从内容到形式所显现出来的自身特点是很多的,但它区别于作家文学的特征是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以及传承性,这四大特征并非一成不变的。我们今天仍然承认这是民间文学最独有的特征。事实上,文学样本形式、传播的环境和途径的转变,正在使民间文学的特征发生转变。

2.什刹海地区民间文学特征的变迁

1“口头性”基本消亡
在民间文学的四个特征当中,口头性是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民间文学产生远远早于纸、笔的产生,甚至早于文字的起源的历史时代。在没有文字载体的时代,人与人之间言语的交流成为民间文学产生和传播的最主要的方式,也是最行之有效的工具。
口头性的变异最明显。经调查发现,基本没有被访者能说出关于什刹海的故事、传说或者顺口溜、歌谣。祖上十六代都住在什刹海的刘阿姨作为“老北京人”的代表,传递给课题组的信息也十分有限。导致这一现象的理由有以下几点:
(1)什刹海风貌转变比较大,元朝周边的庙宇和建筑,许多在“”中都被毁坏了,以致现在居住在此的人根本不知道它们的存在。
(2)生活方式的转变某种程度上使故事传播受到阻碍,这与集体性特征是相通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通讯工具的发展,这间接影响了“面对面”交流。
(3)故事整理和出版的工作使文本固定。书籍出版是为记录民间故事,但文字禁锢了民间文学的自由流变,使得许多民众抱有“故事都在书里,与我无关”的想法。
2“集体性”缺乏广泛参与的民俗活动支撑
民间文学并非一人一时的作品,而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劳动中,结合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得到的艺术加工作品。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部分,因此集体创作可以看做是个体创作的集合。民间文学在表演、流传过程中受到集体的影响,集体既是观众、听众,也是创造者。民俗活动是集体创作的重要途径,传统民俗活动的式微,导致民间文学集体性缺乏产生的土壤。
3“传承性”的异化与“变异性”的缺失
传承性与变异性是相辅相成的,在民间文学流传的过程中,民众可以围绕一个“母题”(motif),加入不同元素,创造出自己的版本,这是变异性与传承性的体现。除了特定的民族和文学样式(如史诗),民间文学的传承者可以是任何人。在当代什刹海,人力三轮车夫是重要的传承者。他们经过培训后掌握了相关民俗文化知识,通过生动的语言传递什刹海的各类民俗知识和民间故事,其作用是积极的。不足的是,多数人力车夫是外地打工者(在我们调研的326名人力车夫中,北京人只有2人),他们的讲解缺乏亲身体验,缺少真实情感。以商业目的进行的传播,本身也标志着传承性的异化。此外,统一讲稿禁锢了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三从民间文学与民俗的关系看什刹海的文化传承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什刹海的民俗文化保护策略

1.当前什刹海传统民俗文化保护的困境

什刹海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学保护目前状况并不容乐观。在城市化和全球化等多重发展趋势下,旧城更新运动应运而生。大面积的拆旧建新,损害了历史原真性。市政府一度整顿过什刹海的地区,包括重建荷花市场、整治水系、管理酒吧、发展胡同游等。但近几年,什刹海的商业气息日渐浓厚,著名的“荷花市场”,只剩下一个牌坊。西方的文化、流行文化的传播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都是无法阻挡的潮流,城市的传统文化被兴起的新文化压缩扭曲,什刹海的特色正在悄然消失。从民间文学与民俗的关系看什刹海的文化传承相关论文由{#GetFullDomain}收集,如需论文.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xddwxlw/lw36855.html上一论文:阐释俄语“女性”观念的语言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