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论论旅游文学作品价值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237 浏览:14332
论文导读:
旅游文学伴随着旅游活动而产生,因旅游活动的发展而逐渐繁荣。旅游文学作品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文化渲染和有意无意的宣传,对旅游活动产生积极作用。文人墨客的名篇佳作是社会的公共财富,为旅游产品的营销、目的地形象的塑造等方面提供了素材,可推动整个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充分认识旅游文学作品的价值具有现实作用。

一、旅游文学与旅游活动的渊源

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可以说,一切文学作品皆是作家对于客观现实生活的不同形式的表达。旅游活动是旅游文学创作的基础和源泉,旅游文学的繁荣得益于旅游活动的发展,二者密不可分。目前,学界对于“旅游文学”的范围尚无定论,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广义地认为与旅游活动相关的文学作品,即可列入旅游文学作品;二是以写作对象为参考,如果作者所写皆为景色景物,可算作旅游文学作品;三是记述实地游览过程的作品。无论是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旅游活动的参与。孔子时代的士人漫游,使旅游文学进入萌芽;魏晋南北朝的士人游历活动增加,山水诗及山水散文逐渐显现,此类作品的知名作家首推南朝的文坛领袖兼旅行家谢灵运。如其所言“凿山浚湖,功役无己。寻山陟岭,必造幽峻。严嶂千里,莫不备尽”。到隋唐五代及北宋时期,山水诗和山水散文进入繁盛,明清则以游记文学为代表。可见,伴随着士人漫游活动的发展,旅游文学也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旅游文学与旅游活动始终是彼此联系,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二、旅游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

著名学者叶朗先生曾说:“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旅游审美即是旅游主体在旅游过程中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的综合感知并获得身心愉悦的体验过程。景点是客观实体,旅游文学作品将作者的精神追求、审美观点传递给游客,从而引起游客内心的共鸣,增强对景点的美学感受。如大学者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表现了作者克服触景生情产生的悲喜情绪,最终怡然自得的状态,反映出作者在审视自然时追求的是超然物外、超脱自我的美学境界。旅游文学作品一般具有物镜美,也就是自然美。读者可以通过作品欣赏到景观的静态美、动态美、建筑美、雕塑美等等,有限的文字写出无穷的物象。正如一位学者所言,不朽的诗作往往赋予山水古迹一种精神或气概,使旅游审美感受更趋于博大和深沉。因此,旅游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作品本身对美的描述和引领游客进入美学感知的境界这两个层面。

三、旅游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满足旅游审美需求的社会文化现象。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的精神需求愈发强烈,旅游者将不仅仅满足于山水景色的表面观赏,而是更加追求品味文化的内涵。孟母三迁、岳母刺字、陶母训子等历史故事,以及“子欲孝而亲不待”的孝文化,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存。旅游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不仅要在推动经济发展上发挥作用,还要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挥重要作用。而旅游文学作品给景观增添文化底蕴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把我们民族所创造的文化精华展示了出来,使旅游景观更具人文魅力。

四、旅游文学作品的营销价值

旅游文学作品是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和旅游目的地转化的“隐形之手”。旅游资源旅游文学作品的影响下,由可能变成现实,成为旅游产品的文化基础。中国文化向有尚古重文的传统,无论是历史名城,还是名山、名水、名园、名陵,乃至名寺、名观、名花、名石,都积累了或多或少歌咏他们的文学作品。比如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篇脍炙人口的旅游文学作品《滕王阁序》。滕王阁高耸于南昌城西,赣江之滨。在第一层正厅有一幅大型浮雕《时来风送滕王阁》,巧妙地将滕王阁的动人传说与历史事实融为一体。进入厅堂迎面的即是苏东坡手书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这样一种挖掘旅游景点文化内涵的深层次的旅游开发形式,使得文学作品的“虚”和旅游景点的“实”巧妙地结合,从而将滕王阁景点的形象深入人心,更好地做市场宣传。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北宋欧阳修一篇《醉翁亭记》,使得安徽滁州的小小醉翁亭闻名遐迩。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创作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令扬州从此家喻户晓。三月也正是扬州桃红柳绿的季节,扬州抓住这样的契机,每年农历三月举行“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为扬州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之作用,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借文学作品进行市场营销的例子。
五、总结
现代作家郁达夫诗曰:“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笔者认为,旅游文学作品可以为旅游资源增加吸引力,发展旅游需要展现旅游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并结合旅游文学作品开展景点的产品与形象营销,从而利用旅游文学作品提高旅游景点知名度,也进一步推动旅游业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产业,使我国的旅游业走向繁荣。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wymxlw/lw42317.html上一论文:探索论民间文学方法